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名篇与名着片断欣赏
释义

名篇与名着片断欣赏

名篇与名着片断欣赏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节选)

……话中单表一人,姓蒋,名德,小字兴哥,乃湖广襄阳府枣阳县人氏。……说这新妇是王公最幼之女,小名唤做三大儿;因他是七月七日生的,又唤做三巧儿。……光阴荏苒,不觉又捱过了二年。那时兴哥决意要行,……道:“常言‘坐吃山空’,我夫妻两口,也要成家立业,终不然抛了这行衣食道路?如今这二月天气不寒不暖,不上路更待何时?”……浑家指着楼前一棵椿树道:“明年此树发芽,便盼着官人回也。”说罢,泪下如雨。……

到第五日,夫妇两个啼啼哭哭,说了一夜的说话,索性不睡了。五更时分,兴哥便起身收拾,将祖遗下的珍珠细软,都交付与浑家收管。……分付停当了,对浑家说道:“娘子耐心度日。地方轻薄子弟不少,你又生得美貌,莫在门前窥瞰,招风揽火。”浑家道:“官人放心,早去早回。”两下掩泪而别。……

且说这里浑家王三巧儿,自从那日丈夫分付了,果然数月之内,目不窥户,足不下楼。光阴似箭,不觉残年将尽,家家户户,闹轰轰的暖火盆,放爆竹,吃合家欢耍子。三巧儿触景伤情,思想丈夫,这一夜好生凄楚!……三巧儿只为信了卖卦先生之语,一心只想丈夫回来,从此时常走向前楼,在帘内东张西望。直到二月初旬,椿树抽芽,不见些儿动静。三巧儿思想丈夫临行之约,愈加心慌,一日几遍,向外探望。也是合当有事,遇着这个俊俏后生。……是徽州新安县人氏,姓陈,名商,小名叫做大喜哥,后来改口呼为大郎。年方二十四岁,且是生得一表人物,……头上带一顶苏样的百柱骔帽,身上穿一件鱼肚白的湖纱道袍,又恰好与蒋兴哥平昔穿着相像。三巧儿远远瞧见,只道是他丈夫回了,揭开帘子,定睛而看。陈大郎抬头,望见楼上一个年少的美妇人,目不转睛的,只道心上欢喜了他,也对着楼上丢个眼色。谁知两个都错认了。三巧儿见不是丈夫,羞得两颊通红,忙忙把窗儿拽转,跑在后楼,靠着床沿上坐地,兀自心头突突的跳一个不住。谁知陈大郎的一片精魂,早被妇人眼光摄上去了。……

婆子听罢,连忙摇首道:“此事大难!蒋兴哥新娶这房娘子,不上四年,夫妻两个如鱼似水,寸步不离。如今没奈何出去了,这小娘子足不下楼,甚是贞节。……”陈大郎听说,慌忙双膝跪下。……口里说:“我陈商这条性命,都在干娘身上。你是必思量个妙计,作成我入马,救我残生。事成之日,再有白金百两相酬。若是推阻,即今便是个死。”……薛婆道:“此事须从容图之,只要成就,莫论岁月。若是限时限月,老身决难奉命。”……

这是第三次相聚,更觉熟分了。饮酒中间,婆子问道:“官人出外好多时了还不回,亏他撇得大娘下。”三巧儿道:“便是,说过一年就转,不知怎地担阁了?”婆子道:“依老身说,放下了恁般如花似玉的娘子,便博个堆金积玉也不为罕。”婆子又道:“大凡走江湖的人,把客当家,把家当客。比如我第四个女婿朱八朝奉,有了小女,朝欢暮乐,那里想家?或三年四年,才回一遍。住不上一两个月,又来了。家中大娘子替他担孤受寡,那晓得他外边之事?”三巧儿道:“我家官人到不是这样人。”……

从此为始,婆子日间出去串街做买卖,黑夜便到蒋家歇宿。……夜间絮絮叨叨,你问我答,凡街坊秽亵之谈,无所不至。

……光阴迅速,又到七月初七日了,正是三巧儿的生日。……薛婆约定陈大郎这晚成事。……那妇人一则多了杯酒,醉眼朦胧;二则被婆子挑拨,春心飘荡,到此不暇致详,凭他轻薄。……

陈大郎思想蹉跎了多时生意,要得还乡。夜来与妇人说知,两下恩深义重,各不相舍。妇人到情愿收拾了些细软,跟随汉子逃走,去做长久夫妻。陈大郎道:“使不得。……娘子权且耐心,到明年此时,我到此觅个僻静下处,悄悄通个言儿与你,那时两口儿同走,神鬼不觉,却不安稳?”……妇人便去开箱,取出一件宝贝,叫做“珍珠衫”,递与陈大郎道:“这件衫儿,是蒋门祖传之物,暑天若穿了他,清凉透骨。此去天道渐热,正用得着。奴家把与你做个记念,穿了此衫,就如奴家贴体一般。”陈大郎哭得出声不得,软做一堆。

