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释义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谢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谢朓的名作。齐明帝建武二年(495),谢朓由京城(今江苏省南京市)赴任宣城太守,途经三山(在南京市西南长江南岸)时作此诗。

这首诗的第一个特点是结构谨严。前两句点出写此诗的背景——离开京城,登高回眺,留连不已,非常简明地引发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一主题。次六句写“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时所见,偏重于对自然景色作客观描述:最后六句写“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时所感,偏重于对内心世界作主观抒发。这样由景入情,情景结合,将该诗的主题描写得十分充分。

这首诗的第二个特点是开头两句用典十分得体。“灞涘望长安”,用的是王粲典:身遭迫害的王粲在被迫离开故国时,曾写下“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七哀诗》)的诗句;“河阳视京县”,用的是潘岳典:怀才不遇的潘岳在离开京城时曾写下“引领望京邑,南路在伐柯”(《河阳县作》)的诗句,谢脁在这里不简单径直地说自己离开京城,而以王粲作《七哀诗》,潘岳作《河阳县作》自比,不但交待了写此诗时有关时间、地点、环境等客观背景,而且交待了写此诗时的主观心情——有如王粲与潘岳的哀怨与不平,使主观抒情色彩一开始就显得很浓。这样就为结尾六句的抒情作好了感情的铺垫:他之所以在离开京城、远适他方时发出“去矣”、“怀哉”的感慨,且为之怅恨不已,泪下如霰,甚至为之头白,都是因为他并非情愿地离开京城。可以说这种种感慨早己在开头两句中播下了种子。钟嵘《诗品》评谢朓“善自发诗端”,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谢诗“发端结响,每获骊珠”,于此可见一斑。

这首诗的第三个特点,也是最突出的一点,是写景生动。人们在评论中国的山水诗时,总忘不了“大谢”——谢灵运的功绩,实际上“小谢”——谢朓的写景要比大谢更成功。大谢的写景不免死板,小谢的写景充满灵气。如此诗三四两句写还望京邑,只见日光照射在飞耸的高低错落的屋檐上,历历在目,明丽可观。一个“丽”字兼有“附著”与“明丽”两意;一个“皆”字写尽尽收眼底之意,用字极准确生动。最著名的当推五六两句。第五句是仰视,写余霞的绚丽多姿,有如片片绵缎,散满天空,一个“散”字,将霞云满空,且又变幻不定的势态形容备至,而一个“余”字又很好地扣住题面“晚登”之“晚”字。第六句是俯视,写澄净的江水静静地流淌着,有如一匹白练。这又扣住了题面“登三山”这一特定环境,且又进行了艺术加工;只有登高,且把自己想象成登上极高的高空,才能将茫茫的长江渐渐缩小成一匹白练。没有诗人的空间感,就提炼不出这样的境界,而且这句诗的三个关键字又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只有“澄”——明彻,才能给人以“静”——安宁的感觉;而只有“静”才能把滚滚东流的汹涌江水幻化成一匹质地柔软的白练,也才能和傍晚宁静的环境相和谐。明人谢榛曾批评“澄”、“静”(一作“净”)二字重复想把此句改成“秋江净如练”,实在是没有体会出这几个词之间的妙处,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有云:“云月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其意境与“余霞”一联颇相仿,但相比之下,谢朓的描写就比谢灵运要生动得多。难怪王夫之《古诗选评》云:“从此写景,乃为活景”;也难怪李白“每逢佳景,常恨不能携谢朓惊人诗句来”(《云仙杂记》),并盛赞道:“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了。七八两句写景也不错,它变静为动,变宏观为细微,并在斑斓的色彩描写中又增加了声响的描写,使全诗的写景更增加了一些变化和层次。

这首诗的第四个特点是讲究对仗,如一与二、五与六、七与八句之间都对仗工整,颇具唐音,对唐诗的发展有一定的开创之功。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