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林峦积翠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释义

《林峦积翠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林峦积翠图

南宋·江参作

绢本浅著色

纵三○.六厘米

横二九六厘米

藏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

《林峦积翠图》表现了夏日浓郁苍翠的江山无尽的景色。图卷承董、巨理法,兼取李、郭,并融合二米墨韵,在神韵上取鉴董源之平淡天真、融浑静穆和巨然之不尚奇巧、岚气清润为一体。图幅意境的表达极合元《图绘宝鉴》中对江参“深得湖天之景,平远旷荡,尽在方斗”的评析。此图笔墨学董巨,而见豪放,它变易了北宋细润、妍巧、繁复的笔调,而转为重墨法,重笔墨的淋漓舒放,表现了南宋时期水墨(绢本上)技法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图卷体现了宋人“图真”的绘画美学思想——注重在探究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来结构画面,创造意境;审美情趣上侧重于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通过真景和笔墨的结合来表达情意。

林峦积翠图

此图卷在空间结构上大体由三段组成,在整体“平远”布局基础上层峦连绵,从树组合,虚实相间,尺幅宽而丘壑紧,以景物逐渐变换的节奏来统筹全图,繁实而不取奇巧。

画面起首,坡岸密林苍翠,林间有一组茅屋,有幽径延伸通向渡头,是江边“渔村”的景象。画幅由幽径小道引向江面,逐步见绵亘山势,林岸洲渚,舟楫荡漾。转至中段,见以起伏峰峦为主体,密实的山势与疏朗开阔的江面形成强烈的黑白对比,其间错落的房舍隐约于林间,丛树绕屋,危径通幽,竹树掩映,处处引人入胜;而江面疏旷处有舟楫三二悠然游弋,使人感到设身其中,澄心静虑,必有所会。画作随景取象,利用幽径曲折联结物象,随中段群峰起伏,画面渐入平缓,由板桥横架过渡至后段,峰峦面积也相应见小,以与中段图卷重点描写处相呼应;卷尾又以小桥、幽径蜿蜒有致引向画外,使人有余音绕梁之感。图中所寄托的“林峦幽壑,江上清风”,其意蕴似含孕着人生境界的丰富内涵,其展示的时空景象,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董、巨善于表现中远景丛树。此卷取鉴董、巨干树丛法,和“北画”树木多曲折工巧的特点不同,它先以湿墨浓笔圆笔中锋取势,勾出树枝,稍近的树木在下角树身节疤、皴纹、根处均作细致交代,笔道劲利厚朴凝重。树干不作盘曲、横斜工巧的姿势,勾干后,用小而圆的墨点点叶丛。间以小杉树(中远景处)、介字树、点叶柳、松树,无夹叶树法。整体图卷展示的树法颇有“盛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之感。

从技法角度讲,“南画”山水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皴法上。此图师承董、巨,善于运用披麻皴法来表现丘陵山景。淡皴浓点即巨然之长,勾皴兼染,湿墨为主,且多发挥墨法明洁润泽之长。皴法用笔多以中锋取势,见其圆劲体貌,勾而复皴,和元人重笔干笔皴擦、边勾边皴方法各异,勾中带皴多短笔披麻,皴中兼染,大抵乃一气呵成,但湿墨中处处见笔。“或谓巨然师董源短笔披麻皴,参(江参)则师巨然泥里拔钉皴”。此图系无旁出,充分表现了宋初董、巨以来一脉相承的江南画派特点。

图中山体、土坡等均采用宋人“带湿点苔”的画法。江参用稍秃的笔,藏锋落纸,以饱墨的簇点,用浓墨施以同一类型的小圆点。但点法疏朗,如清笪重光《画筌》中所说“聚而随散”、“迹散势聚”,好似音乐旋律的前后,反复呼应。

董其昌认为“盖董、巨画道中绝久矣,贯道(江参)独传其巧”,“盖南宋人未有在贯道之右者也”,可见评价甚高。从记载和现存画迹看,米芾曾提倡董源画派并大加宣扬,米芾受董、巨启发另创新格,米氏之后,继承董、巨画派,江参是唯一突出的隽才。南宋四大家刘、李、马、夏源流主要师承皆出自北宋范宽的画派,江参属独闯一格,足谓珍希。此图卷末上角有“江南江参”名款,画面中有嘉庆、宣统等皇家内府鉴藏印。此卷经香港王文奎携美,后归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