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邻家的花园里,
丁香为我送来了芬芳。
我的思念回到那遥远的过去,
我的心感到痛苦和忧伤:
我回到了那繁花似锦的青年时代,
心中感到阵阵激动,甜如饴糖。
丁香为我送来了芬芳。
我忆起那已经逝去的一切
和那已经没有踪影的既往:
我们俩曾并肩款款漫步
(此情此景多么令我神往!)
在五月的夜晚,在年轻的花园,
映着那天灯的光亮。
丁香为我送来了芬芳。
多少热情而温存的话语,
(啊,我的心感到多么甜蜜欢畅!)
交换在那白色的绣球花旁,
轻风徐徐给我们送上
那丁香的馥郁——
一道道爱情的气浪。
丁香为我送来了芬芳。
我们俩在那沉睡的花园里,
曾经长久地信步游荡。
那时我的心灵里弥漫着
幸福生活的芳香,
月光在大地上给我们
绘下了倩影一双。
丁香为我送来了芬芳。
(杨燕杰 译)
【赏析】
伐佐夫的名字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 鲁迅先生曾译过伐佐夫的短篇小说《战争中的威尔珂》、《村妇》,详细地介绍过他的生平与创作。伐佐夫的诗篇的风格主要是有着阳刚之美的“风云气”,这当然与其诗歌的取材关系密切,但诗人的内心与诗作的题材、风格并不单调,而是丰富的: 他在晚年的一首诗篇中向我们精彩地展示了他的另一面——阴柔之美的“儿女情”,这即是那首有名的《丁香为我送芬芳》。
其实,情诗在伐佐夫全部诗作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大多很精彩——譬如《大石堆》。他怀念青年时代的《秋》也十分耐读。这首诗以秋叶飘零、西下之夕阳譬喻流走的似水年华,对青年时代显得无比的留恋,对时光一去不复返显得无限地伤感,情调低沉。而《丁香为我送芬芳》则结合了上述对爱情以及对青年时代的追寻与怀念,那种无言的悲伤却悄然隐退。
诗作共分四节。第一节袒露了诗人隐秘而复杂的内心感受: 邻家花园里丁香的芬芳把他带到了遥远的过去,那是让他感到痛苦与忧伤的年代。或许,我们可以猜测,是国家的不幸与人民的苦难让他每当忆起过去就会心有苦痛与悲伤,这肯定是一直弥漫诗人心头的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即便书写爱情,伐佐夫一下笔却又不自觉地带出了那个沉重的年代的情绪。与那个年代紧紧相连的是诗人的青年时代,诗人深情地形容为“繁花似锦”,所以它又是令人无限追怀的。抛开时代的苦难,就个人而言它是甘甜的,所以在诗人晚年忆起自己的青年时代内心就激动不已。在回忆中,甜蜜与苦痛,喜悦与忧伤,交织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换句话说,诗人的感情是杂糅的。
丁香的芬芳是连接现在与过往的媒介,在包围诗人的芬芳中,他忆起了早已逝去的一切与无踪无影的既往。这一切、这既往当然指的是诗人过往的爱情。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经典的爱情画面——五月的夜晚,年轻的花园,柔和的灯光,他与情侣并肩信步于园中。值得记取的是“年轻”一词,虽然诗人用它来形容花园,其实在诗人眼中不单他与情人相会的这个地点(花园)年轻,他们相会的时间也年轻(五月),如此,年轻的人在年轻的时间相会于年轻的地点,这爱意浓浓的一幕又怎能不让人多年之后长歌追怀呢?
如果说第二节侧重于整体的追忆与静态的大场面的描绘,那么相比之下第三节则显得更为具体,也侧重于动态的画面。他们在白色的绣球花旁窃窃私语,只有拂面的轻风陪伴着他们,多么热情而温存!沉浸在甜蜜中的诗人甚至把丁香花的芬芳看作爱情的气浪,就是说,在诗人眼中爱情的氛围简直无处不在,它们都如同丁香的芬芳那样令人陶醉。不无夸张的描写中恰如其分地显露出诗人的内心的移情——以一双饱含甜蜜爱情的眼睛来看外在的世界,世界当然无比可爱。
爱情的甜蜜让恋人们忘记了时间的悄然流淌,相聚的花园在夜晚也静静沉睡,这是一个两人世界: 只有丁香花的芬芳,只有他们的甜言蜜语,只有他们的信步游荡。或许,连月中的嫦娥也有点嫉妒这芳香的幸福生活了,她偷偷地从云层中探出头来,在大地上印下一双倩影。
在戴望舒笔下,丁香不单与爱情相连,而且是与忧伤的爱情相连。在这一点上,伐佐夫用“丁香”来连贯全诗,表达自己那对过往的年轻时代的忧伤与曾经的甜蜜爱情,与诗人戴望舒的情趣有一定的相合之处。
全诗以丁香的芬芳开始,每一诗节都与丁香密切相连,爱情的追忆与丁香的芳香水乳交融,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余音袅袅,带给人一种甜蜜的忧伤。
(王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