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山海经鉴赏·大荒四经·大荒西经》鉴赏
释义

《山海经鉴赏·大荒四经·大荒西经》鉴赏

《山海经鉴赏·大荒四经·大荒西经》鉴赏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有人名曰石夷,(西方曰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有五采之鸟,有冠,名曰狂鸟。有大泽之长山。有白氏之国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东,有长胫之国

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

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国,食谷,使四鸟。

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注释〕①有山而不合:环形山有缺口,亦即不周。②不周负子:负子,未详,或谓二字衍。③有两黄兽守之:黄兽即不周山的守卫神。④禹攻共工国山:这是以“禹攻共工国”的事件为地名。⑤淑士:淑,形貌美好、心地善良,通常用于形容年青女子,此处则用于称呼颛顼后裔。⑥女娲之肠:郭璞注:“或作女娲之腹。”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女娲之肠化成“有神十人”的内容涉及女性生殖生育巫术活动。⑦石夷:为负责西方和秋季的天文、气象巫师,系《大荒四经》所记四方神之一。 ⑧(西方曰夷):括弧内的字经文缺失。⑨狂鸟:袁珂认为亦为凤凰之属。⑩大泽之长山:大泽,当指北方或西北方的内陆大湖泽,这种湿地乃鸟类栖息的天堂。所谓“大泽之长山”,似可表明此大泽位于一条很长的山脉之侧,其水源则来自高山大脉所转化之雨雪。⑪白氏之国:或作“白民之国”,白民国已见于《海外西经》、《大荒东经》。⑫长胫之国:即《海外西经》第22节长股国,以踩高跷著称于世。⑬西周之国:殷商时期的著名方国。⑭后稷:西周国的先祖和农业推广者。⑮始作耕:发明耕作技术。⑯赤国妻氏:指与后稷通婚的赤国女子姜原,袁珂认为即《海内经》的“大比赤阴”。⑰柜格之松:一种天文观测仪器。⑱先民之国:郝懿行认为即《淮南子·坠形训》所记海外三十六国之天民国。⑲北狄之国:狄,古族名,因居北方,亦称北狄;狄与翟(长尾雉类)通,北狄又称北翟。⑳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始为开始,均有调和之意,亦通钧、韵。《山海经》多言某某之子,惟此处开始称“黄帝之孙”。

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

有五采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

有虫状如菟,胸以后者裸不见,青如猿状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

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

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爰有甘华、甘柤、白柳、视肉、三骓、璇瑰、瑶碧、白木、琅玕、白丹、青丹,多银铁。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

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曰少鵹,一名曰青鸟

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乡射,畏轩辕之台。

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

有三泽水,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也

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

〔注释〕①榣山:榣为大树,疑榣山原作“谣山”,意为唱歌谣的地方。②太子长琴:经文太子长琴的“太子”二字,似乎并非指有权继承王位的长子,而是与“不周负子”类似,可能另有所指。③老童:即《西山经》騩山的神耆童。④始作乐风:发明用器乐伴奏歌谣。⑤有五采鸟三名:《大荒东经》有两处记述五采鸟,一处仅有名而无内容,另一处即著名的“帝俊下友”故事。此处《大荒西经》记述五采鸟只有名称而无故事,疑原当归入《大荒东经》帝俊下两坛与五采鸟歌舞一节内;而所谓“五采鸟三名”则表明其为三只鸟所组成,它们与帝俊的关系,颇似三青鸟与西王母的关系。⑥有虫状如菟:经文所述裸兔,当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动物,日本民间亦流传有裸兔故事。郝懿行注谓:“菟、兔通。此兽也,谓之虫者,自人及鸟兽之属,通谓之虫,见《大戴礼·易本命篇》。”⑦青如猿状:意思是裸兔的皮肤青色无毛,好像猿猴屁股没有毛一样。 ⑧丰沮玉门:“玉门”用于观测日月运行的门状石头结构,属于巨石天文观测仪器;“丰沮”,丰有高意,沮有低意,可能是指石门上有浮雕图案。⑨从此升降:袁珂注谓:“经言‘十巫从此升降’,即从此上下于天,宣神旨、达民情之意。灵山盖山中天梯也。” ⑩西有王母之山:或作“有西王母之山”。⑪沃之国:或作“沃人之国”、“沃民之国”。⑫沃之野:即《海外西经》诸夭之野。⑬璇瑰:或即“璇玑”,是古人偏爱的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玉器。⑭鸾鸟自歌:经文误作“鸾凤自歌”。⑮大鵹(lí):同鹂。鵹黄,即黄鹂,又名黄莺、仓庚;鵹鹕,即鹈鹕。三青鸟为古史传说中吉祥鸟之一,《西山经》记述三青鸟居住在三危山,未言其形貌;《大荒东经》记述的三青鸟属于陪葬物;《海内西经》记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唯有此处经文描述出三青鸟的形貌,它们是由三只鸟组成,均为赤首黑目。⑯“有三青鸟”至“一名曰青鸟”:此节内容应在“西有王母之山”一节之后。⑰轩辕之台:《西山经》、《海外西经》记有轩辕丘,《北山经》记有轩辕山。此处经文直接称其为轩辕台,台指人工营造的建筑物,通常用于祭祀活动。⑱淖(nào):泥沼,湿地。⑲昆吾之所食也:此处“食”疑是“浴”之误,昆吾之所食原应作“昆吾之所浴”。郝懿行认为“食”指食其国邑,亦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⑳女丑之尸:已见《海外西经》,但两处场景有所不同。

