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民·大江东去》原文赏析
滕王阁
闲登高阁,叹兴亡,满目风烟尘土。画栋珠帘当日事,不见朝云暮雨。秋水长天,落霞孤鹜,千载名如故。长空澹澹,去鸿嘹唳谁数? 遥忆才子当年,如椽健笔,坐上题佳句。物换星移知几度?遗恨西山南浦。往事无凭,昔人安在,何处寻歌舞?长江东注,为谁流尽千古?
这是一首咏古迹而叹兴亡的词作。
词的开头三句,即点出登高阁、叹兴亡的主题。高阁指滕王阁,为唐代滕王李元婴所建,故址在今江西南昌市,西临大江,为游览胜地。唐高宗时,洪州(今南昌市)官吏大宴宾客,王勃路过其地,参预宴会,即席而作《滕王阁序》,此文名传千载,也为滕王阁增加了光彩。“江山故宅空文藻”(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当词人高永闲登此阁时,人去楼空,滕王阁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他首先看到的是满目的风烟与尘土,在干戈扰攘之际,这风烟与尘土,是带有象喻性的。“画栋珠帘”喻指当日滕王阁上的景物,“当日事”指当年大宴宾客的旧事。当日景,当日事,现在已经风流云散了,就连《滕王阁诗》所写的“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的景象也看不到了,江山依旧,人事已非,在俯仰苍茫之中,怎能不产生兴亡之叹呢?紧接着,词人将笔一转,指出不随人事兴废的,只有千古传颂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序》中的名句,词人把它概括为“秋水长天,落霞孤鹜”八字,即合律,又简净。“长空澹澹”以下两句,描写眼前景物,一方面为《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取影”,另一方面又化景物为情思,特别是“去鸿嘹唳”四字,使景物染上一层凄唳的色彩,自有一种哀感。“谁数”二字,说明词人已无心绪仔细观察这眼前的景物,暗淡的心情,时代的感伤,于此可见一斑。
下片是抚今追昔。“遥忆才子当年”以下三句,描写当年天才横溢的王勃,运用如椽大笔,即席作赋,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写下了名垂千古的美文。“物换星移知几度,遗恨西山南浦”,化用《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及“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西山”、“南浦”都是撮取诗句中的辞语,但加“遗恨”二字,既切合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流露出来的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也兼寄词人高永的感叹。“往事无凭,昔人安在,何处寻歌舞?”以今昔之感再写兴亡之叹。滕王阁上的一段往事,现在已不足凭信了,昔人早已殁去,当日阁上佩玉鸣鸾所演奏的歌舞,现在也无法寻找了,人世变迁如同沧桑,往日的风流韵事,已被风吹雨打去,好景难长,如同过眼云烟。以滕王阁的兴废而推及人事的兴亡,兴亡之叹则更加深沉。
结尾两句,以景结情。因滕王阁西临大江,词人面对东流而去的大江,不禁发出“为谁流尽千古”的一问,这一问很耐人寻味。这是一个不解之谜,无语东流的长江是历史的见证人,人世屡经兴亡盛衰,而长江却依旧东流,千古不衰,以永恒的山河与人事的兴亡相比,更显示出人事变化的迅速。长江的波涛,已经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现象是触处可见的。
这阕词用抚今追昔之法,将登临之感与兴亡之叹结合起来描写,主题鲜明突出,笔法错落有致。遣词造句大半根据《滕王阁序》,但却写得流利自然,无斧凿痕迹。文词豪放,曾著称于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