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钟来因《悲陈陶》爱国诗词鉴赏
释义

钟来因《悲陈陶》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 钟来因

孟冬十郡良家子, 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 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 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 日夜更望官军至。

杜甫

《悲陈陶》作于至德元载(756)初冬。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史思明反唐,次年六月,攻下潼关,长安震动,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太子李亨逃向四川。经过马嵬发生兵变,贵妃被缢死,玄宗逃向成都。太子分兵北上至灵武(今属宁夏)即位,是为肃宗。远在今陕西鄜州的杜甫,得知唐肃宗进至凤翔,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匆匆离家,想去参加平叛战争。不幸,半途被叛军抓获,送往长安俘虏营。伟大诗人一下子成为俘虏,饱尝了国破家亡的滋味。诗人身在敌营,却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局势的发展。宰相房琯在陈陶惨败的消息传来,悲痛欲绝的杜甫就写了《悲陈陶》。当时唐肃宗在西北各郡招募义兵,许多良家子弟未加训练,匆促上阵。房琯死守兵书教条,用春秋车战之法,以车二千乘,马步夹之。既战,贼顺风扬尘鼓噪,牛皆震骇,因缚刍纵火焚之,人畜挠败,为所伤杀者四万余人,存者数千而已。”(《旧唐书·房琯传》)陈陶斜,或作陈涛斜、陈陶泽,在咸阳县东。唐军兵败陈陶,故杜甫即以《悲陈陶》为题,是杜甫爱国诗篇中的名作。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诗人得知官军惨败,犹如忽闻晴天霹雳,十分悲愤。“孟冬”即十月,初冬天气,这是记载战争发生的时间。“十郡良家子”指唐肃宗临时在今陕西、甘肃一带招募的义军。这些良家子弟,都是为消灭叛军而奋勇投军的,诗人痛心于他们一腔热血变作陈陶泽地之水。“野旷天清无战声”,这是很奇特的战场:两支大军相遇,刀枪交锋,尘土飞扬,旌旗蔽日,呼喊声,战鼓声,号呼苦战,天地变色。而如今,“野旷天清”,犹如没有发生战争的幽静之地。原来,这“四万义军”在突如其来的变故中不战自溃。四万壮士尚未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同日受戮,血流成河,岂不可悲!“四万义军同日死”,杜甫在俘虏营中得到的信息完全真实,新、旧《唐书》都作了记载,丝毫没有夸张。岑参《行军》诗:“昨闻咸阳败,杀戮净如扫。积尸若丘山,流血涨沣镐。”写的也是陈陶之战。身在俘虏营中的杜甫,心却关怀着唐朝的安危,他为“四万义军同日死”而无比痛心。这充分反映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情。“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写出了陈陶之战后叛军的骄横。杜甫在俘虏营,只是个普通文人,敌军对他看管是不严的,所以后来能逃出来。“血洗箭”,是说叛军的箭、刀之类武器上沾满了义军的血,鲜血已凝结。他们为庆祝自己的胜利,狂歌痛饮。二句诗写得十分沉痛。“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诗人写出了民心民意,写出了国家的希望。“都人”是指沦陷后的京城人民。他们看到骄横的叛军就“回面”,转身掉头,向着北方——凤翔在长安的西北方向——哭泣。尽管陈陶之役失败了,但人民心中坚信唐军一定会打回长安。第二年,唐军依靠人民的支持,果然收复了长安。《悲陈陶》在沉痛悼念“四万义军”的同时,写出了叛军的残忍、骄横,更反映了人民的爱国精神。

《悲陈陶》是七古。古体长于叙事描写,近体适于抒情写意。此诗以叙事为主,故用七古。记事而有精炼的描写,如“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叛军的骄横,长安人民深沉的爱国之情,都作了精当的描写。诗人正气在胸,大义凛然,爱憎分明,故虽写败仗,而却令人激昂慷慨,奋发向上。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7: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