有女子之国

有桃山。有虻山。有桂山。有于土山。有丈夫之国

有弇州之山,五采之鸟仰天,名曰鸣鸟。爰有百乐歌舞之风。

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

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

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上,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有人反臂,名曰天虞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有玄丹之山。有五色之鸟,人面有发。爰有青鴍、黄鷔,青鸟、黄鸟,其所集者其国亡

有池名孟翼之攻颛顼之池

〔注释〕①女子之国:已见于《海外西经》。郭璞注:“王颀至沃沮国,尽东界,问其耆老,云:‘国人尝乘船捕鱼遭风,见吹数十日,东一国,在大海中,纯女无男。’即此国也。”②丈夫之国:已见《海外西经》。③弇(yǎn)州之山:本义指遮蔽,引申为深、狭路、相袭、相合,又指口小而腹大的器具。④鸣鸟:郝懿行认为“鸣鸟盖凤属也”,当年周朝的兴起就有凤鸣于岐山。袁珂认为此处鸣鸟即《海外西经》的灭蒙鸟、《海内西经》的孟鸟。⑤轩辕之国:此处经文原应属于上文有轩辕之台一节。⑥江山之南栖为吉:此处江山即穷山;由于我国水汽多从南方来,迎南风的山前地区多雨,植被好,物产丰饶,因此山的南麓即向阳面通常被视为生存之吉地。⑦弇兹:袁珂认为此神与北方禺强、东方禺䝞(《大荒东经》)似同属海神而兼风神。如其不谬,可知此处经文当原有“是为海神”四字,弇兹即西海之海神。⑧天枢也:此处“天枢也”表明日月山是一座天文台。⑨吴姖天门:或作“吴姬天门”,一种门状天文观测仪器。⑩嘘:在日月山天文台工作的天文巫师。⑪重献上天:重的任务是把天抬升。⑫黎邛下地:黎的任务是把地降低。⑬天虞:郭璞注:“即尸虞也。”郝懿行注:“尸虞未见所出,据郭注当有成文,疑在经内,今逸。”虞字的象形是戴虎头帽大声喊叫的猎人,目的是将猎物驱赶到陷阱或罗网中。古代掌管山林事务的官称之为虞,亦称为虞人、吴。⑭常羲:帝俊部落的天文巫师,所谓“生月十有二”,是说常羲发明了一年十二个月的历法;所谓“方浴月”,乃是一种天文历法演示巫术,与羲和浴日类似,即在象征月亮升起的海面上,模拟十二个月亮依次升起的场景。⑮人面有发:五色鸟有着人的面孔和头发,疑是巫师的扮装。⑯青鴍(wén):即青鸟。⑰黄鷔:即黄鸟。 ⑱其所集者其国亡:这是一种战争前的巫咒活动,相同的记述已见于《海外西经》。在《山海经》里,五采鸟多为吉祥鸟,而此处五色鸟则为凶兆鸟。这符合古代巫术思维的特点,即吉神与凶神总是成对存在的。⑲孟翼:疑即“孟戏”。孟翼之名意为大鸟,其发音则与孟戏相近。在古史中,孟戏的形貌为“鸟身人言”。⑳攻颛顼之池:既可解释为孟翼攻打颛顼部落的城池,也可解释为孟翼为颛顼部落开挖池塘。袁珂认为:“孟翼之攻颛顼之池者,盖犹此经上文禹攻共工国山,皆因事以名地也。孟翼或亦共工之类,其攻颛顼者,亦黄炎斗争之余绪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钜,日月所入者。

有兽,左右有首,名曰屏蓬

有巫山者。有壑山者。有金门之山,有人名曰黄姖之尸。有比翼之鸟。有白鸟,青翼、黄尾、玄喙。有赤犬,名曰天犬,其所下者有兵。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阳之山,日月所入。

有寒荒之国,有二人女祭、女薎

有寿麻之国。南岳娶州山女,名曰女虔。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寿麻。寿麻正立无景,疾呼无响。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

有人名曰吴回,奇左,是无右臂。

有盖山之国。有树,赤皮支干,青叶,名曰朱木。

有一臂民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谓大荒之野。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