……却说陈大郎有了这珍珠衫儿,每日贴体穿着,便夜间脱下,也放在被窝中同睡,寸步不离。

……陈大郎露出珍珠衫来。兴哥心中骇异,……陈大郎……便把三巧儿相好之情,告诉了一遍。扯着衫儿看了,眼泪汪汪道:“此衫是他所赠。兄长此去,小弟有封书信,奉烦一寄,明日侵早送到贵寓。”

兴哥……当下如针刺肚,……回到下处,想了又恼,恼了又想,恨不得学个缩地法儿,顷刻到家。连夜收拾,次早便上船要行。只见岸上一个人气吁吁的赶来,却是陈大郎。亲把书信一大包,递与兴哥,叮嘱千万寄去。气得兴哥面如土色,说不得,话不得,死不得,活不得。……兴哥性起,一手扯开,却是八尺多长一条桃红绉纱汗巾。又有个纸糊长匣儿,内有羊脂玉凤头簪一根。书上写道:“微物二件,烦干娘转寄心爱娘子三巧儿亲收,聊表记念。相会之期,准在来春。珍重,珍重。”兴哥大怒,把书扯得粉碎,撇在河中;提起玉簪在船板上一掼,折做两段,……

急急的赶到家乡,望见了自家门首,不觉堕下泪来。想起:“当初夫妻何等恩爱,只为我贪着蝇头微利,撇他少年守寡,弄出这场丑来,如今悔之何及!”在路上性急,巴不得赶回。及至到了,心中又苦又恨,行一步,懒一步。进得自家门里,少不得忍住了气,勉强相见。兴哥并无言语,三巧儿自己心虚,觉得满脸惭愧,不敢殷勤上前扳话。……

三巧儿听说丈夫把他休了,一言不发,啼哭起来。王公气忿忿的一径跟到女婿家来,蒋兴哥连忙上前作揖。王公回礼,便问到:“贤婿,我女儿是清清白白嫁到你家的,如今有何过失,你便把他休了?须还我个明白。”……蒋兴哥道:“丈人在上,小婿也不敢多讲。家下有祖遗下珍珠衫一件,是令爱收藏,只问他如今在否。若在时,半字休题;若不在,只索休怪了。”

……三巧儿在房中独坐,想着珍珠衫泄漏的缘故,好生难解!这汗巾簪子,又不知那里来的。沉吟了半晌,道:“我晓得了。这折簪是镜破钗分之意;这条汗巾,分明教我悬梁自尽。他念夫妻之情,不忍明言,是要全我的廉耻。可怜四年恩爱,一旦决绝,是我做的不是,负了丈夫恩情。便活在人间,料没有个好日,不如缢死,到得干净。”……

却说南京有个吴杰进士,除授广东潮阳县知县。水路上任,打从襄阳经过。不曾带家小,有心要择一美妾。……临嫁之夜,兴哥顾了人夫,将楼上十六个箱笼,原封不动,连匙钥送到吴知县船上,交割与三巧儿,当个赔嫁。……

再说陈大郎在苏州脱货完了,回到新安,一心只想着三巧儿。朝暮看了这件珍珠衫,长吁短叹。老婆平氏心知这衫儿来得跷蹊,等丈夫睡着,悄悄的偷去,藏在天花板上。……陈大郎情怀撩乱,忙忙的收拾银两,带个小郎,再望襄阳旧路而进。

……陈大郎听得这话,好似一桶冷水没头淋下。这一惊非小,当夜发寒发热,害起病来。这病又是郁症,又是相思症,也带些怯症,又有些惊症,床上卧了两个多月,翻翻覆覆只是不愈。……原来十日前,陈大郎已故了。……平氏见他说得近理,沉吟了一会,叹口气道:“罢,罢,奴家卖身葬夫,傍人也笑我不得。”……临期,蒋家送衣饰过来,又将他典下的衣服都赎回了。成亲之夜,一般大吹大擂,洞房花烛。……

蒋兴哥有了管家娘子,一年之后,又往广东做买卖。……将老儿拖翻在地,跌下便不做声。……明早出堂,三巧儿又扯住县主衣袖哭道:“若哥哥无救,贱妾亦当自尽,不能相见了。”

……三巧儿自丈夫出堂之后,如坐针毡,一闻得退衙,便迎住问个消息。县主道:“我如此如此断了,看你之面,一板也不曾责他。”三巧儿千恩万谢,……他两个也不行礼,也不讲话,紧紧的你我相抱,放声大哭。就是哭爹哭娘,从没见这般哀惨,连县主在傍,好生不忍,……道:“你两人如此相恋,下官何忍拆开。幸然在此三年,不曾生育,即刻领去完聚。”……

本篇节选自《喻世明言》卷一,故事出自冯梦龙《情史》卷十六《珍珠衫》。后代一些戏剧家把它改编成了戏剧,如“柳某某”的《珍珠衫》、“闲闲子”的《远帆楼》、叶宪祖的《会香衫》、袁于令的《珍珠衫记》等。

