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刘庆云《高山流水》爱国诗词鉴赏
释义

刘庆云《高山流水》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 刘庆云

宋文丞相松风琴榻本

松风一榻响潇潇。倚天涯、霜鬓愁凋。夜雨宿青原,可怜瘦尽琴腰。伤心事、莫话南朝。江山付秋壑,红羊劫换,白雁声高。念君恩重处,难把壮怀销。 寥寥。馀音寄徽外,天水碧、落日寒潮。回首望、中原烽火,万并萧条。旧君弦、谁续鸾胶。断魂招。唯有桐心不死,桐尾先焦。剩凄凉玉带,残墨泪痕飘。

蒋敦复

此词系因目睹文丞相(天祥)所写松风琴拓本而兴感喟。全词借写琴而概括了民族英雄的一生,并寄寓作者的赞誉、景仰之情。

琴曲中有《风入松》、《松风曲》之名。文天祥喜听琴,善解琴意,曾写有《听罗道士琴》等诗,并曾集杜诗成胡笳十八拍书以遗汪元量(见《胡笳曲》及序)。此拓本所书写当为与松风琴曲有关之诗、文。

词之发端便入手擒题,直写见拓本而有琴鸣潇潇之联想,由纸上之拓片而思及琴,又由视觉转为听觉,与吴文英《八声甘州》因见馆娃宫之响屟廊遗址而有“时靸双鸳响”之听觉联想颇为相似。以下则就书写此拓本之人之情事作层层铺叙。“倚天涯”句说明此拓本原稿系作于被囚系北庭之时,故有“愁凋”“霜鬓”的形容。文天祥就义前一年写有《览镜见须髯消落为之流涕》诗:“万里飘零等一毫,满前风景恨滔滔。泪如杜宇喉中血须似苏郎节上旄”,可证。“夜雨”二句则倒叙文天祥勤王救宋前游乐事。青原,山名,在江西境内。文天祥有《游青原》诗:“晚钟何处雨,春水满城花。夜影灯前落,江西七祖家。”是为“夜雨宿青原”之注脚。在此期间,文天祥颇好听琴,所谓“瘦尽琴腰”,即谓其沉醉于琴乐之甚。“伤心事”数句则转写宋亡后情事,由昔而今,由乐转悲。南朝,本指六朝,但此处系指南宋。宋室之亡,乃最令人痛心之事,“莫话”,即含有不堪回首、不忍回首之意。此刻,正值赵宋王朝横遭厄运,被元蒙取而代之,又值秋气肃杀之时,原来一派大好河山业已摧颓枯悴、作品以此环境气氛喻指元蒙贵族统治下社会毫无生气的萧条景象。秋壑南宋奸相贾似道之号。贾为理宋、度宗两朝宰铺,权倾朝野,排挤吴潜等主战派官员、将领,他是导致南宋灭亡的直接祸根。江山付之秋壑,即江山丧之似道之手。红羊劫,谓丙午丁未之厄也。宋柴望作《丙丁龟鉴》,谓凡逢丙午丁未之年,皆有事变应之,为国家厄会。丙属火,色赤,未为羊,故云。唐殷尧藩《送李节度》诗:“太平从此销兵甲,记取红羊换劫时。”“红羊劫换”四字本此。白雁,大雁中之一种。“念君恩”二句写文天祥虽遭宋元易代“伤心事”,却仍壮怀激烈,正气凛然。文天祥为宋末状元,位极丞相,宋室危亡之际又曾被委以重任,故曰“君恩重”。词之上片将历史变故与英雄心事结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词题既是松风琴拓本,自然不能离开写琴,故换头又与琴音紧紧相扣。寥寥,寂寥也。状文天祥被囚时处境。“馀音”三句借声写情,意谓吊念宋亡乃琴之弦外之音。徽,即琴徽,系弦之绳也。天水碧,蔡絛《铁围山丛谈》载:“昔江南李重光,染帛多为天水碧。天水(赵宋)国姓也。当是时,艺祖(宋太祖)方受命,言天水碧者,世谓为逼迫兆。未几,王师果下建业。”此以之指宋朝。“落日寒潮”,以象征宋室倾覆。“回首”二句则具写于“落日寒潮”中所见,当其被掳北上之时回望中原,烽烟未熄,处处废墟,惨象满目。万井,指人口聚居之地。井,古制八家一井。“旧君弦”句,借琴写人,谓琴弦已断,人踪已杳。谁续,意谓无人续。鸾胶,以鸾鸟脂肪制成之胶,可接断弦,坚牢无比,谓之续弦胶。“断魂”三句琴人绾合。文天祥从容就义,今招其魂魄,其精神犹在,光耀日月。焦尾琴,《后汉书·蔡邕传》载:吴人有烧桐以为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称时人之为焦尾琴。所谓“桐尾先焦”,即指此;“桐心不死”,以喻文天祥至死忠心不改之节。结句,词人叹人琴俱杳,唯玉带中残墨尚留人间。文天祥临终前作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可以无愧”,书之衣带间。“玉带”指此。后人睹其遗墨,怀其壮伟,感其忠义,痛其牺牲,无不流涕,此即所谓“泪痕飘”也。词人书此,与其说是哀其“凄凉”,不如说是于泣血之中饱含崇仰之情,谓其浩然正气永垂不朽也。

此词用《高山流水》词牌,当有深刻用意,除了与《高山》《流水》琴曲有关外,更主要的是因其与伯牙遇钟子期引为知音的故事有关。作者谓己为知文天祥者,以其引为同调。全词感情充沛、沉着,故读之者不仅为英雄之耿耿忠心所感动,也为其悲壮事迹而凄然涕下,感染力极强。词中写琴写人,琴实为宾,人实为主,写琴处,无不关合琴音、琴徽、琴名,写人处,处处关合文天祥其人、其事、其心,二者交相融会而又主体突出。写法上虚实结合,有空灵处,有蕴藉处;行文则顺写、逆叙交相为用,极尽空中荡漾之妙,是一首颇具特色之借古抒怀佳作。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9 6: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