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巴罗克风格研究
巴罗克(baroque)原指欧洲十六至十八世纪建筑、绘画、音乐、装饰等艺术的风格,后来用于西方诗歌研究。这种风格有多种表现,其总的特点为怪诞夸饰,失衡违常。海外学者把它引入中诗研究后,一面描述中晚唐(有时远及杜甫或五代诗人)的诗风特色,一面试图划出诗史上的巴罗克时期。一般认为,在李商隐诗中,诗语暖昧、藻饰而精细,诗思超脱而怪诞,诗境冲突不宁,色情与理智形成张力,这些均是巴罗克风格的表现。而杜甫两首《绝句》,描写花香景明、时序和谐时,用了许多分析句式——因“迟日”,方见“江山丽”;吹“春风”,才知“花鸟香”;见“泥融”,燕子才匆飞垒巢;觉“沙暖”,鸳鸯才双双安睡……。这种诗风被称作分析式矫正主义风格(巴罗克风格的一种)。也有人认为,韩愈、孟郊、贾岛等喜欢“硬语”和奇喻,是杜甫力求惊人之语的发展。还有人认为,孟郊代表矫正主义风格,他用字省俭,情感强烈,爱好沉思,多用悖论;韩愈则代表鼎盛巴罗克风格,他唱叹恣肆,用语夸张,爱好辩论。关于中国诗史上的巴罗克时期,学者们颇有歧见。一说始于杜甫以新诗风面世之时,至李商隐谢世时为止,前后约有一百来年;一说这个时期约在中晚唐,是唐诗形成期和发展期之后的第三时期——矫饰期。这些论述见于刘若愚《中国诗艺》(芝加哥,1962)和《李商隐诗歌》(芝加哥,1969)、傅乐山(J.D.Frodsham)《中国文学新透视》(坎培拉,1970)、麦克劳德(Russel McLeod)《巴罗克作为中国文学的分期概念》(载《淡江评论》第7卷第2期)和黄德伟《关于中国巴罗克诗歌的界定》(载《淡江评论》第8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