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审判》作品分析
释义

《审判》作品分析

一译《诉讼》,著名表现主义*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重要长篇小说。1914年写起,1918年完成,1925年始出版。小说共17章,其中最完整的只有9章,顺序为马克斯·勃罗德所编排。

小说的主人公是其银行襄理约瑟夫·K。他在30岁生日那天,突然被两名警察逮捕了。他不解其由,询问逮捕者,警察只是回答:“你被捕了,这是事实。”但是约瑟夫·K在被捕后,仍能照常到银行上班,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恋爱,只在审讯时到法院受审。审讯是无法律秩序的。“初审”时,法官只问一句话:“你是油漆匠吗?”连被捕的人是什么身分都不清楚,可谓荒唐之至。为了申诉自己无罪,约瑟夫·K去找律师,律师告诉他法院的黑暗内幕种种,答应为其辩护,但迟迟过了九个月仍无实际行动。约瑟夫·K只得解聘他。以后他去找一个画师,打听消息。画师告诉他:“法院一经对某人起诉,它就坚信这个被告有罪,谁要是想消除它的这个信念,那真是困难万分。”后来,他又从律师另一个当事人那里了解到审讯程序是旷日持久的。他还请自己的叔叔和女朋友协助,他们尽力奔波仍一筹莫展。这时,约瑟夫·K深知,自己已是无法避免厄运了,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待死亡。一天夜里,最后的“审判”终于到了:两个黑衣人把约瑟夫·K架到一个采石场上刺死了他。他死的那天,正是他31岁生日。一个“案件”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完结了。一个生命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小说的基本主题是暴露资本主义社会中司法制度的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在这一点上,小说的主题,当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审判》是一部有着鲜明的表现主义特色的小说。他写人的灾难感、孤独感、无能为力感,都十分集中和突出。被捕、被稀里糊涂处死,反映了西方世界笼罩在人们心头上的普遍的不安全感和不安情绪:人不知什么时候,便大难临头。在被捕期间,约瑟夫·K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在强大的法律机器面前,他原也抗争过,但当明白一切都无济于事时,他甘愿引颈就戮。因为他明白:世界是荒诞的,人是不幸的,反抗现实是无济于事的。在揭露资本主义司法界的黑暗这一点上,小说极其真实。但它藉以表现主题的情节毫无疑问是荒诞的:逮捕时不宣布情由、罪名:初审时一句审词竟驴唇不对马嘴;被捕后还能逍遥自在度日;主人公受刑时竟与刽子手配合得十分默契……这些怪诞的情节是表现主义文学形象的扭曲与变形的鲜明胎记。小说是寓言化的,荒诞的情节实际是那一个荒诞的世界的寓言。小说中那个“法门之前”的细节穿插也具有寓言性质:一个乡下人到法院门前找“法”,守门人让他等着,可是直到他老了,在法院门前他未能移动寸步。这个寓言可以看成是约瑟夫·K悲剧的注脚,它告诉人们:法,是不存在的;唯一存在的是执法人的意志,是这一个荒诞离奇的混乱的世界。

有人认为《审判》是卡夫卡从现实主义向表现主义过渡的代表作品。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