作品讲述湖广襄阳的蒋兴哥是专走广东贩运珍珠、玳瑁、沉香的商人,长期离家做生意。妻子王三巧独守闺中,落入贪图钱财的薛婆设下的圈套,被从安徽新安到襄阳贩籴米豆的商人陈商骗奸,两人厮混在一起。蒋兴哥得知奸情,休掉妻子。王三巧被广东潮阳县知县吴杰纳为小妾,远走他乡。陈商寻王三巧不见,闻知奸情败露,得病身亡。其妻平氏前往襄阳收殓丈夫,被骗走钱财,改嫁给蒋兴哥。后蒋兴哥做生意误伤人命,在王三巧恳求下,主审官吴杰解救了蒋兴哥,并让他们夫妻团圆。

小说通过市井小民的婚变故事,描写了商业繁荣和市民生活的真实面貌,描绘了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人们对美满家庭生活的向往,揭露了为金钱和淫欲而践踏他人幸福的丑行,也流露出因果报应的思想和自然主义的诲淫描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作品中展现了市民阶层新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标准。随着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明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批判传统思想、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潮盛极一时。在这种背景下,作者笔下的商人不再总是人们嘲弄的对象,他们沾满铜臭味、毫无生活情趣、在情场上始终不占上风的一面被尊重人性、看中情分、尊敬妇女的意识和言行所取代;商人妇也不仅仅是不知廉耻、卖弄风情、以勾引男人和发泄情欲为乐事的类型,而有着令人同情的生活境遇、坎坷遭遇。他们的婚恋生活和真性情在作品中被客观、真实地表现出来。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将这些思想蕴含在蒋兴哥、王三巧、陈商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中。

在蒋兴哥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商人的敬业精神和对人性的宽容。商人是以趋利为行为本质的特殊阶层,他们把对财富的追求作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为了赚钱图利,他们往往别妇抛雏,离家远走,蒋兴哥就是一个典型。他与貌美如花的妻子感情深厚,“成双捉对,朝暮取乐”,他迫切希望把耽搁了三年的广东生意做起来,但夫妻恩爱不忍分离,多次提及,又多次丢开。一直“捱过了两年”,在浓情蜜意之时,他决意启程。他以“成家立业”说服妻子,拖延“到第五日”,毅然与妻子挥泪告别。他的外出经商并非为生活所迫,从他临行前留给妻子保管的“珍珠细软”,以及妻子改嫁时他送去的“细软箱笼大小共十六只”可以看出,他的家境是比较殷实的。据此可见,他撇下年轻貌美的妻子南下广东做生意,是男人对事业的一种追求。这种心理在当时很普遍,带有时代的特色。当然,他一度为这种执着的敬业精神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因此不复存在。当他从新结识的陈商那里得知妻子的背叛后,先是非常恼怒,赶紧启程回家。但望见自家门首就落下眼泪,没有兴师问罪,更多的是设身处地体谅妻子的处境和感受。接着的一段内心独白表露了他怀念旧情、自感悔恨的心绪:“当初夫妻何等恩爱,只为我贪着蝇头微利,撇他少年守寡,弄出这场丑来,如今悔之何及!”没有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妻子,认为与自己的逾期不归有关。这种内心的自责和推己及人的谅解在明代理学统治森严的特殊时期,无疑是进步的。他受礼教思想影响,一气之下休掉妻子,但处理方式极为稳妥:他不忍直接戳破妻子的奸情,避开王三巧,偷偷将没有涉及不贞行为的休书递给她的爹娘,不露声色地休了妻子;不明就里的岳父气冲冲前来评理,他也只让老人回去问“珍珠衫”是否安在,一字不提王三巧的背叛。他这样保全王三巧的名声,当然是因为他对休妻行为的无奈、对妻子旧情仍在,以及对失败婚姻的悔恨、自责和反省。王三巧嫁给吴知县,他尊重她的选择,顾念旧日夫妇恩爱,送上妆奁,做得有情有义,恐怕一些现代男性都很难达到这种境界。最后,他不计较王三巧以往的失节,重新迎娶她作妾,和她重归于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传统贞节观的一种突破。此外,蒋兴哥为人忠厚善良、正直真诚,对妻子疼爱有加、用情专一,对家庭悉心维护、敢于担责,具有如此多的优良品质的商人在前代小说中是很少有的。

