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陈寿与《三国志》
释义

陈寿与《三国志》

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今四川南充)人。生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一年(233),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幼年受学于同郡学者谯周,“聪警敏识,属文富艳”,蜀亡前,曾出仕为观阁令史,遭宦官黄皓排黜。蜀亡后,居父丧间得疾,令侍婢调治药丸,被视为触犯礼教,又遭贬责。但其才华出众,举孝廉、为著作佐郎,出补平阳侯相。此时撰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晋灭吴开始整理三国史事,著魏、蜀、吴书六十五篇,称《三国志》。时人见其稿本“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正在撰著《魏书》的夏侯湛“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遭荀勖排挤,迁为长广太守,陈寿以母老,辞不就,镇南大将军杜预表荐陈寿为散骑侍郎,朝廷任命为治书侍御史。母死,丁忧去职。遵母嘱,葬母于洛阳,清议以为陈寿不以母丧归葬蜀中故乡不孝,又受贬责。数年后,起为太子中庶子,未就职而卒,时年六十五岁。《三国志》为同代人修同代史,应该说取材方便,但是由于封建社会避讳很多,当代的许多真实材料往往不易看到。其材料来源大致有二:一为三国史官所记,一为当代学者所编著的三国史。蜀的材料多为陈寿自己所搜集。《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是别具特色的,它只有纪、传而无表、志,三国各自独立。“魏志”三十卷,“吴志”二十卷,“蜀志”十五卷,魏称帝称后,吴、蜀称主称夫人,陈寿为晋臣,当然要以魏为正统。陈寿在世,《三国志》未公布问世,死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称“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于是下诏河南尹、洛阳令,就陈寿家写其书,才得公布。对《三国志》的评价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保存了三国的史实,陈寿所写史实,有许多都是亲身经历,比较可靠,又兼其有良史之才,所以超过当时其它各家,成为反映三国时代最好的史书。二、记事简洁,编纂精密,见于此则略于彼,纪、传中所录文章,不象王沈《魏书》,鱼豢《魏略》那样“秽累”。三、议论比较客观,评曹操“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评价诸葛亮“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评关羽、张飞“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评刘备、孙权都能恰当地指出其长短处。四、学术界长期以来对《三国志》是否有曲笔,有争论。《晋书·陈寿传》说:“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意不为立传。”又说:“寿父为马稷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诸葛)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后人如唐刘知几等都相信《晋书》的说法。但是,清代朱彝尊、杭世骏、王鸣盛、钱大昕等人都不同意《晋书》的记载,现代一些史学家也为陈寿辩诬,所辩理由都有说服力。但是,陈寿既是晋臣,在行文上还是要为魏晋最高统治者回护的。如曹操本来“自领冀州牧”“自立为丞相”“自立为魏公,加九锡”“自进号为魏王”,可是《三国志》中都写成汉献帝为了酬劳让德,诏命封赐,而非曹氏自取,司马氏用同样手段取天下,也都说成是皇封。所以,《三国志》仍然是有曲笔的。五、《三国志》有纪、传而无志,文采不足,过于简要,多为后世所非。《三国志》成书一百三十余年,宋文帝命裴松之(372-451)作注。裴松之搜集了一百五十余种书给《三国志》作注,其注不同于史、汉旧注以考释为主,而主要是补充史料,材料竟超过原文三倍多,极大的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裴注的价值绝不逊于《三国志》原书,《四库总目》称裴注“详引诸事错互之文,折中以归一是,其例最善”,当然裴注也有缺点:补充材料有的杂芜,考辨史实偶有错误,重要史实亦有遗漏,但这并不影响它开创注史新例之功。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