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有青鸟,身黄,赤足,六首,名曰鸀鸟

有大巫山。有金之山。西南大荒之中隅,有偏句、常羊之山。

〔注释〕①鏖鏊钜(áoàojù):为山取这样名称,或因为该山头形状平圆微凸,或者是起名者对金属器具相当着迷。②屏蓬:即《海外西经》并封。③黄姖之尸:或作“黄姬之尸”。④天犬:天狗星。郭璞注:“《周书》云:‘天狗所止地尽倾,余光烛天为流星,长数十丈,其疾如风,其声如雷,其光如电。’吴楚七国反时,吠过梁国者也。”据此,天狗星实为一颗非常明亮的陨星或彗星。⑤有神:袁珂认为即“人面虎爪、虎身九尾”的神陆吾,见《西山经》昆仑丘。⑥炎火之山:疑是处于活跃状态的火山,或者是有煤炭自燃现象。⑦女祭、女薎(miè):薎,同蠛,《尔雅·释虫》:“蠓,蠛蠓。”郭璞注:“小虫似蚋,喜乱飞。”蚋,似蝇,体稍小,幼虫生活在山溪急流中,杂食。成年雌虫,刺吸牛、羊血液,可传播疾病,亦吸人血,被叮咬后奇痒。或许女薎的工作与对付毒虫有关。女祭、女薎,袁珂认为即《海外西经》之女祭、女戚,但是此处寒荒国的场景却与女祭、女戚居住的环境大相径庭。寒荒疑即乾荒、韩流。⑧寿麻之国:寿麻或作“寿靡”、“收靡”,为南方赤道附近的古老部落,据此该节内容原本应属于《大荒南经》。⑨正立无景:南北回归线内的阳光垂直照射现象。⑩夏耕之尸:夏耕当是夏桀的主要军事统帅之一。⑪走厥咎:郭璞注:“逃避罪也。”其实,所谓夏耕“走厥咎”云云,意思是说夏耕遇难后,其魂或化身(实际上即其族人和后裔)穿过沼泽地,迁徙到巫山地区,类似鲧遇难后其化身辗转奔波迁徙到西方。⑫吴回:在古史传说里,吴回与重、黎同为颛顼后裔,都属于颛顼部落联盟中以天文巫术为职业的氏族或家族。⑬盖山之国:盖,指用白茅草编成的覆盖物,编茅覆屋亦称盖屋,据此,盖山国的民居可能多为茅草盖顶的房屋,或者其地山形似有屋盖。⑭有一臂民:此处四字原文应在“有人名曰吴回”之前。⑮三面之人不死:三面人是颛顼的后裔,他们有三副面孔,只有一只胳臂,而且长生不老。“三面”当系头上戴着有三张面孔的面具,“不死”可能与三张面孔的象征意义有关。⑯夏后开:即《海外西经》的夏后启。⑰开上三嫔于天:郭璞注:“嫔,妇也,言献美女于天帝。”所谓夏后启“乘两龙”、“上三嫔于天”云云,实际上乃盛大的巫术活动,通过这种与天沟通的巫术仪式,启可以向世人宣称自己之所以登上帝位是因为已经得到了天帝的认可,其证明就是从天帝那里获得演奏《九招》(或作《九韶》)的技能和权力。在上述巫术活动中,不排除有献给天帝美女的情节。 ⑱灵恝生互人:恝字意为漫不经心、无动于衷、无愁貌,与“灵”不符,疑当作“契”;灵契,即与神达成的契约,亦即上下于天的通行证。从互人的名称来看,与《海内南经》列人国相似,列人即两个人并列在一起。或谓互人国即《海内南经》氐人国。⑲鱼妇:颛顼族成年仪式巫术活动过程中的扮相,此节内容原文应属于《大荒北经》附禺山。或谓鱼妇即蜀先王鱼凫。⑳鸀(shǔ)鸟:山乌,郭璞注《尔雅·释鸟》:“似乌而小,赤嘴,穴乳,出西方。”郝懿行认为它就是苏州人所说的赐喜儿鸟。又指水鸟,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袁珂认为它可能是《海内西经》的树鸟。

【鉴赏】《大荒西经》记述的内容非常丰富,其诸多人文地理场景的方位大体上是从西北到西南。在商代神庙西墙的壁画上,画着一座西北角有缺口的环形山,山前有两只黄兽负责守卫,附近还有一条半热半冷的河流,它们是共工族的圣山圣地圣水。相传当年共工战败后撞倒不周山,引起天翻地覆的大劫难。事实上,不周山是一座有缺口的环形山,可能是火山口,也可能是陨石坑,它与著名的黄帝都城昆仑相邻——谁能够找到它,谁就会立下大功!有一点线索是,不周山大体在黄河河套附近,这里已经发现了十几座先夏时期的古城遗址。