王三巧在作品中着墨最多,她没有被写成水性杨花、淫乱成性的女子,而是一个单纯幼稚、充满活力、被人设计、步入泥沼的鲜活人物。作者将她的出轨行为写成一种过失,融入了情欲乃人之本性的思考。她本是一个爱恋丈夫、生活严谨的善良女子,在丈夫离家后的大半年时间里,牢记丈夫的嘱托,恪守妇道,“足不下楼”,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连窗边的街景都不轻易看一眼,在思念、企盼和回忆中度过寂寞的日夜。因为听信算命人的预测,又看到椿树抽芽而想起与丈夫的临行之约,才开始倚窗张望,寻觅丈夫回家的身影。又因为陈商那天的穿着颇似丈夫,便多看了几眼,才意外被陈商窥见,让他起了歹心。于是,这样一个自尊自爱、羞涩胆小、不谙世事的年轻女人,被陈商收买的薛婆设计诱骗,一步步落入圈套而不能自拔。作品对她犯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细致,很有说服力地展示了她堕落的因由。首先,薛婆为了结识她,制造了一场卖珠子与陈商吵架的闹剧,引得闺中寂寞的她推窗偷看,进而让丫头把薛婆请进家门;薛婆故意与她套近乎,并把装有珠子的货箱放在她家,以获取信任,得以进一步与她交往。接着,薛婆卖珠子给她,不计较欠款何时交付,引得她主动邀请薛婆常“过来闲话”,还设宴款待薛婆;薛婆进而送酒上门,借机挑唆她与丈夫的关系,影射蒋兴哥在外有人相伴;她立即反驳薛婆之语,却给薛婆留下了时时打探丈夫消息的机会。春去夏来,薛婆以蒋家“楼上高敞风凉”为由入住,夜夜向青春年少而独守空房的她灌输“街坊秽亵之谈,无所不至”,撩拨她的春心,使得一贯严谨自守的她由羞涩难堪变得“心活”起来。在七月初七她生日的夜晚,薛婆借祝寿频频敬酒,并在酒席间以男女风月之事挑得她春情荡漾,欲火中烧,然后暗自引进陈商,耐不住长久寂寞的她顺水推舟和陈商有了奸情。与陈商同居后,她也不是逢场作戏,仅仅满足淫欲而已,而将对丈夫的爱移到情人身上,对他也付出了真心:想跟陈商一起逃走,去做长久夫妻;对陈商的关切,报以“决不相负”的誓言;痴心送上“珍珠衫”,希望它“就如奴家贴体一般”。这表明,她已沉浸在爱情和情欲中无法自拔。作者在这一过程的描写中入情入理地展现了王三巧性格的变化,并对她的失足行为抱以同情,以为她虽违背了封建礼教,却没有违逆天理人情,表明了对人性的认可态度。在随后的一系列情节里,王三巧仍然显示出本性的真纯:丈夫归家时,她惊慌失措,不敢殷勤搭话,心中满怀愧疚;被休后,她诚心悔过,想悬梁自尽,以报答丈夫的恩情;得知蒋兴哥误伤人性命,命在旦夕,她拼死苦求吴县令相救;与蒋兴哥重见,她痛哭流涕,情愿再回到他身边。

“第三者”陈商被一些评论者冠以“淫棍”、“罪人”之名,其实,作者并没有把他写成薄情寡义、一无是处的可鄙商人。他起初为达到玩弄女人、满足淫欲的目的,出钱收买薛婆诱骗王三巧,最终造成一个恩爱家庭的破裂,确实令人憎恨,也显示了他贪图淫欲、强占人妻的肮脏丑恶的本性。但他与王三巧同居后,真心爱上了她,对她一往情深,也没有始乱终弃。作品有这样的描写:与王三巧离别时,两人“恩深义重,各不相舍”,他“哭得出声不得,软做一堆”,发誓来年接她私奔;分别后,他每日把“珍珠衫”“贴体穿着,便夜间脱下,也放在被窝中同睡,寸步不离”;见到王三巧的同乡,他不忘托其带去首饰和书信,约定“相会之期,准在来春”;回到家中,“一心只想着三巧儿”,“情怀撩乱”地赶往襄阳寻她;闻知他们奸情败露,王三巧已改嫁远走,惊怯之余相思、郁闷,病死异乡。

要之,冯梦龙把突破传统贞节观、注重人的真情实感和生存需求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放在篇首,是意味深长的。作者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现象,在当时具有典型性。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也已相当充分,在人物性格塑造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此外,本篇的构思也有特色:一是将“珍珠衫”作为贯穿全文的要件,成为王三巧奸情败露的实证、蒋兴哥休妻的借口、平氏身份证明的媒介,在情节发展的进程中担负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二是采用双线发展的情节结构,交替描写蒋兴哥、王三巧的生活,其间穿插陈商、薛婆、吴杰等人的活动,迂回曲折、奇巧自然。

三顾茅庐(节选)

……却说玄德正安排礼物,欲往隆中谒诸葛亮,忽人报:“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否?”遂整衣出迎。视之,乃司马徽也。……玄德曰:“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徽曰:“……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比之。”……“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众皆愕然。……

次日,玄德同关、张并从人等来隆中。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而作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玄德闻歌,勒马唤农夫问曰:“此歌何人所作?”答曰:“乃卧龙先生所作也。”……

玄德来到庄前,下马亲叩柴门,一童出问。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童子曰:“我记不得许多名字。”玄德曰:“你只说刘备来访。”童子曰:“先生今早少出。”玄德曰:“何处去了?”童子曰:“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玄德曰:“几时归?”童子曰:“归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玄德惆怅不已。……

遂上马,行数里,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观之不已,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玄德曰:“此必卧龙先生也!”急下马向前施礼,问曰:“先生非卧龙否?”……其人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玄德曰:“方今天下大乱,四方云扰,欲见孔明,求安邦定国之策耳。”州平笑曰:“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玄德曰:“先生所言,诚为高见。但备身为汉胄,合当匡扶汉室,何敢委之数与命?”……州平曰:“愚性颇乐闲散,无意功名久矣;容他日再见。”言讫,长揖而去。……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玄德便教备马。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再往访孔明。关、张亦乘马相随。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将近茅庐,忽闻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玄德立马听之。……

