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林仰·少年游》林 仰
林 仰
早 行
霁霞散晓月犹明①。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②,啼鸟两三声。霜华重迫驼裘冷③,心共马蹄轻④。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⑤。
注释 ①霁(jì)霞:雨后的烟霞。晓月:拂晓的残月。②翠萝:苍翠的藤蔓。③驼裘:用驼绒制成的衣裳。④共:同。⑤都:统统、一并。
鉴赏 据词题“早行”及词中景致,可推知作者曾于深秋清晨独自乘马出行。上阕写作者早行所见清晨孤清的景象,下阕写作者心中若有所失的心境。
上阕首二句通过“晓月”“残星”的意象点出一个“早”字。作者将清晨白蒙蒙的霜雾比作雨后的烟霞,并用“犹明”二字将地上霜雾之朦胧与天上晓月之清冷关联在一起,可以说,作者清晨所见唯“犹明”而已。“疏木挂残星”则属于本词写景的精彩之处了,秋意卷席天地之时,万木枯疏,残叶坠落,一个“疏”字尽得秋景之妙。作者骑马穿过山径人稀处,随眼望去,残星仿佛是被挂在道路两旁萧索的枝条上,两者随晨风霜气一起飘荡。作者于此处写景,运笔细腻,只提纲挈领,寥寥几笔,便得真情。“山径人稀”则暗含一个“行”字。上阕写景到此时,尚主要集中在晨晓之“清”上,待“啼鸟两三声”一出,晨晓之“孤”态便被拉出,山鸟的啼叫便更显出山空孤静和作者早行的孤独了。上阕以晓月残星、山径疏木的静景配上啼鸟人稀的动景,由远及近,描摹出深秋清晨的山野图景。
本词的结构遵循词的常态,即采用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最后情景融合的写法。承接上阕孤清的图景,下阕便转入对作者当下心境的关注。下阕首二句写出作者身心的一“重”一“轻”。霜华寒气逼人,不禁让人哆嗦,“迫”字形象地传达出深秋早晨冷意的凝重,因而有身体所感之“重”;作者骑马沿着山径行走,马蹄的动作与马蹄的嗒嗒声共同烘托作者的心态。作者心中若有所思,怅然有所失,仿佛如马蹄般轻捷,所谓心有惦记,必定空飘。前人多用“马蹄轻”表达惬意畅快的心境,如“春衫细薄马蹄轻,一日迟迟进一程”(唐白居易《寿安歇马重吟》),“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等。但是本词此处却另有机关,表面上写心“轻”而实际却是表达心“重”。那么,是什么使得作者清晨出行时心事重重呢? 下阕末句的“许多情”便是其根本原因了。“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青山流水总关情,似乎每越过一座青山,每蹚过一浅溪水,都牵动着作者的感情,此处可能表达了作者离别家乡或故地,远行不舍的心情。
全词疏淡而简易,不扭捏作态,不浓墨重彩,旨在以情驭景,由景出情。其起笔淡远,落笔凝练,层次分明,情感层层推进,最后自然作结,颇有清雅神韵。(张伟特)
链接 宋代的立秋习俗。宋代祠部规定立秋日官衙休假一天,吴自牧《梦粱录·七月》载:朝廷例于是日行“报秋”之仪:“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俟交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民间自清晨起,满街叫卖楸叶,妇女儿童竞相买之,皆剪成花形,插于鬓边,以应时序。此外还盛行饮秋水、食赤小豆的风俗。农村中则以立秋日是否闻雷、立秋后是否现虹来预测收成,范成大《秋雷叹》诗云:“立秋之雷损万斛,吴侬记此占年谷。”其《吴郡志》云:“立秋后虹见为‘天收’,虽大稔,亦减分数。”即言此习俗。
秋山问道图 【五代】 巨然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