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诵读,让右脑记忆效果更好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在古代社会,孩子们在私塾里读书,总是摇头晃脑地大声朗读。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看起来,会觉得这些孩童的样子很可笑,实际上是因为古代的一种思想,那就是“熟读成诵”。“熟读成诵”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通过反复地诵读,孩子们可以对于记忆内容真正了解,也有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孩子们才能顺其自然地记住诵读的内容,因而在未来运用这些知识的时候水到渠成。作为父母,在对孩子进行记忆力训练时,也可以从以引导孩子反复诵读开始。在诵读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右脑得到激发,细胞更加活跃,记忆力便会显著增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我们诵读次数越多,背诵内容所需要的时间也就会越短,这是因为反复诵读会打开我们右脑深层记忆回路,在该回路的作用下,我们诵读的文字会变成图像存储在大脑里。众所周知,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图画,比脑海中一字不差地呈现出一大段文字要容易得多,这是因为图画更加直观形象,还更容易以原来的面貌呈现。
在诵读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出声地读只相当于录入一遍文字,而出声朗读则相当于先把文字看在眼睛里,又把文字说出来,与此同时,耳朵还会听到文字,相当于进行了三遍深化记忆,这也是出声朗读的背诵效果比默读的背诵效果更好的原因。
孩子们的天性就是爱玩,对于难度很大的学习任务,他们很难真正做到心甘情愿去完成。孩子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把枯燥的记忆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受此激发,大脑变得更加活跃和兴奋。这样一来,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都会水涨船高。此外,当大声朗读的时候,孩子的大脑也会进入空杯状态,在这个时候进行记忆,孩子更容易集中精神,也可以增强记忆的效果。
从本质上而言,诵读和朗读是截然不同的。朗读更加注重声情并茂,而不追求读的次数;诵读则恰恰相反,诵读讲究要多读,要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能力达到的情况下,还要把诵读的内容转化为栩栩如生的画面。为此,诵读比朗读更深一步,对于知识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会更加深刻。
因为爸爸妈妈始终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罗飞,所以罗飞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爷爷是老师,对于照顾孙子和教育孙子的重任义无反顾,始终都很注重提升罗飞的记忆力,为罗飞有朝一日能够回到城市里留在爸爸妈妈身边读书学习做准备。在爷爷的引导下,罗飞养成了清晨诵读的好习惯。在爷爷奶奶家里,院子很大,早晨空气清新,罗飞每天坚持早起半个小时,大声诵读。
暑假,爸爸妈妈把罗飞接到身边,想更多一些时间和罗飞相处。罗飞依然保持着好习惯,继续早起。但是他左顾右盼,找不到适合诵读的好地方,为此只好站在阳台上大声诵读。看到爷爷把罗飞教育得这么好,爸爸妈妈都很欣慰,妈妈更是对罗飞竖起大拇指。没想到,罗飞才朗诵了几分钟,隔壁邻居就找上门来,对爸爸妈妈说:“请问,能否让孩子小一点儿声音。我们都是上班族,晚上熬夜加班睡得晚,早晨想多睡会儿。我们一般八点钟起床。”爸爸妈妈赶紧和邻居道歉,也叮嘱罗飞声音要小一些,不要打扰了左邻右舍。已经习惯了诵读的罗飞,一旦声音变小,根本就不在状态。他嘟嘟囔囔诵读了一会儿之后,就跑开去玩了,丝毫没有继续诵读的兴趣。
诵读,就是要大声朗读,如果孩子很喜欢音乐和戒律,还可以像影视剧里私塾中的孩子那样,摇头晃脑地读书。在大声诵读的过程中,孩子不但反复熟悉和强调所需要记忆的知识和内容,而且能够让大脑状态放空。从而起到良好的记忆效果和作用。事例中,罗飞已经习惯了诵读,来到爸爸妈妈家里,条件受到限制,所以他的晨起诵读也就受到影响。
当然,诵读只是有助于激发右脑的记忆细胞,也有助于孩子熟悉和了解所要记忆的内容,要想真正达到记忆的目的,则要更加专注投入地记忆,还要遵循前文的提醒和要点,反复记忆,对抗遗忘曲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诵读也要有时间间隔,才能起到更好的记忆效果,也才能让记忆更加深刻。
记住,不要忽视重复的巨大力量。要想记忆更多的内容,也让记忆更加牢固,孩子就要坚持反复记忆,也要把握好反复的间隔时间。只有面面俱到,才能与遗忘对抗,也才能让记忆发挥最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