二人歌罢,抚掌大笑。玄德曰:“卧龙其在此间乎!”遂下马入店。见二人凭桌对饮:上首者白面长须,下首者清奇古貌。玄德揖而问曰:“二公谁是卧龙先生?”……长须者曰:“我等非卧龙,皆卧龙之友也:吾乃颍川石广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玄德喜曰:“备久闻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随行马匹在此,敢请二公同往卧龙庄上一谈。”广元曰:“吾等皆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安民之事,不劳下问。明公请自上马,寻访卧龙。”

玄德乃辞二人,上马投卧龙冈来。到庄前下马,扣门问童子曰:“先生今日在庄否?”童子曰:“现在堂上读书。”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玄德正看间,忽闻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之,见草堂之上,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玄德待其歌罢,上草堂施礼……玄德惊讶曰:“先生又非卧龙耶?”少年曰:“某乃卧龙之弟诸葛均也。愚兄弟三人:长兄诸葛瑾,现在江东孙仲谋处为幕宾;孔明乃二家兄。”……“昨为崔州平相约,出外闲游去矣。”……“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玄德呵开冻笔,拂展云笺,写书曰:“备久慕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面倾鄙悃。统希鉴原。”……

方上马欲行,忽见童子招手篱外,叫曰:“老先生来也。”玄德视之,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玄德闻歌曰:“此真卧龙矣!”滚鞍下马,向前施礼曰:“先生冒寒不易!刘备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驴答礼。

诸葛均在后曰:“此非卧龙家兄,乃家兄岳父黄承彦也。”……

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又早新春。乃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玄德拱立阶下。……又立了一个时辰,……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玄德闻言,顿首拜谢。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玄德等三人别了诸葛均,与孔明同归新野。

本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是诸葛亮首次亮相的精彩片段,历来脍炙人口。

作者讲述刘备听说诸葛亮才识超绝,可助其安邦定国,完成统一大业,便带着礼物,由关羽、张飞陪同,到隆中卧龙冈求谒。不料一连去了两次,都没有见到诸葛亮。第三次出行前,关羽以为诸葛亮或许徒有虚名,不必去请;张飞主张干脆用麻绳将他捆来,不须费神;刘备却吃素三天,带着二人诚心前往。此次恰逢诸葛亮午睡,刘备侍立多时,待其醒来方才通报。于是,诸葛亮纵论天下形势,并感动于刘备的“三顾”之恩,决意出山辅佐刘备。

作者借这一故事塑造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和智慧超群、知恩图报的贤臣形象,突出诸葛亮的绝世才华和刘备的至诚精神,熔铸着作者的理想和抱负,寄托了对文人傲然挺拔的独立人格和君臣鱼水相谐的政治关系的向往与追求,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本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刘备胸怀大志,力图匡复汉室,济世安民。但是,他当时屡遭挫折,身处困境:投靠曹操、依附袁绍、寄身刘表,都是寄人篱下,没有一块自己的立身之地。故而,寻求栋梁之材以助其完成经天纬地的大事业,是他最急切的渴望。得知诸葛亮有盖世奇才,他如获至宝,一而再,再而三地亲自登门拜访、请求辅佐,大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意志。本篇突出展现了他礼贤下士、虚怀若谷、谦恭大度的性格特点:一顾茅庐,他败兴而归,而崔州平“徒费心力”的说辞却没有使他动摇。二顾茅庐,正值数九寒冬,天寒地冻,他顶风冒雪而行,却依旧怅惘而归。三顾茅庐,他先是用齐桓公五次看望“东郭野人”、周文王亲自拜谒姜子牙教育关羽和张飞;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庐还有半里地,他就郑重地下马步行;进了诸葛亮家,他小心“拱立阶下”,谦恭地等待诸葛亮醒来;俩人促膝长谈后,他茅塞顿开,对诸葛亮满怀敬意,赞赏有加;听到诸葛亮有不欲出山之意时,他一面以“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晓以大义,一面竟情急而泣,以至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如此殷殷情意,何以不动人心扉?因此,刘备的目的达到了,他开始走上开基创业的正确道路,他的人生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刘备为汉室贵胄,此时年近五十,已是天下闻名、受人敬重的英雄豪杰;诸葛亮是躬耕陇亩的书生,年纪不过二十余岁,尚未建立任何功业。二是诸葛亮隐居的隆中位于襄阳城西二十里,距离新野则有百里之遥;身居襄阳的刘表不知有诸葛亮其人,驻守新野的刘备却不辞鞍马劳顿征辟任用。“三顾茅庐”展示了刘备的君王风范,他的眼光、胸襟和真诚被表现得尤为突出。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成功、影响最深远的形象,他已成为古代文人的崇高典范、中华民族忠贞和智慧品格的象征。作者在他第一次出场时,就将这个人物最突出的特征凸现出来。他生逢乱世,隐居隆中,躬耕自奉。但是,他研读史籍,关注时政,渴望有机会施展才华,实现宏大的抱负。作者对他的刻画从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通过刘备的亲眼所见,正面突出他的形象特征:一是智慧卓绝,高瞻远瞩,深谋远虑。面对刘备的求教,他踌躇满志地对天下形势进行透辟的分析,正确地预见政局的基本走向:统一北方的曹操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占据江东的孙权根基稳固,势单力薄的刘备集团无法与前者正面抗衡,对后者则只可联手而不能图谋;但与北边的曹操占有天时、南边的孙权占有地利相比,刘备也有优势,就是拥有人和。接着为刘备提出一套明确的战略规划:首先,刘备必须拥有自己的地盘,针对刘表的平庸老迈、刘璋的软弱无能,可以先夺取四通八达、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荆州和地势险要、殷实富足的益州作为立国之基,才能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形成天下三分;然后,等待成熟的时机,分兵北伐,成就帝业。其把控全局的睿智和做出决策的英明令人惊叹,如作者所言:“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他作为军师的形象就这样勾勒出来了。二是知恩图报,志向远大。他最终慨然选择出山,一方面是有感于刘备的真心赏识、迫切邀请、绝对尊重,表现了他有恩必报的品德;另一方面是想实现自己匡世济民的远大理想,显示了他的求实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从这一刻起,诸葛亮在历史的舞台上发挥聪明才智,南征北战,大展宏图,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诸葛亮的隆中决策就是整部小说的主脑,他分析的时局就是对前面故事内容的概括和总结,以后的故事就是隆中决策的步步实施和演绎。

