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图
南宋·陈容作
纸本水墨
纵三四.三厘米
横五九.六厘米
藏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
南宋陈容,字公储,端平二年(1235)进士。他画上常自题“所翁作”,元《图绘宝鉴》中称他“善画龙,得变化之意”。
《五龙图》表现了群龙嬉戏争斗、相互盘绕、腾云驾雾的情景。作者着力刻画了龙头长颈高鼻、龙须威拔和张牙舞爪的体姿,一部分龙身则隐在云气中虚写,并以淡墨渲染来示意雷电交加的气氛,隐现互衬,表现了古代传说中龙有鳞,有须,有爪,能通灵变化,善兴云作雨的特点。整幅画乍看似四龙头角峥嵘,细察则见另一龙隐伏于画面右下角,处理较为含蓄,富有变化。画龙重在点睛,五龙突目生威,极有生意。图卷表现的似是群龙在云层中急速翻腾的瞬间,龙身呈“S”形,具有明显的动感和节奏感,但又显得自然从容,顾盼多姿。画家把几条龙均处理为“角浪凹峭,目深鼻豁,须尖鳞密,上壮下杀,朱火晔晔”的雄性形象,作蜿蜒升降、踊跃、腾空之势,这些都是画家构思、想象、艺术加工的结果,从而使作品显得生动传神。《五龙图》虽然章法上略感右端欠自然,疑为陈容《十一龙图》(前段作六条龙,后段作五条龙盘绕一团)的后段,但由于群龙组合,造型虚实相映,还未感到明显分割,尚能形成统一的视觉效果,创造了理想化的虚幻形象。
当《五龙图》展卷时,观者能感到画面气息温醇、朴实。画卷的墨色浑厚凝重,似是层层复加而成,纸面呈现出一种绒毛状态,正宜于表现龙腾云雾之状,颇有阴森之气,充分表现出龙体升降、俯仰、若隐若现、迷濛显豁的对比效果。在画卷中,作者以稍重墨色衬示龙身,重点刻画龙头,以细笔勾勒全龙。龙脊鳞纹一片片工整描绘,笔法劲健,细而不板,结合干笔皴擦来表现一种粗糙的老皮疙瘩感觉,似虬松鳞纹,所以有云:“画龙犹如老松鳞。”作者以水墨渲染和笔线勾勒相配合,骨肉定匀见其融和。这种画法看来是先以淡墨勾定框廓,渐次加深,墨色复叠,令墨气淹润,使主体突现醒目。元《图绘宝鉴》中概括陈容画法特点为“信手涂抹,然后以笔成之”。从此图揣摩,大体上以不太浓重的墨色,信手涂抹作云气的晕染,以先构成龙态形象的整体布局气势或仰首腾空,或回旋盘曲,随其势再以劲健笔道勾示,逐步深入刻画龙象。所谓“以笔成之”,见为凝重的中锋、含浑的线条,重实处极现严谨,隐约处龙体部分形象与云气衔接渐虚。从中可见其“泼墨成云,噀水成雾……或全体,或一臂一首,隐约而不可名状者,曾不经意而得,皆神妙”(《图绘宝鉴》)的效果。清葛金烺称“所翁写龙,全龙在胸,蒙以云气于云势开合中……干湿互用,虚实相生,象物之法,不施不宜”,是为公允之评价。
画龙有“三停九似”之说。所谓“三停”,即龙体形象可分“自首至项,自项至腹,自腹至尾”三段;所谓“九似”,即“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角似鹿,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风”。这个“典型化”的概括,在陈容《五龙图》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作者将龙置身在空中作艺术的夸张处理,表现出所谓“虎啸风生,龙腾云起”的气象,造型由宋以前画中龙形身短、腿长、蛇尾①发展到身长而示蜿蜒盘曲之态,头角也更显夸张而有神气,可见龙形的演变。陈容画群龙构图于平实处见新意,用笔于细劲处见舒长,形象刻画得实而有韵致。
五龙图
从现在见到的汉画中,已见有“龙腾虎啸”一类的表现。如山东滕县的城关画像石中绘有可理解为代表东西对应关系、宇宙间阴阳平衡象征的东王公和西王母,分别乘龙、虎座,这里龙成为神仙坐骑中珍禽奇兽的代表,龙已有基本的形象,后来经不断丰富并加以类型化。相传卷轴画中最早画龙的题材是三国的曹不兴,唐代彦悰《后画录》中提到北齐的杨子华“善写龙兽,能致风云”,六朝梁张僧繇和唐吴道子也画过龙,但后来都失传了。传为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中还能见到龙作坐骑的形象。现在能见及古来龙的作品确实难得,因此陈容的作品就显得十分珍贵了。陈容确为画龙的高手,当时就有“伯时”(李公麟)马,公储(陈容)龙”的称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