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金刚经·第一节》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释义

《金刚经·第一节》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金刚经·第一节》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注释】

①如是我闻:佛经开卷语。“如是”指经中佛语,这里指佛说的金刚般若波罗蜜之法。“我闻”指说经者自言其亲自所闻。“如是我闻”意即“我是这样听说的”。《法华文句》卷一中说:“如是者,举所闻之法体;我闻者,能持之人也。”相传佛去世后,佛弟子结集经、律,由阿难诵出经藏,并遵佛遗训,每部经首都设置此四字,以表示经文是从佛那里亲闻之教法。古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全凭师徒口耳相传,他们皆以此四字为开场白,后来有了写本,仍然沿用此开卷语,以取信于众。 ② 一时:在那一时候,有这么一个时候。佛教认为释迦牟尼所说般若经共分四处十六会。四处指佛说法的四个场所,即:王舍城灵鹫峰、舍卫国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舍城竹林精舍。十六会指在这四处所说的十六次法。这里的“一时”即指第二处第九会中所说金刚般若经之时。 ③佛:梵语音译之略,全称“佛陀”,亦译“佛驮”、“浮陀”、“浮屠”、“浮图”等。意译“觉者”、“知者”、“觉”。觉包含三义:即自觉、觉他(使他人觉悟)、觉行圆满。据称,凡夫三觉全无;声闻、缘觉二圣只是“自觉”;菩萨自觉觉他,但觉行尚未圆满;唯佛三觉俱全,大彻大悟,故成为大乘佛教修行解脱的最高果位。小乘以阿罗汉为最高果位,也无多佛思想,故他们所说的“佛”一般只用于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这里的“佛”系指释迦牟尼。 ④舍卫国:古印度一国名,首都名舍卫城。为梵语的音译,亦译“室罗伐”、“罗伐悉底”,意译“闻者”、“闻物”、“丰德”、“好道”等,该国原名萨罗。后为区别于南部另一萨罗国,乃以城名代替国名。据说该国有五欲、财宝之丰,人民有多闻解脱之德,故名。国中有最早的佛教寺院园精舍,遗址今天尚存。据载,释迦牟尼成佛后在此居住25年。7世纪时,中国高僧玄奘访印曾到此处,据其所著《大唐西域记》卷6载,此时的舍卫国“都城荒颓,疆场无纪”,“伽蓝数百,圮坏良多”。其地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地河南岸。 ⑤ 祇树给孤独园:印度佛教圣地,最早的佛教寺院。亦译“胜林给孤独园”,简称“祇园”、“祇园精舍”。其地约今天印度的塞特马赫特。“祇树”指古印度波斯匿王之子陀太子之树林;“给孤独园”指给孤独长者之园。相传古印度舍卫国有一长者名须达多,平生乐善好施,常以财物给孤独贫弱,故得善名“给孤独”。一日须达多长者至王舍城为其儿子求婚,寄宿删檀那长者家中。这位长者中夜而起,庄严房舍,营办供养,须达多异常惊奇,疑其将请国王或是有结婚大典。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要请佛来此说法。当时须达多长者信奉外道,一闻佛名,顿生惊怖。删檀那长者便为其备述佛之功德。次日闻佛说法,须达多长者心开意解,善根发现,证得初果,于是邀请佛光临舍卫。佛问有无精舍,须达多说,“如见垂顾,便当营办”。这样,佛便接受邀请,并派弟子舍利弗随同长者前往舍卫城,择地选址。偌大舍卫城,只有太子祇陀之园方广严洁,可容佛僧。须达多亲往议买,太子开玩笑说,若将黄金布满园地,就可售卖。长者便回家运金,果然是黄金铺地。太子深受感动,也想作一功德,便称园中树木根部黄金未能铺上,所以园虽卖出,但树仍属己。他将园中树木也献给佛。于是这一园林便称为祇树给孤独园。以后园中又建立了房舍殿宇,故也称祇园精舍,后来佛教便将波斯匿王、祇陀太子、须达多长者三人作为守护寺庙的伽蓝神。 ⑥ 大比丘众:由大和尚们组成的僧团。“大”谓道高德众,非小德劣器,能为天王大人所恭敬者。“比丘”,梵文音译。又译“芯刍”、“备刍”、“比呼”等。意译“乞士”、“乞士男”、“薰士”等。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僧人。其含义有三种:(1)乞士,即外乞食于世人以养色身,并为世人种福;内乞法于如来,以资慧命,并明己之真性;(2)怖魔,即魔闻生怖;(3)破恶,即精勤修习,破除诸恶,尤其是贪、瞋、痴三恶。众,也称“合”、“和合众”、“和合僧”、“法众”等,音译“僧法”、“僧伽”、“僧企那”等,意即僧团。一般需四人以上。构成僧伽有两个条件:一是“理和”,即皆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二是“事和”,表现在六个方面: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一般所说的僧伽有两种,一是比丘僧伽,一是比丘尼僧伽,合称“二部众”、“二众”。此外还有所谓“四僧伽”,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合称“出家四众”。