第二,运用铺垫、渲染和烘托的手法,侧面显示他的才能和抱负。首先,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作者铺设了一些伏笔:司马徽云:“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又说他可以和使周朝兴盛八百年的姜子牙、使汉朝兴旺四百年的张子房相比;徐庶道:“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在这样的表述中,诸葛亮的旷世奇才已经显露出来了。其次,在刘备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作者刻意用一些高雅脱俗、卓尔不群的人物加以衬托:诸葛亮家的童子对刘备自报家门的一连串头衔毫不在意,清雅质朴,非同一般;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无意功名,慨叹借诸葛亮之力也难匡扶天下,预示了刘备集团的命运;诸葛亮的密友石广元、孟公威在路边酒店对饮交替作歌,词义非凡,风度潇洒;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在草堂拥炉抱膝,自在歌吟;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骑驴踏雪,歌吟“高妙”辞章。经过如此逐层烘染,尽管诸葛亮尚未露面,但其形象已经呼之欲出。再次,在诸葛亮出山之后,作者也作了许多照应:紧接其后“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就记录了他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之后的赤壁之战、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无不回应了他的英雄才略和无限忠诚。

勇猛暴烈的张飞、沉着稳重的关羽不仅在本篇中表现得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而且,对诸葛亮的高雅绝伦也是一种衬托。

本篇渲染、烘托的手法还表现在通过景物描写等表现人物的品格上。如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沿途所见卧龙冈,有高山流水,有疏林茅庐,还有松竹野花;第二次冒着风雪严寒访问,路上见到了“山如玉簇,林似银装”的景象。又如诸葛亮的草堂门口,贴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对联。这些清美的山林景色、雅致的幽美环境,使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加上荷锄耕田的农夫、抱膝长吟的诸葛均、骑驴踏雪的黄承彦所唱的清雅脱俗的歌,都十分有效地烘托出诸葛亮的才能、品德和精神。《三国演义》以描写激烈的政治、军事斗争见长,只有本篇别开生面,充满了宁静、安详、淡雅的气氛,显得十分难得。

值得注意的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徐庶向依附刘表、屯兵新野的刘备推荐诸葛亮,以及刘备三次前去请教诸葛亮之事,仅寥寥数语: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生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其中,三顾茅庐只用了“凡三往,乃见”五个字。元刊本《三国志评话》开始出现“三谒诸葛亮”的情节,但文字粗糙、情节简单,而且把诸葛亮写成“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的白面书生和“达天地之机,神鬼难度之志,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的神仙。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充分发挥艺术家的天才想象,推衍加工,不仅使诸葛亮变成“身高八尺,面如冠玉”、“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高大洒脱的伟男子,而且极大扩充了“三顾茅庐”的篇幅,将故事写得曲折有致,摇曳多姿。更可贵的是,作者把这个故事写得深情绵邈,倾注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使“三顾茅庐”成为千古名篇,深深地打动着无数读者。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

……话说当日林冲正闲走间,忽然背后人叫,回头看时,却认得是酒生儿李小二。当初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这李小二先前在东京时,不合偷了店主人家财,被捉住了,要送官司同罪。却得林冲主张陪话,救了他免送官司。又也陪了些钱财,方得脱免。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发他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今日却在这里撞见。……林冲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不想今日到此遇见。”……“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林冲因见他两口儿恭勤孝顺,常把些银两与他做本钱。

