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薄赋富民·论语》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释义

《薄赋富民·论语》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十二·九]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十三·九]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二十·一]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 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 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二十·二]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鉴赏〕 孔子认为人们希望富裕是十分合理的,他曾经说过:“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耻也。”(《泰伯》)这大概主要是针对知识分子说的,他的意思是,在政治清明的社会中按照正当的手段获得财富没有什么不光彩的。当然在政治黑暗的社会中为虎作伥,因此享受荣华富贵则是可耻的。他作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更是牵挂,因此非常关注民生问题,始终主张政府要实行利民、富民的政策,提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就是说凡是能够让百姓得到实利的事情,朝廷都应当加以支持、推广。他明确地把民生问题列为治国安邦的第一件要务。弟子子贡曾经问孔子最重要的政事是什么?孔子说是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统治者。子贡设想,如果为情势所迫,在前二项中不得不去掉一项,那应当去掉什么,孔子毫不犹豫地指出,那只能放弃军备,以保证人们有足够的粮食。可见,在他看来,民生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孔子在各种场合一有机会就申述他这一基本的政治、经济思想。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卫国路上看到行人熙熙攘攘,非常热闹,不禁赞叹这个国家人口众多,为他赶车的弟子冉有问“一个国家人口多了以后该怎么做?”孔子不假思索地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可见富民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孔子看来,它是仁政、德政的根本基础。

孔子经常用相传是古代圣王尧的教导来强调民生的极端重要性,《论语》第二十篇第一章记录了尧的这段话。尧说,如果天下的人都陷于贫困,上天赐给你的禄位就永远完结了。可见天命决定于民生,统治者有没有资格治理天下要看他是让百姓过富裕的生活,还是陷于穷困。孔子告诉人们,实际上所有那些贤明的君主都关心人民的生活,他在同一篇文字中以周朝的历史为例说: 周朝大发赏赐,大封诸侯,让善人都富裕起来。

《论语》第二十篇第一章可以视为孔子概括的中国古代政治史总纲,他从这一总纲总结出来的最高的政治原理是:“所重: 民,食,丧,祭。”古代世界各地的统治者一般不是把敬神、就是把军事置于国家大事的首位,与他们不同,孔子是把老百姓的生活放在高于一切政事之上。

对于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的所有的统治者的表现,孔子评判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能否出色地处理民生问题。春秋时代后期郑国杰出的政治家子产关心百姓的福利,施政力求让人民得到实惠,孔子就赞扬他,称他是“惠人”(《宪问》),指出他的君子之道之一就是“其养民也惠”(《公冶长》)。相反,鲁国执政季氏富可敌国,还让孔子的弟子冉求为他搜刮百姓钱财,孔子以鲜明的态度对此加以反对,表明了他痛恨苛政、关心百姓利益的一贯立场。

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苛政扰民、害民的现象,孔子要求统治者“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又主张实行薄赋政策,以减轻百姓的负担。鲁哀公以收成不好、国家财政困难为借口,要求增加税收,征求孔子弟子有若的意见。有若反对他这种做法,主张坚持收十分之一的税。鲁哀公说收十分之二的税都不够,何况十分之一?有若根据孔子思想告诉他:“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句话是很有说服力的,它表明儒家的薄赋的主张既是关注百姓利益、民生问题的表现,也是出于其基本的财政思想。儒家把发展经济、增加人民的收入作为国家财政的基础。在儒家看来,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民富才会国富,就像一棵大树,只有根深,枝叶才会繁盛。民贫则国用不足,统治者如果因此杀鸡取卵,毁了根本,政权也就不保了。所以历代儒家根据孔子思想,都主张藏富于民,不与民争利,反对苛捐杂税,竭泽而渔。儒家是以长远、战略的眼光来处理民生与国家的财政关系问题,这既有利于百姓生活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能源源不断地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现在已经有大量的历史材料证明,近代以前中国的经济的总量和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这同儒家的重视民生问题、同他们的经济思想和财政政策有很大关系,尽管还有其他许多重要的原因。

孔子的经济思想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有不少可以借鉴的地方,例如他提出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思想可以作为各地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政府部门决定兴办经济事业、规划某种生产项目的时候,不能违背群众的意愿、采取强迫命令的做法,否则政府自己在财力和精力上就会付出太多,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劳民伤财。而“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做法,则不干涉人民合法经营的自由,保障他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各项权利,因势利导,鼓励和支持人民去从事他们认为有利的事业,并为他们提供方便的条件。这样就能充分激发所属范围内每个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地区环境、资源的优势,实现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有效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然,薄赋富民的思想同现代的市场经济的理念也有一致之处,对于经济政策的制定、社会发展事业的规划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