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阎尔梅·采桑曲》原文赏析
种桑人家十之九,连绿不断阴千亩。年年相戒桑熟时,畏人盗桑晨暮守。前年灾水去年旱,私债官租如火锻。今春差觉风雨好,可惜桑田种又少。采桑女子智于男,晓雾浸鞋携笋篮。幼年父母责女红,蚕事绩事兼其中。桑有稚壮与瘦肥,亦有蚕饱与蚕饥。忌讳时时外意生,心血耗尽茧初成。织不及匹机上卖,急偿官租与私债。促织在室丝已竭,机杼西邻响不绝。残岁无米贷人苦,妄意明年新丝补。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种桑养蚕是农民的主业之一,因此古代称农业往往叫农桑,“桑麻”往往成为农作物的代称。此诗开篇所写“种桑人家十之九(意为十家就有九家),连绿不断阴千亩”,即写这种情况。《采桑曲》为乐府诗题,顾名思义是写采桑养蚕劳动,不过自古以来此题作品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写这种劳动的愉快,甚或劳动间一些浪漫的情事,一类是写这种劳动的艰辛,以及所受租税剥削之苦。此诗即属后一类。
头两句描写很美,可谁知道这千亩绿阴之下种桑人家的苦况呢!下面就写看守苦、灾年苦、租债苦。说是“年年”,是“前年”,见得经常如此,有什么好日子过呢?“今春差觉风雨好,可惜桑田种又少”,今年看来风调雨顺,不旱不涝,但桑田又种得不多(或租种的少,或旱涝后未补栽),又失算计了。前面的“畏人盗桑”,畏人催租逼债,这里的“差觉”“可惜”,将种桑人家长年提心吊胆、不能操纵自己命运的状况刻写出来。以上是概括的写法,下面是一个采桑女子的劳动及其家庭的生计。
“采桑女子智于男”,是说她比男子心灵手巧。她从小就受到蚕桑劳动的严格训练,是这个家庭从事这种劳动的主要人手。“晓雾浸鞋携笋篮(竹篮)”,采桑起得这么早,见出她的辛苦,也见出她的勤劳。“桑有稚壮与瘦肥,亦有蚕饱与蚕饥”,这两句不是一般的描写、说明,而是写采桑女采桑时的心理活动:哪些桑叶好,哪些桑叶差;哪些枝条该修剪,哪些桑树该追肥;该抓紧时间采摘桑叶啊,家中的蚕儿该要饿了吧。“忌讳时时外意生,心血耗尽茧初成。”前句写她在整个蚕事活动期间的心理状态,时时担心意外事情发生。唐代王建在《簇蚕词》中有古时养蚕之忌讳方面的细致描写可参。
上面八句具体写出了蚕事过程,从采桑到茧成总算顺利了,但结果呢?为了还租还债,机上的绢帛还未织成匹就预先卖出了。“急偿”,可见催逼得急。这样等不到秋天,这些丝呀、帛呀全还债交税了,所以下面写道:“促织在室丝已竭。”促织、蟋蟀,这种昆虫鸣声好像是“促织”,它们进入室内是秋天,也正是织丝的好时候。现在这种虫子在叫,可这个女子却无丝可织了,这是叫她感到刺激的。使她感到刺激的还有“机杼西邻响不绝”,西边邻居家织机响声不断,见得是个富户,更显出她这个贫者心中的悲苦了。这里是两个反衬写法。最后年终她只得又向人借贷了。“妄意明年新丝补”,做着剜肉补疮的打算,这恶性循环何时是尽头?“妄意”,想入非非,叫人感到同情,这是走投无路的老百姓的一种扭曲的心理。在“风雨好”的年头里,这户农民的境况尚且如此可悲,何况灾年了! 因此作者的描述角度是有深意的。
这首诗的语言很是清畅流利,通篇未用典故,也没有深奥的词语。头四句一韵,以下皆两句一转,音节变化多,似与蚕事的繁忙、情况的多变相应。此与唐代 “张王乐府”的风格有些相似。诗的内容多叙事,但渗透了心理活动,这就比单纯叙事来得动人了。
(汤华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