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臣闻忠无不报[1],信不见疑[2],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3].》鉴赏
释义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臣闻忠无不报[1],信不见疑[2],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3].》鉴赏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臣闻忠无不报[1],信不见疑[2],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3]。》鉴赏

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4],白虹贯日[5],太子畏之[6];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7],太白蚀昴[8],而昭王疑之[9]。夫精变天地而信不喻两主[10],岂不哀哉! 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11],左右不明[12],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悟也[13]。愿大王孰察之[14]

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15];李斯竭忠,胡亥极刑[16]。是以箕子佯狂[17],接舆辟世[18],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孰察卞和、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19],无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20],子胥鸱夷[21],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22]

【段意】 以下六段是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的具体内容。此为上书内容之一。提出君臣之间的忠信问题,要做到臣忠君信实为不易。连举荆轲、卫先生的忠而见疑,箕子、接舆的佯狂隐居,比干、伍员的忠而被杀等事例,反复比喻自己欲尽忠竭诚却反从吏讯的遭遇,从而再次请求梁王明察己之本心。

注释

[1]忠无不报:忠臣无不得君王以腹心相报。[2]信不见疑:以诚事君不会被怀疑。[3]徒虚语耳:只是骗人的空话罢了。[4]此句说,过去荆轲为了仰慕燕太子丹求人刺秦王,替天下除暴的义举,愿行刺秦王。详见《刺客列传》。荆轲:战国末年刺客,卫国人。游于燕,被燕太子丹尊为上卿。后刺秦王不中,被杀。燕(yan)丹:燕王喜的太子,名丹。曾于秦作人质,后逃归。因患秦军逼境,故派荆轲入刺秦王。后秦破燕,他逃奔辽东,被燕王喜斩首献给秦国。[5]白虹贯日:白色光带穿日的现象。古人附会为预示君王遇害的天象异兆。[6]太子畏之:荆轲临行,等一人作助手,太子丹疑其畏死,担心他不敢前去。畏,担心。[7]卫先生:秦人。长平战后,白起欲乘机灭赵,派卫先生说秦昭王增兵输粮,被范雎谗言所阻。 [8]太白蚀昴(mǎo):太白(金星)运行至昴的星空。古人附会为此征兆主赵地有战祸。蚀:遮蔽,侵犯。昴:星宿名,赵之分野。[9]昭王疑之:秦昭王听信范雎之言,起了疑心,不听卫先生之计。[10]此句说,二人精诚所致,天地为之感动而起变化,却不能取得二位国君的信任。喻:晓喻;开导。[11]此句说,献出我所有的计议,希望得到采纳。[12]左右:身旁的近侍。不便直说“王不明”。[13]此句说,燕丹和秦昭王也不会觉悟。[14]孰察:仔细明察。孰,通“熟”。[15]以上二句说,从前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藏玉之石),先后献给楚厉王、楚武王,玉工说是石头,被认为是欺君,先后砍去左右足。至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哭荆山下,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和氏璧”。事出《韩非子·和氏》。刖(yue):酷刑,断足。[16]以上二句说,秦相李斯,竭忠佐秦始皇统一六国。二世胡亥即位后,荒淫无道。李斯上书劝谏不听,竟遭赵高之谗腰斩于咸阳。详见《李斯列传》。[17]箕子:殷纣王叔父,名胥馀,封于箕。纣王昏乱,箕子谏而不听,为避祸装疯。详见《殷本纪》。佯:假装。[18]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因避世而佯狂。事见《论语·微子》。辟:通“避”。[19]此句意为,不要像楚王、胡亥那样听信谗言。后:放后;摒弃。[20]比干:殷纣王叔父。因极力谏纣,纣剖其心。详见《殷本纪》。[21]子胥: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因谏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停止伐齐,吴王听伯噽谗言,命他自杀,置尸皮口袋中沉于江。详见《伍子胥列传》。鸱(chi)夷:皮口袋。[22]少加怜焉:稍微给我一点怜悯吧。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