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孙承宗·阳关引》原文赏析
释义

《孙承宗·阳关引》原文赏析

《孙承宗·阳关引》原文赏析

无那杨花闹,又听莺声咽。如簧细语,关情处、漫饶舌。看苍苍烟外,早是征车辙。纵风流、还似张绪,不堪折。仗剑对尊酒,歌未阕。叹风尘起,新亭泪,中流楫。把眼前飞絮,学作鹅池雪。待四方戡定,直北迎归节。

历来的咏柳词,都与离绪别情有关,而孙承宗的《阳关引》非常别致,他虽然从词调名“阳关”一词伸发开去,转而咏柳(王维有“客舍青青柳色新”、“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句,见《送元二使安西》),却抛开了送别的传统题材,将咏柳和抗战的决心、战斗的激情联系起来,这在我国韵文史上,还不多见。

词在杨花濛濛、莺声沥沥的暮春景象中开了端。由“闹”字,人们很自然会想到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木兰花》),南宋陈亮也写过“闹花深处层楼”(《水龙吟》)的句子,花开得茂密、鲜艳,增添盎然春意,这可谓“花闹”。本词的“杨花闹”别是一番景象,暮春三月,杨花纷扬,到处飞舞,整个空间烟雾迷濛。这本来是富有诗意的境界,为何要说“无那”呢?南宋词人常常用“春去”象征国势衰微,孙承宗受了这种艺术传统的启示,他身处明末,面对清兵侵扰,因此看到“杨花闹”的景象,不免触发起“春去”的兴会,发出“无那杨花闹”的感叹。“又听莺声咽”,一个“又”字,将“无那”的感叹推进了一层。聆听柳上黄莺鸣叫,是欣赏春光美的重要内容,词人却着一“咽”字,将自己的因国势衰微而悲哀的主观情感,注入到无情的黄莺身上。“如簧”二句,运用词中翻转法抒情,莺声呜咽,本来不愿听,而黄莺偏偏鼓起它的如簧巧舌,多嘴多舌,不停地啼叫,惹人心烦,“关情处、漫饶舌”,倍增惆怅悲凄之情。“看苍苍烟外,早是征车辙”,你看那苍茫的烟柳之外,早已有出征的车子在奔驰,地上满是车辙。“征车辙”三字,词笔中锋直入,一下子从咏柳触及到时事。此时,词人的心情更为无奈,“纵风流、还似张绪,不堪折。”《南史·张绪传》:“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用张绪少年时风流可爱喻杨柳。词人透过一层立意,意谓纵使杨柳可爱,那有心绪去攀折它。

下片的词意愈益明确,词风也起了变化。换头处起句“仗剑对尊酒,歌未阕”,仗剑饮酒,对酒放歌,表现词人在国难当头的豪情壮怀,词风也从上片的哀婉一变而为慷慨激昂。壮歌还未终阕,词人发出“风尘起,新亭泪,中流楫”的浩叹,他对边地起烟尘表示愤怒,与新亭对泣的晋人有同样的国难之感,对中流击楫的祖逖深为钦佩。“把眼前飞絮,学作鹅池雪”二句,巧妙地化用二则典故,把眼前的柳絮,想象成蔡州城外鹅鸭池上的白雪。雪若飞絮,出《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谢道蕴)曰:‘未若柳絮因风起。’”鹅池雪,事见《新唐书·李愬传》,吴元济叛,李愬夜袭蔡州,“雪甚,城旁皆有鹅鹜池,愬令击之,以乱军声”。词人从眼前的柳絮,联想到白雪,又从白雪联想到平蔡战斗中的鹅鸭池,用李愬平叛的豪情和平叛的胜利,表达自己抗击清兵的壮志和战胜敌人的决心。词意是在连接联想的艺术构思中层层展开,而两则典故又成了连接联想的媒介。抒情到这里,“待四方戡定,直北迎归节”两句便自然流出。“归节”,持符节凯旋归朝。词人以平定天下、廓清寰宇的宏愿,结束本篇,振起全词,与上片的结句,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这里还暗用了《诗·小雅·采薇》“今我来思,杨柳依依”的诗意,关合杨柳。《采薇》本身就是军人抗击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后返回家园之作。

本词的艺术构思新颖别致,词的意象鲜明生动,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运化典故不露痕迹,词风也随着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而有所转换,是明词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5: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