事实上,《大荒西经》第一处场景正是共工族的圣山,亦即著名的不周负子山,亦即《西山经》中的不周山,其方位大约在今黄河河套以北的阴山山脉。此外,民间相传山西省长子县西山即不周山,精卫填海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或谓不周山即昆仑山、祁连山、六盘山,甚至远在非洲东部的大裂谷。

有趣的是,不周山的寒暑水附近有湿山、幕山,湿山(疑原作温山)当为热山或有温泉,幕山(疑原作暮山)则为寒山或有积雪融水。《三余帖》(见百二十卷本《说郛》)云:“半阳泉。世传织女送董子(董永)经此,董子思饮,扬北水与之。曰:‘寒。’织女因祝水令暖。又曰:‘热。’乃拨六英宝钗,祝而画之,于是半寒半热,相和与饮。”这个故事发生地应该就是河套地区,当时这里是黄帝族与炎帝族的分界线,织女属于黄帝族,董永实际上即牛郎属于炎帝族,当时两族青年男女通婚曾受到限制。所谓禹攻共工国山,郭璞认为即《海外北经》所记禹杀共工臣相柳之事。所谓“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乃守护共工族圣山之巫术宗教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有山而不合”的文字表述,因为这是对有缺口环形山这种特殊地形地貌的具有专业术语性质的准确观察和描述。一般来说,形成环形山地貌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其一是由地质构造运动而偶然出现环状地貌,其二是火山口(通常直径比较小),其三是大型或巨型陨石坑(通常直径在数百米到数百公里之间)。《淮南子·天文训》记有:“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对上述事变的解释很多,其中一种解释认为是远古发生的一次相当规模天外星体撞击地球事件,不周山即这次撞击留下的陨石坑,“日月星辰移焉”表明当时发生了地球自转轴指向的移位,而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以及民间流传的众多射日射月故事,均与此事件有关。

《山海经》中仅有一处提及女娲,便在此篇第3节中,经文当有若干内容缺失。在中华民族的古老记忆里,女娲是我们民族的女始祖,也是人类文明的老祖母,相传她化生万物,并用黄土造人;又传洪水灭绝人类后,伏羲、女娲兄妹不得不结婚重新繁衍人类。太行山麓的河北省涉县中皇山,相传是女娲之都,当地建有规模庞大的娲皇宫,民间流传着女娲祭典活动。

《说文》十二云:“女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如果女娲能够创造人类,那么女娲的身体又是谁创造的呢?应当说,屈原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是对宇宙生命起源的深层次思考。《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袁珂认为这是说女娲在化育人类的过程中,有众神分工参与造人工作。其实,所谓女娲造人,实际上是说女娲发现了人类生殖繁衍的秘密,并制定了婚姻法则(伏羲、女娲兄妹婚的传说,其目的正是禁止兄妹近亲婚配)。《路史·后纪二》云:“以其(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高)谋之神。”并注引《风俗通》:“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

女娲之肠或作女娲之腹,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其实,“有神十人”云云,当系古代求子巫术仪式,大体是在一条通往求子圣地(被称为栗广之野)的大道路口上,有一种被称为“女娲之肠”的神秘装置(可能是由女巫装扮成的女娲娘娘,或其他结构物),人们穿过这里,就能够怀孕生子,同时也表达对始祖母亲生育后代的感恩之情。也就是说,女娲之肠实际上象征的是人类的子宫及其产道,表明当时的人已经对人的生殖系统结构有着准确的认识。明代王逵《蠡海集》记有:“凡鸟之生卵者,莫不系于脊……脊系卵处,下生一肠,上曰连属于系卵。卵既长足,而产入于此肠,俗谓之花肠也。”据此可知,以“肠”指动物的生殖器官由来已久。

在古史传说中,女娲又为一代圣帝或一方首领。《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路史·发挥一》注引《尹子·盘古篇》:“女娲补天,射十日。”据此,女娲兼有颛顼绝地天通(古人将天想象为壳状,因此天地相通可以理解为天穿)、后羿射日、鲧禹治水之功,而民间则以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节,是日民众要将煎饼抛上屋顶,意为帮助女娲补天。综观上述场景,颇似一颗小星体撞击地球而引发的连锁灾难事变(火灾、海啸,以及因生存环境破坏而导致的动物与人类生存竞争激烈化)。

第7节的西周国指一处方国,而非后世所说的夏商周秦之西周、东周朝代,此处经文所说西周国即后世西周朝代之前身。《史记·周本纪》正义注谓:“因太王所居周原,因号曰周。《地理志》云右扶风美阳县岐山在西北中水乡,周太王所邑。《括地志》云:‘故周城一名美阳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北二十五里,即太王城也。’”

