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要执着自己的梦想
释义

要执着自己的梦想

要执着自己的梦想

杨振宁出生时,他的父亲杨武之当时正在安庆的一所中学教书。安庆又名怀宁,因此杨武之给长子取名振宁。在中国,杨振宁的名字从知识阶层,到平民百姓,可谓是家喻户晓。

一位从事自然科学的学者具有这样宽泛的知名度,不仅是因为他是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一,还因为他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回国访问的卓有成就的美籍华裔学者。

父亲任教的厦门,是一个给杨振宁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他们家住的那栋小楼就坐落在大海的边上。在那段美妙岁月里,他看到了蓝天大海无穷无尽的变化,看到了伟大宇宙无边无际的奥妙。

这片广袤无垠的天地,在杨振宁的心里,种下了对祖国河山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探索自然奥秘的无穷兴趣。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杨振宁的智慧很早就被父亲发现并善加引导。

杨振宁的父亲教他天文、物理、数学、英文、唐诗宋词、易经八卦,为他延请的家教也均是当时清华燕大名师最得意的门生,这为杨振宁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时代的杨振宁聪明而早慧,数学学得非常好。有一天,他认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长大了要争取获得诺贝尔奖!”

从心底里盼望儿子有出息的杨武之,十分清楚诺贝尔奖的分量。他鼓励儿子说:“好好学吧!”

没想到,这个玩笑,在西南联大一传十、十传百地传了开来,人们戏言:“杨武之的儿子数学很好,为什么不子从父业攻读数学而学物理?哦,因为数学没有诺贝尔奖!”

杨振宁在高中时只读过化学而没有读过物理,所以他报考联大时考的是化学系。可入学后,他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更有兴趣,于是又转到了物理学系。在联大当年入校的新生里,16岁的杨振宁,是同学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此时的西南联大,学生宿舍是土墙茅草房或土墙铁皮房,教室是铁皮顶的房子,下雨时会叮叮咚咚地响个不停。教室的地面是泥土地,没过多久就变得坑坑洼洼。窗户没有玻璃,刮风时必须用东西把纸张压住,否则会被吹跑。

但是,联大的师生们不怕艰苦,反而苦中作乐,幽默地称吃的掺带谷子、稗子、沙子的糙米饭是“八宝饭”,穿的通了底的鞋是“脚踏实地”,前后都破洞的鞋是“空前绝后”。

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

1945年8月29日,23岁的杨振宁从昆明飞往印度,然后乘船过红海、地中海和大西洋,来到纽约。从哥伦比亚大学到普林斯顿大学,再到芝加哥大学,辗转反复,杨振宁最终找到战时因为参与原子弹研制工作而行踪被保密起来的物理学大师费米。

经费米推荐,杨振宁得以成为美国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的学生。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研究其间遇到了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定律,顺利地解决了问题。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从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尽管他们早已入了美籍,但当消息传来,中国人无不引以为傲。杨振宁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致辞说:


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那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力于现代科学。


在杨振宁的心中,对祖国一直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有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路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


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杨振宁曾经说过:“兴趣是成功的秘诀。”他的成功源于他对兴趣的执著。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9 7:5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