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大侠》
【本书体例】
宋梧刚著。36回,13万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
芙蓉之国,澧水之滨,年轻气盛的杜心武张榜招贤,胜者为师,四方应招者众多,但皆非他的对手。一日,一自称徐矮的疯癫老者前来毛遂自荐,杜心武多次偷袭失败,乃真心慑服,得到自然门真传。五年之后,老师辞去,杜心武仗艺走镖,正式踏入江湖。
镇远镇,为伸义扶危,杜心武痛打土豪铁头;绝虎岭,为救弱女子黔妹,他又以片云剑智杀李黑主,走圈功击杀黑脸大王,显示了自然门的威风。
因镖行好友被害,杜心武决定披挂赴边,只身寻盐枭头目算帐。龙尾关,杜心武途会高手,多亏缩身功才得以自救,高手引退后,杜心武真正悟到武术真谛,原来,这高手正是师傅徐矮所扮。与盐枭头目一役,杜心武身中毒剑,被众人抢回大理救治,但矢志追随他的黔妹却不幸死于刀下。杜心武正感人生迷茫之时,师傅指点他去日本求学。
在日本,他结识了孙中山、宋教仁等志士,与康有为等保皇派的斗争中,又显奇功,为孙中山所重用,受命归国联络兄弟党派,筹应革命。杜心武先拜领青洪龙头,又赴北国,封为关东大侠,然后经朝鲜,归日本赴命。
在孙中山授意下,杜心武到新加坡,以同盟会会员的身份拜见支持革命党的致公堂主。致公堂主为谨慎起见,麻醉杜心武,再以人假扮清吏捕快试探,杜心武以真功显相,获得信服。接着又因树枝降蛇,铜钱制鳄名声大振。杜心武募得捐款,押汇赴港途中,又遇南洋国民武术馆馆主泰国拳王奈翁前来较技,只得再展身手,凭借他高尚的武德,使奈翁心折而去。
杜心武向孙中山述职,孙中山以奈翁募汇五十万元之事相问,杜心武方道出事情原委,孙中山大为感慨:“你把中国武林的高尚品德、革命同盟的伟大宗旨,带到了海外,带到侨民心中,还扩散到有怀疑、有偏见甚至有敌意的人心中。”
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在武侠小说再次席卷中国大地,成为热潮的今天,不少作品,仍沿袭前人的足迹,杜撰故事,编造情节,一律地入山拜师,别师除暴,难免有千人一面,千部一腔之嫌,而宋梧刚的《自然大侠》却能一摒旧习,无论是在内容、写法与人物刻画之上都多显求新之意。
小说从结构而论可属“侠政合一”的作品,前后形成了两个主题。从第1回(撕榜文疯疯癫癫,遇师傅真真假假)到第23回(大侠寻仇大观楼上盐枭显影,美人溅血西主宫内奇士助拳),主要写杜心武行侠仗义,介绍自然门武功真谛。从第24回(负重任大侠返故国,焚天香三柱合洪英)到第36回(旋转中依旧巧对泰拳进击,得手后不忘感化海外仇家)写杜心武追随孙中山,从事反清革命的故事。二者衔接巧妙,自然而然,不露痕迹。
小说第一回作者就摒弃了传统武侠小说叙述背景,交待人物的传统写法,而是吸收了现代小说的形式,以对话入题,给人以明快的感受。杜心武求师也颇新鲜:出榜招贤,胜者为师,待遇优厚。徐矮前来应招,却又貌不惊人,把读者引入悬想。杜心武三手毒招,皆被徐矮识破化解,最后他才真正心服口服,认师学艺。这既突出了杜心武年轻气盛的性格,又写出入自然门之艰巨。在这里,作者借徐矮之口,介绍道:“余所教之自然门,不列少林,不列内家;亦实亦虚,亦刚亦柔,随意所知,自然而至。”作者花大量笔墨叙述杜心武对自然门派功的悟道,其打法是一粘就走,一走就打。其为人是不自许忠贞以炫于人,不自毁气节而弃于人。其实至高的武道中本来就含有至高的处世为人之道。自然门正是由于合乎自然大道,方才超出一般功夫门,在一切功夫门之上。
而尾声,通过孙中山的评语,更可看出杜心武的思想也是超出了一般武人之上,自然门功与人的思想情怀达到了高度统一与合谐,这是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求新之处。杜心武不仅是位武林豪侠,同时还是位革命志士。全书沿时代推移,写出了中国有正义感的武林高手,在时代大变化中的思想波动和抉择。
清代末年,社会动荡,满清政府已成摇摇大厦将尽倾之势,西方恶势力,拥兵自立,各霸一方,掠贫吞弱。杜心武之所以要学武功,主要就是因为父亲早亡,寡母理业,倍受奸人欺侮。作者一开始就把杜心武安排在了一个典型环境之中。
杜心武学成武艺,开始以镖师的身份踏入江湖,除暴安良。走镖西南,充分显示了他嫉恶如仇,救人水火的性格特征,在阿拉营,为刀梯艺人解难;在再生坡,为药师余忠救危;在镇远河,为仡佬兄弟雪恨;在绝虎岭,为遇危姐妹报仇。一路走镖,一路除害,威慑西南道上大小凶顽,后几乎因此遇害。这一切,都还没有超出旧式剑客的范畴。
但是,当智圆长老介绍了西方的“洋枪洋炮”,“远程交手,只好让它独步了”的时候,杜心武悟彻到“只影孤灯,拳头一副,想行侠仗义,可能难了。”他认识到这一点,并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劣势,这正是他超出一般旧时侠客之处。
杜心武由行侠到革命,是时代推动的结果,也是他个人思想成熟的结果。正如他自己所言:“原来行侠江湖,扶危济困,只不过是小义;只有排满革命,才是大义啊!”
杜心武不仅自己加入革命党,投入到排满革命的“大义”之中来,他还组织引导江湖好汉共赴“大义”。为了争取会党参加革命,杜心武先加入洪门,又加入青帮,成了双龙头。那稀奇古怪的“”三个字,那变化莫测的接头暗语,使杜心武的革命活动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与东北会党头目接头,连越三关,独赴龙窠,以超群的武艺赢得山主的青睐。赴东南亚募捐,伏怪蟒,击湾鳄,为民除害,赢得华侨和当地百姓的支持。而在武馆中,以武功、武德折服泰国拳王奈翁,使将泰国武术界也捐资革命。在此,杜心武已成了令作者心仪的,至高武德武技的象征。
杜心武这一形象,充分说明了一个身怀绝技的侠客,如果只是在江湖中一展身手,即使做了一点扶危济贫之事,也只不过是“行小义”而已,而面对历史的重托,他们的抉择应该是将一身绝技与革命大业结合起来,方可以为国为民做出一番惊天动地之举,方不辜负一个“侠”字。
宋梧刚塑造的这一形象,正是对武侠小说的一大拓展。
宋梧刚的通俗小说,以“奇”为主,在《自然大侠》这一作品中,作者以简劲的笔法,扬扬洒洒,大起大伏,情节紧扣,奇事迭出,使人手不能释卷。
小说结合湘黔一带特有的风俗、人情,推出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故事,新奇独特。加之异国情调,凭添了一种风味,颇能引人入胜,给人以多侧面的享受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