中国古史传说有两个农业神(可能分别属于不同地区和时代),一是炎帝神农氏,二是农神后稷。后稷名弃,系帝喾与元妃姜原所生,相传他发明农业,被周民族供奉为农神;后世主管农事的官亦称稷,五谷之神亦称稷。在农作物里,稷可指黍(黍子、糜子)、粟(谷子,去壳后称小米)、高粱。所谓后稷发明农业,当是对上述农作物品种的筛选和改良有着突出的贡献。后稷的后裔叔均在农业生产上的贡献是发明或改进了犁耕技术。对比之下,埃及人是在公元前3300年开始使用犁耕地的(由两名男子操作)。

徐旭生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撰写《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时记有:“直到现在,陕西渭水附近地方还供事一种农神,一间小屋里面,塑一个高约四五尺的大脑袋,仅有头,无身躯,俗称它为‘大头爷’,也叫做‘后稷头’,想是一种古代的流传。”据《中国名胜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陕西武功县东门外有砖砌长方形平台,名后稷教稼台。或许古代教稼台上同时塑有后稷头像,而不塑身躯当寓意农神后稷乃以大地为身躯。有趣的是,后稷头的造型与美洲的巨石头像(直径一两米,重十数吨)非常相近,不知两者是否有文化渊源。

经文“稷之弟曰台玺”,疑当作“稷之妻曰台玺”。理由有四:其一,《大荒四经》乃至全部《山海经》里,基本上只记述父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即使存在多子女的情况,也几乎不记述兄弟关系或姐妹关系,因此这里很突兀地称台玺为稷之弟,与理不合。其二,所谓“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的记述明显有后人修饰的痕迹,因为经文未言台玺有何播百谷事迹,叔均又何以代之?其三,台玺之名的“台”字,当出自有邰氏,而“邰”(今陕西武功)即后稷所封之地(所谓“封”,包括与当地人联姻),《史记·周本纪》:“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其四,帝喾娶有邰氏之女姜原为妻,帝喾之子后稷亦娶有邰氏之女(台玺)为妻,乃顺理成章之事,因古代两大部落之间经常存在着世代通婚的现象。

《海内经》在记述叔均的故事时提及的“大比赤阴”,郝懿行认为即此处的赤国妻氏,袁珂同意郝懿行的观点并认为她可能就是后稷之母姜原。或者还有另一种可能,即赤国妻氏指台玺,而大比赤阴则指姜原。《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㠯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这个故事表明姜原所处的时代,正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初期,未婚女子还保留着某种程度的性自由,而男子已经要求妻子只生自己的孩子,因此头胎孩子往往要被迫弃掉,事实上这种弃长子的习俗在许多国家的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

第8节的柜格之松,长期无解。根据“日月所出入”可知,柜格之松当与天文观测活动有关,而“方山”很可能是一座四方台形的天文观测站。所谓松木上有柜格,大约是在一笔直竖立的松木上,横向平行插有或绑有若干横木,这些横木彼此相隔一定的尺寸;观测者每天都在距离柜格松的一个固定位置上,观测日月升起的高度在第几格的横木上,并据此判断一年的季节变化(最高的横木表示夏至,最低的横木表示冬至)。也就是说,柜格松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天文仪器之一,亦即后世圭表的前身。事实上,圭字和表字,正是源自柜格松的象形。不过,由于这种观测方法眼睛容易被灼伤,以后人们才逐渐改为观测圭表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不再需要“柜格”了。《拾遗记》亦记有:“帝子(少昊)与皇娥泛于海上,以桂枝为表,结薰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言鸠知四时之候,故《春秋传》曰司至,是也,今之相风此之遗象也。”

太子长琴。《山海经》记述某人时,多用“名曰”,此处则用“号曰”,而“号”有自称之意。第11节经文中太子长琴的“太子”二字,似乎并非指有权继承王位的长子,而是与“不周负子”类似,可能另有所指。“谣”在古代指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类似今日的清唱;《诗·魏风·园有桃》:“我歌且谣。”毛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据此,所谓太子长琴“始作乐风”,表明他是首先使用乐器伴奏的说唱者。事实上,在文字发明前或普及使用前,许多民族的历史(包括科学文化常识)都是由专职的说唱者来记忆(包括补充新的信息)并传播的;即使到了今天,在中国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人们仍然喜欢这种有乐器伴奏的说唱表演艺术,并从中获得许多知识和乐趣。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太子长琴是一位通过有伴奏传唱方式进行历史和文化知识传播的教育学家。

有趣的是,太子长琴的歌唱艺术是有着深厚传统的。《西山经》中騩山记有“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耆童即老童,亦即太子长琴的祖辈,属于黄帝族。《大戴礼·帝系篇》:“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之名有青春永驻之意,后世亦以老为姓,高亨先生在《老子正诂》(古籍出版社,1956年)一书中认为,老聃、老莱子、老彭(彭祖)可能均是以老为姓。

