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翠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杜甫五十五岁在夔州时期,数登白帝城楼,写下不少以白帝城为题的诗篇。《白帝》是其中之一。
前四句写雨景。诗人居高临下,鸟瞰大江,但见乌云翻滚,涌出白帝城门。一个“出”字将云写活。倾盆大雨,直注城下,如同掀翻天盆。用“翻盆”而不用“倾盆”,更显得形象生动。暴风雨中的长江,另有一番惊心动魄的景象: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仿佛巨龙争斗,搅得天昏地暗;江水咆哮,奔腾澎湃,绿树青藤随风摇摆。诗人立足之处,正值西陵峡口,两岸连山,绝壁高耸,江水夹乎其中,雨中观之似乎水面猛涨,故曰“高江”;峡内流水湍急,恍若山水齐奔,故曰“急峡”。若云“急江高峡”,实则实矣,然索然无味也。“江流助以雨势,故声若雷霆之斗,树木蔽以阴云,故昏霾日月之光,此阴惨之象也。”(《杜诗详注》)这是三峡的自然景观,又何尝不是征尘弥漫、旌旗蔽日、杀声震耳、刀光剑影的战场呢!“前叙雨景,便兴下乱象。”(《杜臆》)诗人状雨景之猛烈,实为制造声势,以“雷霆斗”暗喻安史之乱。
后四句写感怀。自第五句始,诗意陡转。驰目骋怀,一匹悠闲的老马引起诗人无限遐思。戎马上阵,出生入死,远不如归马安逸。这里的“归马逸”暗示安史之乱已经结束。然而战后的大地,却是一幅十分悲惨的景象:田园荒芜,十室九空,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被残酷战争夺去丈夫、被横征暴敛压榨得一无所有、非常可怜的寡妇,无限悲痛;秋天的原野,到处传来凄怆悲凉的哭声。诗人于满目疮痍之中选取一寡妇典型,为诗篇涂抹了悲剧色彩,其对当时社会的控诉批判也更为强烈。
这是一首变体律诗,又叫拗体律诗。首联两句不按一般律诗的平仄,以民歌词句流出,通俗易懂,晓畅轻捷,丝毫不觉拗口,这是杜甫的一大创造。仇兆鳌曰:“杜诗起语,有律体似歌行者,如‘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是也。然起四句一气滚出,律中带碍?”到了颔联和颈联,则谨遵章法,工稳对仗。或一联巧对,或当句出对,参差错落,富于变化,造成全诗意境的转换,气氛的悬殊,跌宕有致,开阖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