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枣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释义

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枣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名句】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枣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注释】

选自明·袁宏道《叙小修诗》。

闾阎:居民区,平民。指民间。

孺子:小孩子。

颦:皱眉头。

【赏析】

袁宏道针对前、后七子诗文创作中“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思想,以及句模字拟、晦涩难解的流弊,提出“性灵”说的创作思想,其理论纲领就是“任性而发”。

“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枣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意思说:我认为现今文人的诗文不能流传。其能流传于万分之一者,可能是民间妇女孩子唱的《擘破玉》、《打枣竿》一类民谣,虽然作者无闻无识,但却是有生活体验的人,所以多有真情流露。不像前、后七子之流东施效颦一样模仿汉魏,不学步于盛唐,而是真率地吐露真情,表达人的喜怒哀乐、嗜好情欲,因此为人传唱,历久不衰。

“任性而发”强调诗文创作应该“见从己出”、“率性而为”,大胆自然地表现自我,真率地抒发自己胸中的郁积和感情,不受任何束缚。在自我中又以“性”,即自我的心灵为最重要。袁宏道以此作为诗文创作的信条,也以此作为品评诗文的审美标准。他推重袁中道(字小修)的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就是赞赏他善于表达真情、真声,反对粉饰蹈袭。他特别欣赏小修诗中的疵处,因为“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他认为民间诗歌之所以能够传世,就在于“任性而发”,能够真率地抒吐真情,“故多真声”,如流传于民间、妇人小孩唱的《擘破玉》、《打枣竿》之类,虽是无闻无识之人所作,但因为生活阅历丰富,表达的是真情实感,“故多真声”,为人传唱,历久不衰。而文人学士之诗,“吐之者不诚”,有积郁不敢抒发,有真情不敢流露,感情不真,所以不能传世。

“任性而发”要求把真实作为取得艺术美的前提条件,反对前、后七子尊古重法,效颦于汉魏,学步于盛唐的依傍蹈袭,表现了崇尚真情实感和自由抒发的强烈倾向,这是正确的,有其理论的进步性。但是,袁宏道把主观的“性”看作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在实践中有使文学日渐脱离现实的倾向。袁中道晚年亦看出这一点,他颇有感慨地说道:“境无不写,情无不写,未免冲口而发,不复检括。”并因此担心,“诗道又将弊矣”。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