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华山题王母祠》原文与赏析
李商隐
莲花峰下锁雕梁,此去瑶池地共长。
好为麻姑到东海,劝栽黄竹莫栽桑。
这首诗的诗题虽为《华山题王母祠》,诗旨却在讽刺求仙的虚妄。在诗人所处的晚唐时代,许多皇帝佞仙崇道,妄求长生,所谓“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结果,不但荒废了政事,他们自己也往往以服食丹药而丧命。诗人很写了几篇旨在讽刺佞仙崇道的诗歌,此其一例也。诗题中的王母,即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所谓 “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传说她曾多次降临华山中方大罗峰,后来就在那里为她修建了祠堂,是为王母祠。
首句“莲花峰下锁雕梁”,照应题面,点明王母祠的所在。莲华峰,又称西峰,是西岳华山的三大主峰之一,以峰顶有巨石状如莲花,故称莲花峰。或谓以“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故称,其实,这是整个华山得名的由来。雕梁,即雕梁画栋的省称,代指王母祠。古典诗歌中常用这种手法,即以部分指代全体。前著一 “锁” 字,则王母祠寂寞冷清之况自复可想矣。这是李义山常一字寓褒贬的显例。第二句 “此去瑶池地共长” 紧承起句,极言此祠距西王母常居之地瑶池十分遥远,其间就如不知尽头的大地一样长远。,据 《史记·大宛列传赞》云,瑶池在昆仑山上。另据 《穆天子传》云,周穆王曾西登昆仑,“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又据 《太平广记》 引 《集仙录》 云,西王母所居宫阙“在龟山春山西那之都,昆仑之圃,阆风之苑”,其地“有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玄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弄清西王母常居之地到底是怎样一种情景,也就明白诗人在这里特别点出瑶池的用意了。联系上句,似乎可以这样理解: 你西王母所居宫阙既然那么宏丽,干吗还要让人在距你万里之遥的华山建祠呢? 言外之意,以你西王母之极尊,尚且力不能远顾,那一般仙真,法力之有限就更不必说了。以上前两句,在写足题面的同时,已微露诗人对母仪道家神仙世界的西王母的尖锐讽刺。
后两句 “好为麻姑到东海,劝栽黄竹莫栽桑”,则进一步表明诗人对神仙万智万能、长生不死的否定,但话说得非常婉转,也很含蓄。麻姑,也是神话故事中的一位女仙真。据 《太平广记》 引 《神仙传》云: 神仙王远在和麻姑晤见时,她曾说过这样的话:“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 (指与王远在五百多年以前相会时)略半也,岂能复将为陵陆乎?”王远也说: “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下句的 “黄竹”,泛指竹子。据 《穆天子传》云,周穆王西征至于玄池,曾树之竹,是曰竹林。又云,周穆王南巡时,遇北风雨雪,徂于黄竹,见有冻人,因作 《黄竹歌》 三章以哀之。这里因其事而用之,故称竹为黄竹。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希望西王母善自嘱咐麻姑,劝她再到东海要多栽竹子别栽桑。何以言此? 因为竹子可以四时常青而不改,而桑田,转瞬间就可能变为沧海。当然,这只是字面的意思,其中真意还当别为求之。试想,诗人以此功嘱所谓万智万能的神仙,则神仙实际并非万智万能也就自复可知了。而神仙既非万智万能,而且他们也难以超越、更不能驾驭自然规律,其命运前途自然也就难以预卜,对于其将来也不可能有什么万全不变之计。那么,对人来说,求仙又有何用呢?所以,这实际上是对神仙世界的一种否定,也是对佞仙崇道者的一种讽刺。如果我们联系到诗人其他有关诗作,这种托讽意义就更加清楚了。其《华岳下题王母庙》云:“神仙有分岂关情,八马虚随落日行。莫恨名姬中夜没,君王犹自不常生。”《瑶池》云:“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过景陵》云:“武皇精魄外仙升,帐殿凄凉烟雾凝。俱是苍生留不得,鼎湖何异魏西陵!”(据《汉书·郊祀志》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乘龙飞升而去,后世因名其处为鼎湖;魏西陵,魏武帝曹操之陵墓也。)这些,皆是讽刺求仙虚妄无谓的诗,姑录于此,可以互相参看。顺便指出,清人冯浩在其《玉溪生诗集笺注》中谓此诗“似指令狐交情,愿修好久要而不更变也”,显然失于穿凿,所以冯氏自己也说:“但难凿定耳。”
这首诗讽刺求仙虚妄无谓,很尖锐,也很深刻,但用笔却很委婉,这正是李义山七绝的一大特点。清人叶燮在其《原诗》中说:“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词婉,可空百代。”诚哉,是言也。李义山的许多诗歌打破了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的传统造境方式,常常以自己的某种思想活动或感情活动为中心,通过丰富的联想或想象,把那些从表面看来并无多少联系甚或根本没有联系的情事十分巧妙地组织起来,从而创造出一种既含蓄蕴藉又情韵深沉的审美境界。这首诗显然地体现出这一特点。如本诗题目是《华山题王母祠》,那就围绕王母祠着墨就是了,可诗人偏又写到西王母的常居之所;写西王母情事,偏又写到麻姑,写麻姑情事,偏又联及周穆王情事。这样写的结果,不但没有偏离题旨,反而使诗歌的含蕴更为丰富,意境更为深邃,讽剌力量更为强烈,从而也就更加耐人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