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两宋词·苏轼·望江南》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释义

《两宋词·苏轼·望江南》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两宋词·苏轼·望江南》苏 轼

苏 轼

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 ①超然台:在密州北城上,是苏轼密州任上修缮的旧台,弟弟苏辙作赋并命之为“超然台”。②壕(háo):城壕,即护城河。③寒食:即寒食节,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④故国:指故乡。⑤新火:唐宋习俗,寒食节禁火三日,节后再举火,谓之“新火”。新茶:指寒食节之前采制的“火前茶”。

湖庄春暮图 【清】 王翚 恽寿平

鉴赏 本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春。要欣赏这首词,最好先读一读苏轼的《超然台记》和苏辙的《超然台赋(并叙)》。《超然台赋叙》详细记载了修超然台的经过:“子瞻既通守馀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其地介于淮海之间,风俗朴陋,四方宾客不至。受命之岁,承大旱之馀孽,驱除螟蝗,逐捕盗贼,廪恤饥馑,日不遑给。期年而后少安,顾居处隐陋,无以自放,乃因其城上之废台而增葺之。”苏辙赋中以“超然不累于物”来概括苏轼的心态,也是勉励哥哥要能够继续保持这种状态。苏轼《超然台记》也说:“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这种“无所往而不乐”“游于物之外”的精神便是“超然”之情。这组词(有两首,这里选了第一首)所要反复吟咏展现的,就是这种超然之情。

上阕都是写景。“春未老”其实是“春将老”的委婉说法(第二首词开篇是“春已老”)。暮春之时,春意将尽,但词人不被表面的春尽所束缚,在他眼里春还没有老去,这便是“超然”。“风细”句的描绘很到位,让读者感觉到一股清爽的春意仿佛扑面而来。这两句是写总的景色,接下来则写登台所见。“半壕”句和“烟雨”句写得很简略,但是整个场景却已宛然在目。这里可以看出,苏轼是擅长描绘整体场景的天才,寥寥几笔就胜过千言万语。下阕以议论居多,苏轼“以议论人词”的特色,此时已经非常成熟了。这几句完全以眼前所见的真实事物引发议论。寒食是宋人比较重视的节气,文人诗词多有写寒食的内容,诗境往往以冷峻、凄哀居多。“酒醒”句便是写这种凄哀的感情。但是接下来,词人却笔锋陡转,以一个“休”字否定上文的凄哀,以一个“且”字引出议论,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诗酒趁年华”的结论。“休对”“且将”两句的对仗非常工整,内涵也很深,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在一个“休”字和一个“且”字后面包含的是一种苦中作乐的无奈,也是一种超然悲喜的达观。

对于苏轼提倡的这种“超然”,古代的评论家多予以很高的赞许,到了近现代,则开始渐多了一些指责,如悲观主义、虚无主义、封建思想束缚等,其中比较中肯的意见不过也就是说是时代、社会的“局限”,仿佛这种“超然”是要不得的,甚至是错误的。苏轼的旷达、超然或许有许多不得不逃避现实的无奈,但是他的词里的这种无奈,恰恰是体现了他最深沉的思考,是他对人生本质的探索。仔细思考这些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首词,体会词人的心境。(姚苏杰)

集评 清·俞陛云:“‘春水’两句超然台之景宛然在目。下阕故人故国,触绪生悲,新火新茶,及时行乐,以此易彼,公诚达人也。”(《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链接 东坡修建超然台。超然台旧址在今山东省诸城市东北角。熙宁八年(1075),苏轼出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后,在旧有的土台上修葺而成。原筑有回环阶梯以供登台,台上有建筑。据其描绘,“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超然台”由其弟苏辙所名,意为超然物外,不追求人间名利得失。苏轼在任期间常与朋友在此饮酒赋诗,许多名作,就产生于这里。现台已不存,但因《超然台记》而驰名。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9 5: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