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翻译与解读
其安易持01,其未兆易谋02,其脆易判03,其微易散04。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0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06。九层之台,起于累土07。千里之行,起于足下08。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01。故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02。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05,不贵难得之货06。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07。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08。
今 译
时局静稳时易于管控,事物未萌生时易于图谋,事物脆弱时易于分割,事物微小时易于驱散。事情未有征兆时即处理掉,在未发生混乱时就得到治理。合抱大树,生于幼芽。九层高台,起于筑土。千里之里,始于举脚。
有心作为即会有失败,有心持有即会有失去。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妄持有,所以不会失去。
世人做事,常常在几乎成功时而失败。因此做事,要慎终如始,才不会失败。
圣人期望的是人们不期望的,圣人不珍贵难以得到的财物。圣人学习世人不学的知识。世人经过而不见者,圣人反而很重视。圣人辅助世人自然的发展,而不敢妄为。
评 议
本章是讲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成大事者,要由小做起。尤其“慎终如始”,则是千古不朽名言。本章与第六十三章同工异曲,具有催人奋进、耐人寻味的辩证哲理。
《老子》书中有不少篇章,在行文中突然插入与主旨似乎无关的“无为而治”的词句,前后失于逻辑联系。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呢?我认为,老子作为哲学大家,他并不主张消极遁世、无所作为。但是,老子却是道家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又曰“无为而无不为”。即使把他所谓“无为而治”的主张,解释为顺应自然而不妄为,这与其积极奋进的思想,还是产生了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这正是老子创立“无为而治”学说的弊端所在。本章“为者败之”等句,与主旨不协调,弊病即在于此。所以,我们研读《老子》,应当揭开其“无为而治”的面纱,才能看到其真正的玄机所在。
注释
01 其:用在句端,表示期望之辞。 安:《说文解字》曰:“安,静也。” 持:《说文解字》曰:“持,握也。”
林希逸曰:“方其安时,持之则易;及至于危,则难持矣。”
兆:萌生,征兆。
河上公曰:“情欲祸患未有形兆之时,易谋止也。”
林希逸曰:“事之未萌,谋之则易;及其形见,则难谋矣。”按《左传· 哀公元年》曰:“能布其德,而兆其谋。”兆,即征兆也。
03 判:楚简本作“判”。王弼本作“泮”。河上公本、严遵本、林希逸等诸本作“破”。古代“判”与“泮”通用。《说文解字》曰:“判,分也。”句谓:事物脆弱时,容易分割。
04 “其微”两句:河上公曰:“其事未显著,微小易散去。”
林希逸曰:“迹之尚微,攻之易散;及其已盛,则难散矣。”
05 “为之”两句:林希逸曰:“事必为于未有之先,治必谋于未乱之始。”
06 “合抱之木”两句:林希逸曰:“合抱之木,其生也,必自毫末而始。”
07 九层:河上公本、王弼本作“九层”。严遵本作“九重”。楚简本、帛书甲乙本、傅奕本作“九成”。“成”为“重”之借字。古代“层”与“重”通用。“九层”,是形容词,意思是说土台甚高,并非实指。
“累土”:有二解:(一)累,动词,堆集、积聚之意。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 沁水》曰:“臣以为累方石为门。”此“累”字,即堆集、积聚的意思。所以“累土”,即堆土之意。(二)累土,训为“筐土”或“篑土”。篑,盛土之筐。如高亨说:“‘累’,当读蔂,土笼也。起于累土,犹言起于篑土也。”(《老子注译》)陈鼓应先生说:“严灵峯说:‘累土,地之低者。’”(《老子注译及评介》)皆误。
按:林希逸曰:“九层之台,其筑也,必自一篑之土而始。”高亨、陈鼓应所解,皆本于林希逸所说。此说不符合老子本意。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我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篇》)此“篑”字,即篑土也。老子所说“起于累土”,即起于筑土之意。
08 千里之行: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等诸本皆作“千里之行”,是。楚简本、严遵本作“百仞之高”,误。两句:河上公曰:“从近至远。”
林希逸曰:“千里之行,必自发足而始。”
01 “为者”两句:吴澄曰:“有心于为其事者,意欲遂其成而或反败之;有心于执其物者,意欲保其得而或反失之。”
02 “圣人无为”四句:谓圣人无所为故无失败,无所持执故无所损失。
03 从:为也 (河上公说)。 几:林希逸曰:“此‘几’字,有精有粗,如十三之一,亦几也;无始之始,亦几也;自然之然,亦几也。”
两句:谓人们做事,常常在几乎成功时而失败。
04 慎终如始:河上公曰:“终当如始,不当懈怠。”
05 欲不欲:河上公曰:“欲人所不欲。”
06 不贵难得之货:不珍贵难得的货物。河上公曰:“不贱石而贵玉。”
07 复:反也 (林希逸说)。
林希逸曰:“众人之所不学者,圣人学之;众人之所过而不视者,圣人反而视之。”
吴澄曰:“众人所趋者,我则不趋;众人掉臂,过而不顾,我则还反其处,是不学人之所学也,故曰‘学不学’。”
08 万物:指众人。
河上公曰:“教人反本实者,欲以辅助万物自然之性也。圣人动作因循,不敢有所造为,恐远本也。”
林希逸曰:“圣人惟其如此,于事事皆有不敢为之心,而后可以辅万物之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