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陈寿《隆中对》原文及讲解
释义

陈寿《隆中对》原文及讲解

陈寿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述了刘备拜访隐居隆中的诸葛亮的经过,着重记录了诸葛亮根据当时的形势为刘备提出的战略对策,表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

文章第一小节,先概括地介绍诸葛亮其人及其志向才能。“躬耕陇亩”,点明他当时避世隐居的身份。“自比管仲、乐毅”,说明他胸怀韬略,有着为天下干一番大事的雄心壮志。“时人莫之许”,说明他的才能尚未被大多数人了解。而徐庶等近友则“谓为信然”,则又表明诸葛亮的“自比”并非狂妄自大,而是的确有才。这也为下文写徐庶推荐诸葛亮埋下了伏笔。

第二小节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进一步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才能。徐庶介绍诸葛亮仅用了“卧龙”二字,这既避免了与上一段重复,又显得十分生动传神。“卧”,说明诸葛亮此时的处境和地位,是一条隐居未用的“潜龙”。正因为是“龙”,一旦“飞龙在天”,是会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的。“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决非等闲之辈,他才高志大,待价而沽,不遇真正的明主,是不会轻易以身相许的。这大概就是他之所以虽怀旷世之才,但一直隐居至今的原因吧。

第三、四两小节是这篇文章的主要部分,写刘备在隆中与诸葛亮相见,诸葛亮纵论天下大势,定“鼎足三分”之计。作者写刘备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与上文徐庶“可就见,不可屈致”的话相呼应,一方面说明刘备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另一方面暗示诸葛亮也在考验刘备是否真心诚意,表现了诸葛亮择主而事的傲然态度。接着写刘备的问话,表达了他复兴汉室,“信大义于天下”的远大志向和抱负,同时也说明了他当时力不从心的困窘处境。刘备这段问话语言恳切,感情真挚,可以看出刘备是个胸怀大志,而又谦虚诚恳、慕贤如渴的君主,这也正是诸葛亮所希望的,正所谓“两美必合”。面对这样的君主,诸葛亮自然要为之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于是接着便写诸葛亮对局势的分析和在此基础上为刘备提出的策略。

诸葛亮的这段话可分五层。第一层分析曹操方面的情况。曹操是刘备实现复兴汉室目标的头号敌人,按照刘备的想法,当然是要与之决一雌雄的。但诸葛亮却指出曹操由于出色的“人谋”,现在已经十分强大,“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以刘备当时的力量去与曹操作战,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他告诫刘备“此诚不可与争锋”。第二层,分析孙权方面的情况。孙权割据江东,与汉室对立,也是刘备的敌人。但诸葛亮通过对吴国地形险峻、贤能为用等情况的分析,告诉刘备吴国目前非但“不可图”,而且为了对付更强大的敌人曹操,还要引“以为援”,与之结成联盟。第三层,分析荆州、益州方面的情况。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都是汉室刘姓宗族,照刘备的看法他们非但不是敌人,而且是兄弟。但诸葛亮却指出荆州是兵家必争的用武之地,益州是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而它们现在的主人却“暗弱”、“不能守”,这正是刘备应该去夺取占有,作为自己建立霸业基地的所在。以上三层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若按刘备复兴汉室的目标简单推论是得不出的,但诸葛亮却根据当时的实际形势作客观冷静的分析,有理有据,结论令人信服,充分表现出诸葛亮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的卓越见识与才能。第四层,从刘备本人方面来分析,并提出具体的策略。诸葛亮先指出刘备本人的有利条件。前文刘备的问话似乎谦虚有余而自信不足,诸葛亮在此对他加以赞誉,也有鼓励刘备使之增强自信心的意思。然后提出“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政治外交策略,在此基础上等待时机,一旦“天下有变”,便乘机而动,夺取天下。最后归结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这一最终目的,这就全面彻底地解答了刘备所提出的问题。诸葛亮的这一番对策,分析透辟,见解深刻,有理有据,观点鲜明,策略具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文章条理分明,环环相扣,语句整练,富有节奏感,读来琅琅上口。如果单独抽出,也不失为一篇很好的政论文。

刘备听完后,回答一个“善”字,表达了刘备的喜悦和对诸葛亮这一番议论的充分认可。

文章最后两小节是全文的尾声,通过刘备对关、张的解释,反映了刘备对诸葛亮的钦佩、信任和重用,进一步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智。“犹鱼之有水”的比喻,生动而贴切地反映了刘备此时与诸葛亮的密切关系。

这篇选文主要是通过中间“隆中对策”一段来展示诸葛亮的才智的。但在文章开头,作者先通过概括的介绍和徐庶的推荐,为诸葛亮的出场作了铺垫,使诸葛亮尚未出场便已先声夺人;末了又以刘备“犹鱼之有水”的比喻收尾,进一步证明诸葛亮名副其实。这种写法,侧面烘托与正面展示相结合,充分突出了诸葛亮的形象。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