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蟾《七言诗·上高侍郎》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高 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原诗今译】
天上的碧桃和着露水一齐种下,
日边的红杏凭借着灿烂的云霞。
只有生长在秋江上的艳艳荷花,
开得虽迟从不怨东风步儿蹒跚。
【鉴赏提示】
高侍郎,旧注以为指高骈(见本书附录的“作者简介”),不知有何根据。侍郎是官名,唐代中书、门下二省的副长官和尚书省所属各部的副长官都称侍郎。此诗一题作《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可知为其应考不中所作。
唐代的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观念,依据才学取士,在很大程度上是向全部士子,特别是庶族士子敞开了入仕做官的大门,从而使李唐王朝的统治得到比较广泛的支持,成为牢笼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的有效手段,所以唐太宗才会有“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的舒心之叹。但是,天下事有利必有弊,取得功名的读书人毕竟只占少数,更多的人,尽管皓首穷经,多年苦读,即使才贯八斗壮志凌云,亦很难金榜题名,跻入仕途。特别是到了后期,这种弊病伴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表现得日趋明显。“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便是由上当受骗到清醒之后的一种反思了,最能代表这种不满情绪的,如晚唐散文家罗隐十举进士而不第,其所著《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鲁迅语),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原来也是落第士子出身。高蟾的这首诗 《上高侍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诗中用“天上碧桃”“日边红杏”代指那些皇室贵族子弟,他们依仗优越的家庭出身和种种社会关系,或以“恩荫”照顾,或得权势者的推荐,一个个名列金榜而取得高位。对这一不合理现象,作者是气愤而且又瞧不起的,所以便以“秋江芙蓉”自许,表现自己的独立志节,同时与“碧桃”“红杏”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揭露现实的不公正。芙蓉即荷花,夏秋间开花,古人常用以象征一个人的高洁品质。当东风吹绽、百花盛开的春天过去之后它才开放,鲜艳夺目,出污泥而不染,这正是芙蓉的独立精神。它不仅不抱怨“东风”冷落了它,而且在天气肃杀、百花凋零的时候反而开得更为艳丽了。
此诗为作者落第后所作,悻悻然的悲愤情绪是在所难免的,并非如 《唐诗纪事》 的作者计有功所说的 “无躁竞心”。只是,诗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批判现实这一点上,而是同时树立了与“碧桃” “红杏”相对立的正面形象,流露出独标高格无傍他人的坚定信念,这是与一般发牢骚的落第诗之不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