祝融,郭璞注:“即重、黎也,高辛氏火正,号曰祝融也。”火正,负责观测大火星(今名心宿二)之职;大火星为夏季夜空最显著恒星之一,非指五大行星之火星。在古史传说里,祝融乃是著名部落之一,但其族属和居地却飘忽不定;此处经文称其为黄帝族裔,生太子长琴,而《海内经》则称其为炎帝族裔,生共工,或许祝融的父系为黄帝族裔,母系为炎帝族裔。

值得注意的是,《大荒东经》记有六座日月所出之山,它们依次是(自东南向东北)大言山、合虚山、明星山、鞠陵于天山、猗天苏门山、壑明俊疾山。与之对应的是,《大荒西经》记述有六座日月所入之山,它们依次是(自西北向西南)丰沮玉门山、龙山、日月山、鏖鏊钜山、常阳山、大荒山。此外,《大荒西经》还记述有一座日月所出入之山,即方山,它们共同构成了蔚为壮观的天文观测台阵。

郑文光先生在《中国天文学源流》(科学出版社,1979年)一书中认为,《山海经》六座日出之山、六座日落之山,彼此两两成对,说明古人曾以一年内太阳出入于不同的方位来判断季节,并称:“大小凉山的彝族,每年一定时候,总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人,到寨子附近一定地方,或则一处山口,或则一块大石头,以一定的姿势,或则直立,或则一脚踏在石头上,观测太阳落山的位置,而定播种季节。据说能精确到误差不超过五天。”

众所周知,木星是夜空中最亮的行星之一,它引起了我们祖先特别的兴趣(美洲玛雅人对金星的浓厚兴趣,可与此相比),并由此发明了木星纪年法。木星又称岁星,木星每十二年绕太阳一周(现代观测值为11.8年),每年木星所在天空(太阳系)的位置都有一个专用的名称,称为岁名。《淮南子·天文训》记有一套发音奇怪的十二岁名(同时也是十二地支别名),它们依次是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意为母羊)、协洽、涒滩、作鄂、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不难看出,这套十二岁名与十二座日月出入山的名称有相似和相近之处,一是它们的发音都相当古怪,不能排除源自音译的可能;二是两者之间有相近的发音,例如大荒山与大荒落,大言山与大渊献,合虚山与执徐,常阳山与敦牂等。或许,《淮南子》所述十二岁名即出自《大荒四经》所述的十二座日月出入山;若此说成立,则表明十二座日月出入山,不仅仅是观测日月的运行,而且也包括对木星等星辰运行的观测,反映出中国古代曾经有过非常复杂的天文观测活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及十二生肖动物纪年均源于木星纪年。

第15节提到了灵山十巫。巫者,在今天被认为是通过装神弄鬼手段来替人祈祷的人。其实,巫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导致他们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他们对社会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大体而言,巫是最早的“白领”之一,也是最早的以脑力劳动为职业的人,他们的行为既有科学的一面(包括采药行医、观测星辰等),也有非科学的一面(例如舞龙求雨、念咒除灾);既有服务社会民众的一面(传授生活常识、传诵历史、传播文化),也有控制欺压民众的一面(巫与首领相勾结以权谋私,或者巫本身就是社会权力结构的一部分);既有为民众解疑释惑的一面(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困惑会越来越多,甚至成为困扰人们生活的大问题;由于巫属于那个时代思想活跃和知识渊博的人,因此大量问题的答案都是由巫首先提供的),也有愚昧麻醉民众的一面(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以及思维的种种误区,巫对许多问题的解释都是错误的;与此同时,巫为了牟取私利,也会采取欺骗民众的手段)。

由于经文过于简略,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问题:如此众多的巫在一起工作,他们是男是女?年老年少?如何分工?有何组织结构?谁是巫师协会的头?他们的收入各是多少?从灵山十巫的排序来看,似乎巫咸是首席巫师。从他们的名称来看,巫即做事雷厉风行,巫朌可能负责管理巫术活动中的器具或者负责分配财物,巫彭可能是一位身壮力大者或有长寿仙术者,巫姑当是女性,巫真有变成仙人登天之术,巫礼负责巫术仪式设计,巫抵负责仪式安全,巫谢负责公共关系,巫罗负责召集民众。

第17节的沃之野,袁珂认为即《海外西经》的诸夭之野,甚是。不过两者对比之下,此处经文多“爰有”二十七字,而在《山海经》中凡云“爰有”者经常与帝王陵墓同时出现,疑非沃野应有之场景。《尚书·禹贡》称雍州有猪野,又名都野,位于今甘肃民勤县西南,疑即此处沃之野(诸夭之野);沃意为浇灌,沃野可指肥沃的水浇地。