……小二道:“这两个人语言声音,是东京人,初时又不认得管营,向后我将按酒入去,只听得差拨口里讷出一句‘高太尉’三个字来。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我自在门前理会,你且去阁子背后,听说甚么。”……转背没多时,只见林冲走将入店里来,……小二哥请林冲到里面坐下,说道:“却才有个东京来的尴尬人,在我这里请管营、差拨吃了半日酒。差拨口里讷出高太尉三个字来。小人心下疑,又着浑家听了一个时辰,他却交头接耳说话,都不听得。临了,只见差拨口里应道:‘都在我两个身上,好歹要结果了他。’那两个把一包金银递与管营、差拨,又吃一回酒,各自散了。不知甚么样人。小人心下疑,只怕恩人身上有些妨碍。”林冲道:“那人生得什么模样?”李小二道:“五短身材,白净面皮,没甚髭须,约有三十余岁。那跟的也不长大,紫棠色面皮。”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贼也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李小二夫妻两个,捏着两把汗。

当晚无事。次日天明起来,早洗漱罢,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牢城营里都没动静。林冲又来对李小二道:“今日又无事。”……林冲自回天王堂,过了一夜。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到第六日,只见管营叫唤林冲到点视厅上,说道:“你来这里许多时,柴大官人面皮不曾抬举的你。此间东门外十五里,有座大军草场,每月但是纳草纳料的,有些常例钱取觅。原是一个老军看管。我如今抬举你去替那老军来守天王堂。……”林冲应道:“小人便去。”当时离了营中,径到李小二家,对他夫妻两个说道:“今日管营拨我去大军草场管事,却如何?”李小二道:“这个差使又好似天王堂。那里收草料时,有些常例钱钞。往常不使钱时,不能勾这差使。”林冲道:“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

……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密了。……大雪下的正紧,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房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差拨说道:“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使交割。”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分付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老军都点见了堆数,又引林冲到草厅上。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钱纸。”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林冲径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如何便认的?”店主道:“既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熟牛肉,荡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依旧迎着朔风回来。……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做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的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入的里面看时,殿上做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推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便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刮刮杂杂烧着。……

当时张见草场内火起,四下里烧着。林冲便拿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前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在庙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声,且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林冲靠住了,推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的推故。”那人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殁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林冲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一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肐察的一枪,先戳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戳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的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好贼!你待那里去!”批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走不到三五里,早见近村人家都拿着水桶、钩子来救火。林冲道:“你们快去救应,我去报官了来。”……

本篇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是塑造林冲这一艺术形象的精彩章节,能较好地反映这部古典名着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原本受人尊敬、生活富裕、家庭幸福,但奸臣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垂涎林冲之妻美色,未曾得手,贼心不死。高俅设下毒计,诬陷林冲,使他被发配沧州,并密令陆谦买通押送的差役害死林冲。林冲在野猪林被鲁智深搭救,又受柴进拜托沧州官府关照,进了沧州牢营,被派去看管天王堂。本篇故事就从这里开始,讲述高俅步步紧逼,派陆谦、富安等人追踪而来,与差拨、管营合谋,火烧草料场,欲置林冲于死地。林冲被残酷的现实追逼到绝境,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甚至性命难保,终于奋起反击,杀死陆谦等人。之后投奔梁山,毅然走上反抗道路,成为宋江起义军中的着名首领之一。

本篇以鲜明的笔触描写林冲思想、性格的转变,着力表现屈辱苟安的他被逼至毫无生存希望的绝境后,忍无可忍地全力回击,使这一人物形象突破个人悲剧的狭小范围,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深刻的社会意义,从中揭露了朝廷官吏丧理背义、残酷阴险、奸诈卑鄙和统治阶级内部分崩离析的腐朽本质,揭示出封建社会“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普遍真理。从这个角度看,林冲的形象有着别的“梁山好汉”所不能取代的重要的典型意义。

因此,本篇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塑造了林冲这一艺术形象。作者对他作了性格化的描摹,通过其言行和内心活动,以及丰富的细节描写,展现他独特的性格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林冲到达沧州后,安心服刑,希望保全性命,刑满后回东京与家人团聚。所以,在这段故事的大部分篇幅里,林冲的性格延续了前面所表现出来的循规蹈矩、逆来顺受、忍辱苟安的特点。如原来受过林冲恩惠的酒店老板李小二夫妇偶然偷看到陆谦送金银给管营、差拨的情景,隐隐约约偷听到差拨“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了他性命”的话,将之转告给林冲。林冲弄清事实真相后,难忍胸中怒火,立即上街买了一把解腕尖刀,四处寻找陆谦,决心“教他骨肉为泥”,以解心头之恨。但是,在连续持刀寻找五天没有结果的情况下,他“也自心下慢”,不那么急切而松懈下来,复归平静了。又如管营派他去看守草料场,这是个颇有油水的美差,虽然有了前面李小二的报信,使他提高了警惕,心存疑惑,但是,看到草料场住人的草厅已经破败不堪,在朔风中摇摇欲坠,他还是打算等雪停后,到城里找个泥水匠来修理,准备在这孤寂的草料场长期呆下去。作者为此铺写了他的一系列行为:他为御寒外出买酒,先是细心地将火炭盖住,生怕引起火灾,毁了这个简陋的存身之地;临出门时,他把已经很不严实的草场门反拽上锁,已然将这里当作自己的家了;买酒回来路过古庙,他特意进去顶礼膜拜,祈求神灵的庇佑;回到草场,见草厅已被积雪压塌,首先担心火盆内火种未灭,便赶快探身去检查;不得已到山神庙安身,也只带上一床絮被,准备住一夜就回;看到草料场起火,他立即开门出去救火,仍是担心栖身之处遭毁。这一切不仅表现了林冲精细谨慎的性格,而且说明他沦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却仍然想平安无事地过日子。

