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赵嘏《七言诗·长安秋夕》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释义

赵嘏《七言诗·长安秋夕》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赵嘏《七言诗·长安秋夕》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赵 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原诗今译】

凄薄的秋云,在曙色中渐渐地流没,

明丽的秋空下,愈显出汉宫的巍峨。

残星隐现的晨空掠过了横塞的雁群,

笛声撩逗对故园的思念,令人倚楼。

丛丛紫色的篱菊,在小园分葩逞艳,

沙洲上的秋荷退了红衣,戚着愁容。

江南呵,鲈鱼肥美之时我何不归去?

戴着南冠羁留此地,难道甘作楚囚!

【鉴赏提示】

这首诗通过对望中长安深秋拂晓景色的描绘,抒写了诗人羁旅思归的深重愁思。

由于要抒写诗人的愁思,主观之情作用于客观之景,因而诗人笔下的长安深秋景物,无不染上一层浓重的凄清的氛围。首联是对长安全景的总体描绘。诗人选择的时令是最易撩人愁思的“高秋”。拂晓登高而望,云雾凄清,缓缓飘流,宫阙壮阔,景象迷朦。“拂”“流”“动”等动态的字眼,更增强了景物变化的流动感。“凄凉”二字,与其说是高秋风物的客观属性,毋宁说是诗人的主观感受。从而确定了全诗的基调。

二联承上“拂曙”,写晓望之景,再突出“凄凉”。诗人眼见残星几点,雁群横越边塞,油然而生雁归人不归的无限惆怅之情。又耳闻长笛一声,目见望人倚楼。这悠扬、哀婉的笛声,将诗人心中的惆怅之情,烘托得更为强烈。这一联由于将诗人无限的凄凉之情,通过寂静空旷之景作了极其细微含蓄的表达,把诗人无限的乡思渗透在特定的景物描写之中,因而成为千古名句。诗人杜牧对此赞叹备至,称赵嘏为“赵倚楼”(《唐诗纪事》卷五十六)。

三联再于俯察中就景物的凄凉作进一步描写。紫菊半开,红莲落尽,正是深秋时节的典型景物。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正是将自己无限的凄凉之情溶化在景物中,从而使客观的景物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尤其是菊前冠以“篱”字,含有丰富的暗示性,使人联想到“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体会到诗人心中的归隐之情。何以归隐?是因为诗人追思映日荷花今已红衣落尽,已产生出好景无常的伤感。

这两联以雁、菊、莲点明秋日之景,以“几点”“一声”“半开”“落尽”渲染凄凉之情。诗人的眼中之秋,正透露出心中之愁,因而又以“静”“愁”点染,以“人倚楼”的典型情景把诗人的无限愁思作了淋漓尽致的表达,自然引出末联对归隐之情的正面抒写。“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明自己因秋风起而产生殷切的思归之意。“空戴南冠”用春秋时楚人钟仪事,表现自己不得归去的痛苦之情。

殷切思归却又不得归去,难怪诗人笔下的深秋拂晓的长安景物,都被染上一层浓重凄凉的氛围,从而使全诗情景交融,含蓄凝练,感情深沉,语言精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0/6 22: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