《山海经》记有许多以“野”为名的地方。野,意为郊外,乃是相对城市或中心居住区的称呼。《海外南经》有寿华之野,《海外西经》有大乐之野(大遗之野)、诸夭(或作清沃、渚沃)之野、九野、夭野,《海外北经》有欧丝之野;《大荒西经》有大荒之野、天穆之野、沃之野,《大荒南经》有苍梧之野(《海外南经》称苍梧之山、《海内经》称苍梧之丘),《大荒北经》有冀州之野,以及《海内经》有都广(或作广都)之野。其中,《海外西经》的大乐之野与《大荒西经》的天穆之野,以及《海外西经》的诸夭之野(夭野)与《大荒西经》的沃之野,彼此的方位和场景相同。

女丑。《海外西经》曾记女丑之尸,其场景为女丑在山上,痛苦而又无奈地用右手遮挡着自己的脸,十个太阳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中发出毒热的光,女丑活活被炙杀而死。对比之下,本篇22节经文所描述的场景已经被大大简化,女丑穿着青色的衣服,用袖子遮住面孔,十日却不见了。对此,一种可能是,《海外西经》撰写者看到的画面是鲜艳丰富的,而《大荒西经》撰写者所看到的画面已经残缺不全而且褪色了。另一种可能是,不同时代都有名叫女丑的人,她们的职责就是装扮成旱魃并承受阳光之暴晒,以祈求干旱的结束。上述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仍时有发生,《论衡·明雩篇》记有“鲁缪公之时,岁旱,缪公问县子:‘寡人欲暴巫,奚如?’”所谓“暴巫”就是让巫在大太阳下晒着,什么时候求得下雨什么时候算完事,有时候甚至要将巫放在柴堆上焚之以献天。《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公(鲁僖公)欲焚巫尪。”杜预注:“或以为尪非巫也,瘠病之人,其面上向,俗谓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为之旱,是以公欲焚之。”时在公元前639年,当时鲁国的统治者把天旱的原因归罪于因脊椎有病而面孔朝天的人(女丑之名或即得于此)。

《海外西经》记有女子国“两女子居,水周之”,本篇23节仅记有女子国之名,而到了《海内西经》则已不见女子国的记述,或许这表明曾经流行过的“纯女无男”生存模式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山海经》中有女、母、姑等女性字样的人名和地名很多,例如女床山、女烝山、女几山、液女水、帝女桑,女娃、帝女、女尸、女丑、女丑尸、女子国、女魃、女和月母国、女虔、女戚、女祭、女薎、女娲之肠、赤水女子献、阿女、阿女缘妇(吴权妻)、思女、帝(尧)二女、舜二女(宵明、烛光)、州山女,鱼妇、雨师妾、黄姬尸、西王母、赤国妻氏、大比赤阴、王母山、蠃母山、皮母地丘、吴姬天门,姑媱山、错姑水、姑儿山、姑儿水、姑灌山、姑射山(射姑山)、列姑射、姑逢水,帝俊妻羲和、常羲、娥皇,舜妻登比氏,鲧妻士敬,以及欧丝之野的女子、青要山女神武罗,等等。

第28节的日月山是《大荒西经》记述的一座中心天文台。嘘即噎,其职务用今天的话来说即日月山天文台的台长。“两足反属头上”是一种天文巫术动作,意在模拟日月群星的旋转。事实上,嘘与重、黎与老童与颛顼,乃天文世家,他们的出生和名称多有旋转之意。重有回旋之意,黎通耆,耆即老,老有曲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师直为壮,曲为老。”老童又名卷章,《史记·楚世家》:“卷章生重黎。”颛顼的出生得北斗星之助,《拾遗记》卷一:“其夜昌意(颛顼父)仰视天,北辰下,化为老叟。”轩辕本身就有旋转之意,而黄帝乃北斗星之精所生,《史记正义》:“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古人根据斗柄指向判断四季,《鶡冠子》:“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山东嘉祥汉武梁祠石刻有黄帝端坐在北斗七星车上的画像。此外,北斗星在西方称为大熊星座,而黄帝又名有熊氏。

经文“重献上天”、“黎邛下地”,在古史中称作颛顼绝地天通。《国语·楚语下》记有: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关于绝地天通的内涵,通常都解释为重新划分社会等级。但是,此处《大荒西经》记述的完全是天文学意义上的行为,与社会地位无关。其实,绝地天通与补天的含义相同,中国少数民族至今流传的近百个民间故事里,都记述有远古天地大冲撞导致天地不分、日月长期消失(类似核冬天现象),于是有英雄射日射月并重新找回藏起来的日月,天地才得以恢复正常,此即重黎将天地重新分开之本义。

第39节提到了寿麻国。《吕氏春秋·任数篇》记有:“南(或作西)服寿靡,北怀儋耳。”吴任臣注:“《冠篇》:‘黄帝鸿初为南岳之官,故名南岳。’女虔《学海》作女魃。又《路史》(后纪六)曰:‘帝鸿生白民及嘻,嘻生季格,季格生帝魁。’注云:‘嘻其南岳也。’未审孰是。”据此,嘻亦可指女虔,而寿麻当又名帝魁。袁珂认为南岳可能属于黄帝系人物,而寿麻“正立无景”云云,则颇似黄帝女魃神话之转化。