林冲转变的契机就发生在这天晚上暂避的山神庙前,当他亲耳听到卖友求荣的陆谦、为虎作伥的富安和见钱眼开的差拨得意洋洋地谈论他们故意纵火、企图烧死自己的阴谋,还要拾他一两根骨头回京请赏时,他最后的底线猛然断裂了,严酷的事实终于使他明白,像他这样空有一身本事的正直“良民”在当下社会的唯一出路就是死亡;若不向陆谦及其主子报仇,休想改变这一命运。在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绝境中,他那长期郁积于心的满腔仇恨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他掇开石头,“挺着花枪”,冲出庙门,闪电般扑向三个仇人,顷刻间就让他们死于花枪之下。这正义的复仇是那样果断、那样勇猛、那样迅捷,在积淀了无数的软弱、迟疑、幻想、矛盾、挣扎之后,林冲终于显示出他的英雄本色,完成了他思想、性格上质的转变和飞跃,从此坚定不移地走上反叛的道路。值得关注的是,作者描写林冲举枪杀人的行为,也富于性格化特征,他对陆谦、富安和差拨三人有不同的杀法:首先一枪“搠到”差拨,暂且放过跪地求饶的陆谦,去追杀逃了十来步的富安,也是一枪“搠倒”,干净利落,毫不费力。然后才回转身来,集中力量对付那个正要逃跑的陆谦。对陆谦不再是一枪“搠倒”,而是丢枪拿刀,逼近仇敌,痛斥其无情无义,罪不能容,然后直刺其心窝,了断其性命,从声讨到了结,紧锣密鼓,一气呵成。可见这是一种光明磊落、理直气壮、义正辞严的复仇行为,充满了正义感,林冲的言行中真切显示了他的个性特征和精湛武艺,其英雄本色令人拍案叫绝。此外,林冲此时的语言也生动贴切地反映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作品开篇写林冲在沧州巧遇李小二,被问及置身沧州的原因,他自称:“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显示了惴惴不安、谨小慎微的心态。后来写他被管营派去看守草料场,他应答道:“小人便去。”全然一副唯唯诺诺、恭恭敬敬的情状。这里表现报仇杀贼,连续铺写了他的几次“大喝”:一是对在山神庙门口的三个仇敌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二是对陆谦喝声道:“好贼!你待那里去!”“泼贼!……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三是对差拨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真可谓威风凛凛、豪气冲天,非常切合林冲绝地反击的特定情境和性格特征。

最后,林冲将三个人头割下,提进庙里,摆在山神前的供桌上。然后,将葫芦里的酒喝完,毫不犹豫地走出庙门,向东奔去。这冷峻而果断的行为表明,林冲义无反顾地与统治者决裂了。而遇见前来救火的村民时,他信口说自己正赶去给官府报信,显示了他的机警。这时的林冲与往日那个软弱怕事、谨小慎微、委曲求全的林冲判然两人,却令人信服。有人说“逼上梁山”的“逼”字在林冲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很有道理。他是被逼到死亡的边沿,才意识到除了落草上梁山之外,那个社会没有给他留下任何别的出路。这是林冲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要之,作者真切细致地表现了腐朽黑暗的政治权势是如何一步步地剥夺林冲正常生活的权利、打消他对统治者的幻想,最终将他“逼”上造反之路的,同时,层次分明地展现了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英雄形象。

除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外,本篇的自然景物和环境描写也极为出色,简练细密的笔触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思想的展现营造出浓厚的氛围、提供了恰当的背景。如本篇回目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者紧扣“风雪”二字,随着情节的发展一路点染,三次写到那场纷纷扬扬的大雪:第一次是在林冲与差拨一起到草料场时,“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第二次是林冲到距草料场五里路外的“市井”沽酒,“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第三次是林冲喝完酒回草料场,“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寥寥数语,精练传神,严冬大雪的凛冽清冷衬托了林冲境遇的凄惨和内心的悲凉,自然景色的神韵意境与人物的处境意绪密切融合在一起,收到耐人回味的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风雪”还扮演了改变人物命运的必不可少的角色:如果没有大雪,林冲就不会因为御寒而离开草料场找酒喝;如果没有大雪,两间草厅不会被压塌,林冲也不会夜宿山神庙。这一切不仅让林冲躲过了被活埋或烧死的灭顶之灾,而且使他得以听到陆谦等人的阴谋,人物的命运就这样在一场大雪中发生了逆转。又如林冲刚到草料场时,看到“七八间草房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接连点出三个“草”字,这样的环境为后文的起火预设了伏笔。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9 4: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