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周容《芋老人传》原文及讲解
释义

周容《芋老人传》原文及讲解

芋老人传

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芋老人传》选自《春酒堂遗书》。这篇“传”,与一般写人物生平事迹的传记文不同,通篇只讲芋老人和相国之间关于食芋的一段故事,却在记叙故事之中借芋老人之口对“忘旧”这一社会现象发表议论、抒发感慨。讲故事与说道理巧妙结合是本文的主要特色。

文章从记叙相国第一次食芋开始,笔墨简练而生动。先写食芋者其人“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只几笔传神地勾勒了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形象。接着写食芋:“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只几个字把书生当时那种饥不择食的情景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第二段,写十余年后相国第二次食芋。如果说第一次食芋时的情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到第二次食芋时情况发生了令人惊异的变化:食芋者已由穷困潦倒的书生当上了位极人臣的相国;第一次饱餐而“笑”,第二次则“辍箸”而“叹”。两次食芋的情景构成鲜明的对比,发人深思。“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这是相国的自问自叹,既照应了上文所言“他日不忘老人芋”,又表明虽为缙绅士大夫的他却不明箇中道理。派人去把芋老人夫妇接来,正是为了解答心头之疑。这一段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段,先写老妪煮芋、相国第三次食芋。在相国看来,芋味之所以前后不同,定在于煮芋之法有异。然而,食了妪煮之芋后,“亦辍箸”,说明他的认识错了。究竟道理何在?思而不得其解,于是再次发出“何向者之香而甘也”的自问自叹。缙绅士大夫的昧于事理于此充分表现。正是在相国无法解答心头之疑的情况下,芋老人上前向他侃侃讲说箇中道理。我们可以看到,文章由讲故事过渡到说道理,转接非常自然,而且两者在内容上结合得很好。前面记叙相国三次食芋的故事,正是为这儿芋老人说明“时、位之移人”这个道理打下基础,使他的论析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反过来,这儿芋老人的议论,又帮助读者理解前面所写故事的寓意,提高对故事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认识。

本文讲故事与说道理巧妙结合这一特色在芋老人接着相国食芋一事所作推进一层的议论中继续得到体现。芋老人在对相国前后食芋的不同情况作了深中肯綮的分析后,用“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一句作过渡,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话头。他首先一连讲了芋视乃妇、乃友、乃学和乃国乃君四个“忘旧”的故事,它们分别属于私生活上的喜新厌旧、待人上的抛弃故交、志行上的背离誓言和名节上的叛国叛君,事情的性质一个比一个严重,而这些丑行又都是芋老人亲耳所闻,使你听后不容置疑。讲述这样的四个故事,从行文上来看,既是对前面提出的“时、位之移人”这个论断作进一步有力的论证,又为下面推进一层的议论,即揭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提供充足的事实根据,这个社会现象就是:“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比比皆是”。应该肯定,作者借芋老人之口对“忘旧”这一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丑恶现象的揭露是深刻的,鞭挞是有力的,而感慨是深沉的。文中特别辛辣地嘲讽了那些高官大僚丧失名节争先叛国叛君的可耻行径。这是由于作者本人忠君爱国,入清后不忘亡国之痛,坚持民族气节,所以对变节忘归者尤深恶痛绝。芋老人这一段有理有据的慷慨议论将故事推向了高潮。第四段,交代故事的结局。“遽惊谢”、“厚资而遣之”等词语生动地写出了相国聆听了芋老人一番精采的议论后叹服的情景,同时从侧面表现了芋老人的知“道”而善言。

文章的最后是赞语。“赞”,原是史书纪传文后面对人物的评论。本文仿其格式而写的赞语,是作者对前面所讲整段故事的直接评说。它既赞扬了不忘一芊的相国,特别是知“道”而善言的芋老人,又借题发挥,于慨叹之中讽刺了那些所谓“知书识礼”的缙绅士大夫竟不如芋老人那样的“野老鄙夫”。这样,赞语起到了不仅点明这篇故事的写作意图,而且使故事主题得到深化的作用。因此,从行文来看,不妨把这也看成是本文讲故事与说道理巧妙结合这一特色的体现。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9: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