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诗词曲赋文·渔翁》原文与赏析
释义

《诗词曲赋文·渔翁》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渔翁》原文与赏析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作为二王、八司马之一的柳宗元,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以后,被赶出了朝廷,贬到了荒僻的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在那里度过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流放生活。由“庙堂之高”跌到“江湖之远”,这个巨变给诗人带来的打击是沉重的,但诗人并没有屈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本是封建时代的文人所遵循的人生哲学。永州虽地处荒僻,远离朝廷,但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神秘、雄浑的大自然深深地吸引了诗人,于是诗人忘却了烦恼,寄情自然,于寻幽访胜,登山临水之中创作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和诗歌,借以排遣心中的愤懑,寄托个人的理想,抒发无限的情怀。《渔翁》这首小诗即作于此时。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这起首两句先向读者透露了诗中的主人翁——渔翁的行踪。西岩即指永州的西山,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中曾记下了游览西山的欢悦,并描述了西山的高峻:居于西山之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流经山下的湘水则是“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湘中记》)。再加上永州一带盛产湘竹,于是这山高、水清、竹翠的西岩胜景不能不深深地吸引住渔翁,以致于他在那里浏览一日后竟乐而忘返,干脆就露宿在西山脚下。次日拂晓,渔翁早早地起来汲水煮茗,燃竹为炊,准备出发,诗人在这两句诗中由夜幕时分一直写到晨曦微露,从而为后面的日出揽胜完成了过渡。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两句诗写得最妙,也最见功力。随着山中晨雾的慢慢飘散,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山间的自然景色也随着天色的变化由黯而明。刚才还朦胧一片的自然万物,此时在晨曦的辉映下已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恰在此时,偏偏不见了渔翁,随着江面上传来的“欸乃”之声,才发现渔翁早已驾着那一叶扁舟消失在一片青山绿水之中了。诗人在这里用“欸乃”之声打破了静谧的晨空,深深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由此才发现了眼前那一片充满诗意的绿色,使这一“绿”字不仅呈现出色彩感,亦给人以强烈的动态感,从而使读者倍觉眼前景物之奇妙,收到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这两句描绘的画面更为开阔。此时顺流而下的渔翁,伫立船头,回首骋目,只见在那西岩的山巅之上,还有几朵浮动的白云,在岩上缭绕舒卷,好似有意无意互相追逐戏耍。这一句显然是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之句,不过诗境更为悠逸、恬淡。

诗写到这里便结束了,但诗中所描绘出的清湘、楚竹、江日、青山、绿水、白云这样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却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脑海里。这样一个世界出自于一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后的诗人之眼,与黑暗、腐败的官场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远离官场,隐逸自然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诗中的渔翁实为诗人的化身。他那独来独往,飘泊不定的生活,看上去虽不免给人以孤独、冷寞之感,但实质上表现出的却是诗人孤芳自赏、怡然自得的心绪和超凡脱俗,闲云野鹤的生活情趣,旨在说明诗人的洁身之好,独善其身。当然,从这首诗中,亦可看出佛教对诗人的影响。特别是诗的最后两句,诗人通过对山巅之上那自由舒卷,随风飘荡的白云的描写,悟出了寄寓其中的禅趣,表现了诗人任其自然,忘怀机心,与世无争,超然物外的出世的思想。佛老思想对于诗人的影响很明显,这也是我们读这首诗时应该加以注意的。

该诗的思想内涵是极为丰富的,但六句诗中却无一句言情,而是句句写景,却又景景关情。对于柳宗元的艺术特色,苏轼曾有过如下的评价。其一为“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冷斋夜话》引)。“奇趣”二字确实概括出了该诗的特点。其二为:“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书黄子思诗集后》)这两句话用于对该诗的评价亦是十分恰当的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7: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