事实上,经文“寿麻正立无景”云云,乃是中国古籍关于赤道地区(南北回归线之间)自然环境的最早记述。寿麻正立在阳光下而没有身影,描述的是正午阳光垂直照射现象;大声喊叫而没有回声,则与炎热环境对空气传播声音的影响有关;“爰有大暑,不可以往”,则是对赤道地区炎热气候的真实写照。众所周知,对于北半球来说,夏至这一天,在北纬23度的北回归线上及其以南的地区,都会出现阳光垂直照射现象;纬度越靠近赤道,一年里出现阳光垂直照射现象的天数也就越多。这就是说,如果古代地球自转轴方向没有发生过明显的变化,那么寿麻国当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即个旧、南宁、广州、汕头、嘉义一线以南,袁珂认为其远在今日南亚的斯里兰卡国境内。有必要进一步思考的是,《淮南子·地形训》亦记有:“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都广又称广都,即今日四川成都附近,北纬31度,不可能出现阳光垂直照射现象,除非发生过“天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的天地大变动。

有趣的是,寿麻正立无影的现象,后世又传为异人之异禀。《拾遗记》卷一称:帝颛顼时“溟海之北,有勃鞮之国,人皆衣羽毛,无翼而飞,日中无影,寿千岁。”卷二称周昭王二十四年,东瓯献延娟、延娱二女:“此二人辩口丽辞,巧善歌笑,步尘上无迹,行日中无影。”《列仙传》也记有一个名叫玄俗的异人,能治百病,他行走在阳光下就没有身影。

商汤伐夏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墨子·非攻下》记有:“遝至乎夏王桀,天有命,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死,鬼呼国,鹤鸣十夕余。天乃命汤于镳宫,用受夏之大命……汤焉敢奉率其众,是以乡有夏之境。帝乃使阴暴毁有夏之城。少少,有神来告曰:‘夏德大乱,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予既受命于天,天命融(祝融)降火于夏之城间,西北之隅。’汤奉桀众,以克有夏,属诸侯于薄。”上述记载表明,夏桀时期自然气候发生了灾难性变化,由于中国古代农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因此持续时间长的变化强烈的气候灾难,往往是促成社会动乱以及朝代更迭的重要因素。

根据第40节经文所述,夏耕当是夏桀的主要军事统帅之一,他的兵败被杀,最终导致夏王朝的灭亡。所谓“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当是夏耕后裔为其塑造的雕像,以彰显其宁死不屈、化为鬼神仍然继续战斗的精神,与著名的无首刑天类似。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欧洲也有无头怪人的传闻,在他们的无首怪人画像里,也是将两乳画成双目。此外,在日本的民间舞蹈中,有一种无头装束的舞蹈,或许亦源于古代巫术仪式中巫师的扮相。

第47节的鱼妇,郭璞注:“言其人能变化也。”其实,此处经文所谓颛顼化作鱼妇“死即复苏”云云,乃远古的沐浴新生巫术活动,亦即《大荒四经》多处记述的“舜之所浴”、“昆吾之师所浴”、“颛顼所浴”等圣人、帝王沐浴故事的具体内容。其仪式大约是由当事人(在这里即颛顼)先装扮成蛇的样子,来到水边,在巫师“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的咒语魔力下,先前装扮成蛇的人又改装扮成鱼的样子,并要表演出鱼脱离水的垂死挣扎、奄奄一息状,然后由众巫师将其抛入水中,当他再次从水中走上岸时,已经是一个新生的并且有天命在身的人了。这种沐浴再生仪式,模拟的乃是胎儿从子宫里出生的过程,以及生物从海洋的鱼类向陆地的爬行类进化的过程;据此可知,“蛇乃化为鱼”原文应是“鱼乃化为蛇”,而“蛇”则是中国先民主要的图腾动物。

《西山经》的槐江山记有“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当是远古沐浴巫术的最早文字记录之一,此后《淮南子·地形训》则称:“后稷垅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半鱼在其间。”有趣的是,据说“耶稣”在拉丁文(NXTNC)里是鱼的意思,而基督教的洗礼习俗亦有旧人已去、新人复生之意。在地中海周边古文明(包括两河流域及其出海口波斯湾)的传说里,也说古代曾有一个像鱼一样的神,他从波斯湾上岸,与美索不达美亚的原始居民谈话,教他们建筑城市、种麦子、数学和天文学,并编纂法律条文,被称为奥纳斯。凡此种种,表明东西方文明彼此之间早就开始了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东方文化向西方的传播,也有西方文化向东方的传播,而且多次发生。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