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流民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释义

《流民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流民图

明·周臣作

纸本淡设色

纵三一.九厘米

横四○.八厘米

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檀香山美术馆

《流民图》册末有作者自跋及明黄姬水、张凤翼、文嘉三跋。此册被后人一分为二,改装成手卷,分藏于美国两个美术馆。

图册共十二开,画有二十五个乞丐形象,基本上是一开两人,无任何背景。所画老、幼、妇、壮均有,其中一部分是身有残疾、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一位双足俱坏、爬行在地的老妇,似乎在向路人跪拜乞求哀悯。一位双目失明的瞎子,靠狗来引路,已足堪怜,而与之相邻的一位瞎眼婆婆,就更令人见之酸鼻,她不但双目失明,一足痈疽溃疡不利行动,而且怀中还有一个呱呱待哺的婴儿。另一部分尚有一些劳动能力,但由于长期缺食,严重营养不良,只剩皮和骨,形同枯槁。他们无论得到什么食物,都是狼吞虎咽,甘之如饴。另一部分人则不甘心完全乞讨,多少靠一点自己力量,或驯服蛇、松鼠、猴等动物,当众表演;或持竹板,挎小鼓,唱莲花落。另外有两人脸上都化了妆,一黑一白,足着麻鞋,可能是装扮民间传说中勾魂使者黑、白无常,是为人家办丧事而来的。内中还有一僧一道,僧人托钵化缘,道士怀抱鱼鼓,唱道情,实际都是乞丐。还有两个女性,一较为年长,一正在妙龄,较之其他乞丐,她们不但衣服整洁,而且眉目清秀俊丽,然而却背负包裹,匆匆路隅,显然她们原来生活并不困难,是在特殊情况下被迫过着行乞生活。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些不同的乞丐集中起来加以描绘呢?周臣自己题跋中说:“正德丙子秋七月,闲窗无事,偶记素见市道丐者往往态度,乘笔砚之便,率尔图写,虽无足观,亦可以助警励世俗云。”“正德丙子”为正德十一年(1516)。周臣是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未闻其远游,“素见市道”,应当是指当时的苏州地区。民谚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尚且如此,全国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反映和描写乞丐生活的作品并不多见。北宋郑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曾将所见上安门的灾民,绘制成《流民图》进谏宋神宗赵顼,有直接的政治目的。在宗教绘画中,有饥民饿鬼群像,曲折地反映和描写乞丐形象,目的在于超度亡灵,脱离苦海。如果就普遍的社会现象,提出社会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一角度来描绘乞丐,周臣的这一作品,可能是前无古人的。他在自跋中讲到自己的创作意图是为了“警励世俗”,是要唤起世人的仁爱之心,对这些乞丐加以怜悯周恤。虽然他没有提到当道的官吏,但从他的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看,正如张凤翼题跋中所说的,凡看过这一作品的人,“不恻然心伤者,非仁人也”。周臣向被文人们看成是“画师”,视同为“工匠”,被讥诮为胸中缺乏书卷,长期以来,在画史中对他的作品和人都颇有贬词。但从他这一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为人,他的社会道德观,要比一般文人画家更具有清醒的头脑和思想,过去对他的苛刻评价,是非常不公正的。

《流民图》的笔致圆润,率尔涂抹而不失之粗,信手挥来而不失之野。笔墨技巧达到了相当高度。至于人物神态刻画,无论老弱病残,艳丑贤愚,皆呼之欲出,宜乎徐沁《明画录》中所评“古貌奇姿,绵密潇散,各极意态”云尔。

流民图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2: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