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诗词·散曲《登岳阳楼》原文与翻译、赏析
释义

诗词·散曲《登岳阳楼》原文与翻译、赏析

诗词·散曲《登岳阳楼》原文与翻译、赏析

[唐]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①本篇选自杜甫《杜工部集》。大约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冬。岳阳楼,在今湖南省,是当时岳阳县城的西门楼,下临洞庭湖。②坼(che彻),分裂。大致说来,湖在楚之东,吴之南,中由湖水分开,故曰“坼”。③乾坤,指日月。《水经注·湘水》:“(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④字,指书信。⑤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身患肺病、疟疾、风痹、耳聋等多种疾病,故云。⑥戎马,指战争。据史载,大历三年秋冬,吐蕃屡侵陇右、关中一带,京师戒严。因其地在岳阳西北,故曰“关山北”。⑦凭轩,倚楼上栏杆。涕泗(si四),眼泪曰涕,鼻涕曰泗。涕泗流,犹言老泪纵横。张载《拟四愁诗》:“登崖远望涕泗流。”

〔分析〕

这是诗人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在岳州(今湖南岳阳市)登岳阳城西门楼时写下的一首千古绝唱。它与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向被奉为岳阳楼题咏之作的双璧,享有后人不敢复题的盛誉。

首联以今昔对举,一上来便点出岳阳胜景在洞庭一湖,登楼是为了观湖;而“昔闻”、“今上”的转接,也隐隐透出一种百闻不如一见、夙愿始偿的快慰与感喟。洞庭在湖南北部、岳阳西,是我国长江流域著名的大湖。据《清一统志·岳州府》载,“每夏秋水涨,周围八百余里”。诗人久慕洞庭盛名,如今登上岳阳城楼,自然要纵目眺望,尽情领略一番。颔联即就“水”字渲染:出句言东吴南楚在此分界,洞庭地跨古代吴、楚二国(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从地域上言其阔大;对句则说其势浩瀚,日夜涌流,整个日月星辰都似乎飘浮于其中。它使人自然联想到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的名句,感受到洞庭湖水负载万物、吞吐日月的磅礴气势。前人曾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又说与孟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比,愈“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皆引自《唐宋诗举要》),可知其艺术涵蕴的永恒和巨大。

颈联由状景折入自叙:诗人自永泰元年(公元765年)离开成都,即借舟东下,过起了飘泊不定的生活。转眼三、四年过去了,在这段时间内与亲友音讯皆绝,只有一条孤舟伴着五十七岁的多病之身四处漂流,境况极其落寞。与颔联开阔的境界相比,颈联的襟怀极为黯淡,这种景与情的急剧转换和强烈反差,尽管具有“正于开阔处俯仰一身,凄然欲绝”(同上)的效果,但也为结语的凑泊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然而诗人举重若轻,仅以“戎马关山北”五字折转,便将老病孤身却心怀天下、时念国忧的胸襟和盘托出,使心中之意与眼前之景浑然一气,妙相吻合,至今论者读此有“宜使后人阁笔”(同上)之叹。“戎马”句指这年京城北面边防紧急,吐蕃连连入寇灵武、邠州等地,京师一度戒严,唐军数次出兵与战。末句“凭轩”绾合登楼,“涕泗流”状写内心的忧怆。诗人于流寓中登楼抒怀,虽不免有个人身世沉浮、老去无依之慨,但更多的是边防紧急、国事危难的天下之忧,如此襟怀,不正与洞庭的浩大默然神契?诗至此,通首一气,笔力天纵,令人叹为观止。

因此,这首诗的杰出成就原不仅仅在于为历代论者所一再推崇、称道的颔联,而且更在于全篇的蕴含之深,折转之妙,非大家手笔绝不能到此。所以以“气压百代”、“五言雄浑之绝”评之,殊不为过。

〔评说〕

唐庚、强行父《唐子西文录》:“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

胡应麟《诗薮》:“‘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浩然壮语也;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象过之。”

查慎行《初白庵诗评》:“杜作前半首由近说到远,阔大沉雄,千古绝唱,孟作亦在下风。”

王生《杜诗说》:“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也。”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