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诗中情与景相结合的几种写法
释义

诗中情与景相结合的几种写法

诗中情与景相结合的几种写法

从诗歌欣赏的角度看,正如刘永济在解释《文心雕龙·物色》时所指出:“纯境固不足以谓文,纯情亦不足以称美。”一些特别有艺术魅力的诗篇,往往是抒情、写景两相结合的。这些诗篇,有的情景相映,在写法上是以景衬情或以景喻情;有的情景合一,在写法上是寓情于景或移情于景。

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谈。成为千古绝唱的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虽只两句,但一景一情,紧密结合,上句中荒寒肃杀的景色正衬出下句中决心赴死的悲壮感情。这就是以景衬情的写法。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几句都是写景,最后一句才是写情;而作者之所以在写景时选择暮鸦、落日等等景物,把它们组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画面,目的就在衬托漂泊在天涯的伤心人的怀抱。也正因为前面所写的景已经起了渲染气氛作用,所以最后写情时,只要轻轻点一句,就有了足够的分量。这些都是从正面来衬托,作者所写的景与所抒的情是一致的。还有一种反衬法,是使不相一致的景和情形成对照,从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王夫之在《诗绎》里曾举《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例,指出这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在诗里以春风拂面、桃花盛开的欢乐景色,从反面更强烈地衬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感。

与以景衬情的手法相似而又有所不同的是以景喻情。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之二“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是侬愁”,就是采取民歌的题材和手法,借歌唱满山桃花和一江春水,分别比喻男方感情的容易褪色和女方的一往情深,表达了一个少女对她的爱情前途的担忧。贺铸《青玉案》词的结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同样是既写景又喻情。黄梅时节,乍晴乍雨,烟草迷朦,柳絮飞舞,本是眼前景,而作者就通过描写这些景物来比喻心中情。

上面这些例子,可以说都是情景相映,交织成篇,在写景与抒情之间大致是有界限可寻的。还有一些诗篇或诗句,读来只觉其既是写景又是抒情,亦景亦情,融合为一,如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里所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他还说:“古人绝唱句多景语,如‘高台多悲风’、‘胡蝶飞南园’、‘池塘生春草’、‘亭皋木叶下’、‘芙蓉露下落’,皆是也,而情寓其中矣。”在这方面,另外再举几个例子。戴復古有首题作《淮村兵后》的七绝:“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归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诗里出现的是一个被金兵破坏后的村庄,看来只是写景,但其中寓有诗人的感慨悲愤之情。蒋捷有首题作《听雨》的《虞美人》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词里看来描画的只是三个不同的听雨环境,却表达出了作者少年的欢乐、中年的旅愁以及晚年经历亡国之痛后的凄凉萧索的心境。苏轼的《澄迈驿通潮阁》诗“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近代词人朱孝臧题作《夜发香港》的《清平乐》词上半阕“舷镫渐灭。沙动荒荒月。极目天低无去鹘。何处中原一发”,都只是写隔海遥望大陆所见的景色,而作者的乡国之情自然浮现纸面。这些在写法上全是寓情于景,做到情景妙合无垠。

另一种情景合一的表现手法是移情于景。杜牧在“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二首之二)这联诗里,把眼前蜡烛烧残的景象,写成有心惜别、替人垂泪,让无情之景变为有情。这就是移情于景手法的运用。鹿虔扆有首《临江仙》词,下半阕是:“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这里,月照深宫,荷花带露,是一幅寂静凄清的画面,而出现在这幅画面里的景物好像有了生命,懵懂的烟月相伴着暗伤亡国、相向而泣的荷花,全都成为历史沧桑的目击者。这样,作者变我的感情为物的感情,更深刻地表达了黍离之悲。这也是以移情于景的手法,把情景糅合为一,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量。

姑举以上一些例子,以见诗人在情景结合方面所采用的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5:3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