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咏松·冬兴四首(选一首)·[台湾]彭邦桢》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释义

《咏松·冬兴四首(选一首)·[台湾]彭邦桢》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咏松·冬兴四首(选一首)·[台湾]彭邦桢》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咏松

 

振衣高岗,仰观一株虬松怎样拔地而起

立任巉崖,处依幽壑,即令在冰天雪令

 之时:苍劲依然神逸。仿佛愈寒犹愈觉

 风仪清爽,不屈时序的变易。

 

朝出云,午生烟,暮宿雾,夜来又常伴

孤月和疏星。它的周身竟著有龙鳞、虎斑

 豹钱,且披箭带戟。当风吹呼呼,雨落

 萧萧,而它终是轩昂的面貌

 

看它就是千秋万岁而不朽。兹因它盘根

 错节,抓住那里就不放松,就不动摇

  仿佛是那鹤趾,又是那鹰爪。

 

中国凡是有高山的地方就必有它的存在

因山有松则奇,有松则秀,仿佛凡是

有松之处,这才是中华民族

 

《咏松》,是组诗《冬兴四首》之一。这首诗是民族精神与现代意识的融汇,从诗歌发展的历史来看,借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和苏格兰人类学家弗莱泽关于“原型”的观点,松的意象可说是“原型意象”,它作为民族心理特征的象征,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积淀,沉积了中华民族的心理气质和审美意识,以及对生活的审美理想。早在两千多年前,“松”就在诗经中初呈它的风采,而在汉魏时刘桢《赠从弟》与齐梁时范云《咏寒松》诗中,中国的“松”开始有了象征的意蕴和深层的美学意义。然而,中国当代诗人写松,就必须以当代意识去处理古典的传统的题材。

当代意识,包括当代思想观念和当代艺术观念。《咏松》一诗,首先描绘虬松“振衣千仞岗”的刚健苍劲的形象,接着由“松”而联想到“龙”,它们不仅读音相近,而且外形与精神也有许多相似之处。第三节赞美松的生命力的旺盛和久远,“看它就是千秋万岁而不朽”,最后由此过渡,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具有超越感的境界:“中国凡是有高山的地方就必有它的存在/因山有松则奇/有松则秀/仿佛凡是有松之处/这才是中华民族。”中国千千万万当代海外游子的情感,洋溢在这一传统意象之中,全诗构成了具有当代性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情境,有如音乐中的华彩乐段,全诗至此顿然大放异彩。

《咏松》显示了诗人的现代艺术观念,说明彭邦桢立足于纵向的继承,同时又注意横向地向西方借鉴,并努力使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诗风。这首诗运用的是外来的诗歌形式,即“十四行诗”,而且是每首诗由两个四行组与两个三行组构成的“意大利式”。但是,诗人远渡重洋将这一诗体移植到自己的诗作中时,他却吸收了汉魏六朝以来中国古典抒情小赋“诗赋欲丽”的特色,如抒情之细腻,词藻之绮丽,对偶之工整,排比之气势,音节之浏亮,等等。从句法看,彭邦桢除铺张排比外,又注意吸收中国古典之赋与律诗的对偶句法,加强诗的意象之间的对比和照应,使得句法整饬和谐,读来铿锵可诵,但与此同时,诗人又大量采用了西方诗歌的常见句式,即奔行句,这种句式是一句诗在一行中未完,又从待续的另一行提起,诗行往往缺乏结构上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但句式却可以突出语意,活跃气势,变整齐为参差,化板滞为劲健。在音韵节奏方面,彭邦桢追求他所谓的“音色、音质、音量的变奏之美”,在《咏松》一诗中,一是大致调和平仄,一是句中韵脚和韵的安排。如“立任巉崖,处依幽壑”之“崖”为平声,“壑”则为仄声,平仄相谐,音韵流美。“朝出云,午生烟,暮宿雾,夜来又常伴孤月与疏星,其中“云”、“烟”、“星”为平声,“雾”与“月”为仄声,平仄相间,低昂有节。全诗四节,分押三脚韵,即一七辙、摇条辙和姑苏辙,其中第一节“神逸”与“变易”句中相押,第二、三节之“萧萧”与“面貌”及“鹰爪”为句中及隔段相押,第四节“有松则秀”与“中华民族”之“秀”和“族”,虽然分别为油求辙和姑苏辙,但韵母的收音都是u。以上音韵之美,读者当可自行领略。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2: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