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芸生对历史的一种看法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一直都在受着《大公报》的欺骗和戏弄。就拿《大公报》于11月30发表的崔敬伯那首《沁园春》词来说吧,最初的稿子并不是《大公报》发表的那个样子。原稿是《新民报·晚刊》在11月29日发表的。《大公报》是在30日转载的,但是《大公报》并不是真正的转载,而是先篡改,后转载。
《新民报·晚刊》发表的原词是这样的:
一夕风横,八年抗战,万里萍飘。恨敌蹄到处,惟余榛莽;衣冠重睹,仍是滔滔。米共珠疏,薪同桂贵,欲与蟾宫试比高。抬眼望,盼山河收复,忍见妖娆。
名城依旧多娇,引多少“接收”竞折腰。惜蒿里鹑衣,无情点缀;泥犁沟壑,未解风骚。天予良时,稍纵即逝,苦恨颓梁不可雕?沧桑改,看今朝如此,还看明朝。
词中划线的部分后来都是被《大公报》改动(见141页)。我们看到,一共只有二十五句的一阕词,竟然被改动了九处。原词中那些更扎眼的、敏感的、说到痛处的、画龙点睛的语句,那些能够让国民党看了极为不舒服的词句,竟然都被《大公报》的编辑们煞费苦心地改动了。全词被改动之后,剩下的词句虽然对国民党也有一定的攻击,但是毕竟不如原词,不过是一些不痛不痒的词句罢了。
1945年12月8日,《大公报》的主笔王芸生又“大公无私”地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叫作“我对中国历史的一种看法”,全文从12月8日开始发表于重庆、天津、上海三地的《大公报》上,而且是连续重复刊出,在报上连载,直到12月12日才连载完毕。据此这转载的意图已立刻昭然于世,正是“尸诸市朝”(《论语》)。
《我对中国历史的一种看法》全文比较长,现录其一段最“精彩”的部分,奇文共赏:
这篇文章,早已写好。旋以抗战胜利到来,国内外大事纷纷,遂将此文置于箱底;现在大家情绪起落,国事诸多拂意,因感一个大民族的翻身,不是一件小事。中华民族应该翻身了,但却是从两千多年专制传统及一百多年帝国主义侵略之下的大翻身,岂容太捡便宜?要从根本清算,犹必须广大人民起而进步。近见今人述怀之作,还看见“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比量,由此觉得这篇斥复古,破迷信,并反对帝王思想的文章还值得拿出来与世人见面。翻身吧!中华民族!必兢兢于今,勿念念于古,小百姓起来,向民主进步!
王芸生是一个大学问家,也是办报多年的主笔,但是说谎看来还不是他的长项。在上面引用的那篇文章中,他已经先说了“这篇文章,早已写好。旋以抗战胜利到来,国内外大事纷纷,遂将此文置于箱底”的话,接下来又说“近见今人述怀之作,还看见‘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比量”,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原来,王芸生犹抱琵琶半遮面吞吞吐吐地拿出来的这篇文章才是《大公报》真正要说的话,在这之前他们发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柳亚子、崔敬伯的《沁园春》和词,那不过是一种铺垫而已,不然怎么骗取人们的相信?看来《大公报》还真下了不少的功夫!
其实隐藏的敌人比表面的敌人更可怕。现在你知道《大公报》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