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简介|介绍|概况
散文篇名。选自《老子》第八十章。以首句名篇。今人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说:“这幅小国寡民的社会图画,恰好是未进至农业生产阶段之氏族社会。有‘什伯之器’(劳动手段)而不用,乃指社会分工尚未成熟的形态,商品生产的存立条件自然未加具备;‘重死而不远徙’,乃指没有交换关系的特征;‘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乃指没有交通关系的社会;‘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乃指甲兵是社会的渔猎生产之劳动手段,不是奴隶制社会当做征服他人的武器用的;‘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表示社会的意识形态还在无文字的阶段。”今人童书业《先秦七子研究》说:“这实际是一种理想化的小农农村,保存着古代公社的形式。有人说:老子企图恢复到原始社会,这种说法并不妥。因为老子还主张有‘国’,有统治;这种社会里还有‘甲兵’,而且能够‘甘其食,美其服’,这些都不象是原始社会的现象。老子只是企图稳定小农经济,要统治者不干扰人民,让小农经济自由发展,这就达到了他的目的。自然,企图实现一个巩固而不会变化的小农经济的社会,只是幻想,事实上绝对不可能有。”今人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说:“小国寡民乃是激于对现实的不满而在当时散落农村生活基础上所构幻出来的‘桃花源’式的乌托邦。在这小天地里,社会秩序无需镇制力量来维持,单凭个人纯良的本能就可相安无事。在这小天地里,没有兵战的祸难,没有重赋的逼迫,没有暴戾的空气,没有凶悍的作风,民风淳朴真质,文明的污染被隔绝。故而人们没有焦虑、不安的情绪,也没有恐惧、失落的感受。这单纯朴质的社区,实为古代农村生活理想化的描绘。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是由无数自治自尚的村落形成。各个村落间,由于交通的不便,经济乃求自足自给,所以乌托邦亦为当时封建经济生活分散性的反映。”陆元炽《老子浅译》说:“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国,是反映了农民小私有者的一种愿望。和历史前进的潮流对比,可以说这个理想国是空想。说他是历史的倒退也可以。说他是历史的反动也可以。但是作为一个诗人,老子的空想,对于人压迫人、人剥削人、人杀人、人吃人的社会来说,是不是也是很美好的?作为一个哲人,老子的理论和这个形象化的蓝图,对于后世进步的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认识剥削制度的不合理,对于农民起义明确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是不是一种很重要的启蒙呢?它的积极的、进步的一面,难道可以忽略吗?”今人李泽厚、刘纲纪从美学的角度认为“老子并不无条件的否定美”,“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也并非不要美。但这里‘美其服’的‘美’,自然不是那种‘令人目盲’之美,不是老子斥为‘盗夸’之徒的那种‘服文采,带利剑’(第五十三章)的美,而是老子理想中的素朴自然之美,也就是老子所承认的唯一的真正的美”;“由于历史的局限,老子只能通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的方法,到他的 ‘小国寡民’的理想中找寻他的美。这种抛弃文明所取得的成就而向后倒退的想法,当然是违背历史进程的。”(《中国美学史》第一卷)此章是老子的政治论,他运用文学笔法描绘了一幅充满着田园风味的理想社会的蓝图。这个社会国家小,人口少,百姓无知无欲,满足于简朴的生活和环境;人人有甜美的饮食,美观的衣服,安适的居所,欢乐的习俗;邻国相望,鸡犬相闻,和睦共处,互不往来。这种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存在的,但是老子的动机是反对奴隶制,反对阶级剥削和压迫,所以又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老子》一书以旨义玄奥,语言古朴闻世,而此章却文字清新流畅,描绘生动具体,音韵流美,形象鲜明,呈现出“清远”的风格,是哲理性散文的精粹之作。对后世无论从思想上或文学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对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的进一步铺叙和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