【译文】

在古印度的一次佛经结集中,号称“多闻第一”的大弟子阿难尊者,根据自己耳闻目睹,诵出了释迦牟尼佛的如下一次说法。

本经的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

那时,佛住在舍卫国内的祇树给孤独园里,聚集在佛周围的全是一些道高德重的大和尚,总数约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他们共处一园,不相离舍,组成了一个甚为庞大的僧团,随佛听法修持。

【赏析】

这节经文为《金刚经》序分中的通序部分。佛经一般都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其中序分又分通序和别序两类。所谓通序即诸经相通一致,皆需具备的内容,一般包括“如是”、“我闻”,以及说法的时间、法主、处所、听众等六种要素,佛家称其为“六成就”。在这段经文中,“如是”为“信成就”,指阿难之信;“我闻”为“闻成就”,指阿难所闻;“一时”为“时成就”,指说此金刚般若之法的时间;“佛”为“主成就”,指说法之主;“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处成就”,指说法的地点;“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为“众成就”,指闻法之众。除了宗教意义外,它所交待的时间、地点、人物三大要素,也符合现代记叙文的基本要求。佛初说经时本来没有此序,后来弟子们结集佛语时才增加进去,故也称“经后序”。加上这个序分,具备以上六种条件,才能证明经文的真实可信,所以也称之为“证信序”。

传说释迦牟尼临涅槃时,弟子阿难悲痛万分,涕哭不已。这时另一大弟子优婆离对阿难说:“你是守护佛法藏者,不要过于悲哀,当问佛灭后诸要事。”于是二人前往佛前,询问了四个问题,其一为:佛所说法,理宜结集。一切经首,当安何语?佛回答说,一切经首当置“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弟子若干人俱。因此,后世佛经皆以这种格式开卷。因其系承佛遗教,故也称之为“遗教序”。

还须说明的是,佛教界认为这段经文包含四种意义:其一为“遵佛嘱”,即遵从佛临入涅槃时关于经首格式的嘱咐。其二为“断众疑”,因为在结集经藏时,阿难高升法座,众生颇感其像如佛,遂起三疑:一疑佛重起说法,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为断此疑,阿难开口便称“如是我闻”等语,以示其承佛加被,而非是佛。其三是“息诤论”,即是说阿难与众弟子德业齐等,他要升座宣说教法,若不推从于佛,恐怕会引起不服或争论。有了这段文字便明确指出了所宣教法乃亲闻于佛而非自作。其四为“异外教”,即区别于外道经初用语,成为佛经特有的统一格式。

【评赞】

此一节经文交代了佛祖讲经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整篇经文的起始,地位十分重要。宋代道川禅师曾作颂曰:“巍巍堂堂,万法中王,三十二相,百千种光,圣凡瞻仰,外道归降。莫谓慈容难得见,不离祇园大道场。”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20 20: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