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陟岵》原文|注释|赏析
释义

《陟岵》原文|注释|赏析

(一)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二)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三)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注释〕  陟(zhì):登。岵(hù):长草木的山。  上:借为“尚”,希望。旃(zhān):之焉二字的连读,语助词。  犹:还是。止:停留,指长留他乡。  屺(qǐ):无草木的山。  季:兄弟中年龄最小者。  偕:与人一起行动。

〔鉴赏〕 《陟岵》出自《魏风》,共三章,每章六句。《诗序》认为诗主要内容是“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国破而数侵削,役乎大国,父母兄弟离散,而作是诗也”。实际上这只揭示了诗人意旨的一个方面,即在外服役的征人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另一个方面此诗还表达了对战争的恐惧、憎恶和对善良人性的呼唤。这一点在朱熹的《诗集传》也未敢明言。因为不论在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战争常常是少数人争权夺利的手段,同时也是普通百姓摆脱不掉的可怕的梦魇。

关于战争的诗,《诗经》中有二十余首,所表现的既有《小雅·六月》式的“以匡王国”的斗志激昂,也有《秦风·无衣》式的同仇敌忾,本诗则不然,诗中对战争的描写带有深深的无奈和厌恶,饱蘸深情的笔墨所吟唱的只有浓浓的乡愁和萦绕整个身心的亲情。当然《诗经》中也有《小雅·采薇》式的久戍思归,但后者还带有对抗击异族侵犯的正义战争的某种程度的肯定。而在《陟岵》中,不管是在苍松翠柏掩盖下的高山,还是远行到寸草不生的峭壁、连绵起伏的丘陵,响在耳边的只有父母兄弟殷殷的叮咛:“孩子呀,行军打仗要照顾好自己,千万要活着回来呀!”响在耳边的只有亲人急切的呼唤:“孩子呀,回家吧,快平平安安地回家吧!”战争使多少平民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想到这一幕幕催人泪下的景象,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打仗?为谁打仗?可悲的是诗中的反战意识几千年来并未能唤起所有人的良知与人性,自从人类产生以来,战争的硝烟从未在天空消失过。

诗的开始,也许刚刚离开家乡,征人站在树木浓郁的山顶,回头望望家乡的方向,父亲的面庞浮现在眼前,仿佛又看见他那紧蹙的眉头和焦灼的目光,听见他那语重心长的话语。第二章,征人越走离家乡越远,也许来到了狂风暴雪的边塞,但离家愈远思乡之情愈切,记忆中常常浮现的是母亲哽咽着拉着自己的手臂和早早回家的叮咛。最末一章,随着战场的转移,也许在残酷的战斗间隙,他躺在一个光秃秃的山丘上,空中似乎可以看到兄长焦虑的眼神,听到他那殷切的嘱咐。从征人的行走路线看,经过了岵、屺、冈,就魏国的地理位置来说,应该是跋涉到了边界地带,形势越来越紧张,战斗越来越激烈。与这个行军路程相应的,征人所回忆、想像的对象的变换,也很符合常人的心理。先是对男子最有影响力的父亲,接下来是生活上最关心自己的母亲,最后是朝夕相处的兄长。而人物的语言也很符合人物的身份,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有些故作镇静,言辞还不是那么感情外露,只是淡淡的“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也许他也亲身经历过战场的残酷,对于即将出征的儿子能给予的只有心理上的安慰;母亲则毫无掩饰,“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季”本义是小儿子,这儿很可能是对牵肠挂肚、即将出征不知能否活着回来的亲人的昵称。“弃”本意指抛弃、不顾,表面听来是嘱咐儿子不要抛弃父母、家乡,实则是怎忍得儿子离去,儿子怎忍得离开这生养之地;当兄长的则不知忌讳,“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一个“死”字怎忍得出口,可战场上,每时每刻都有丧命的危险。

行文上本诗最大的特色就是复沓的方法,重章叠句中又有细微的变化。句式上三章是一致的,以四字句为主,但又带有日常口语,用字上岵、屺、冈,父、母、兄,子、季、弟,以及已、寐、偕与止、弃、死的变化,既表明征人的活动以及思想的演进,也加强了诗歌音韵上的节奏,为后代类似的边塞诗、愁怨诗开了先河。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