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西方文学·克尔凯戈尔
释义

西方文学·克尔凯戈尔

西方文学·克尔凯戈尔

19世纪中叶丹麦哲学家和神学家。他出生于一个笃信基督教的羊毛商家庭,早年在哥本哈根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1841年—1842年曾去德国柏林留学,听了谢林的哲学课,谢林的后期神秘主义哲学思想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他的主要著作有: 《非此即彼》 (1843)、《恐惧的概念》(1844)、《生活道路诸阶段》(1845) 和《非科学的结论性附篇》 (1846) 等。

克尔凯戈尔坚持神秘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立场。他既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也否认黑格尔所主张的理性精神的客观存在。他断言: 世界的本源既不是唯物主义者所认为的物质,也不是客观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客观精神,而是个人 (自我) 的主观意识。人的存在,首先表现为行动的存在,而人的行动是受非理性的主观性支配的,因而人的存在,归根到底是主观意识或“非理性的心理体验”的存在。这就不仅把“人”或“自我”归结为精神性的自我意识,而且把整个宇宙归结为精神性的自我意识; 克尔凯戈尔的认识论也是主观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他批判黑格尔的真理观,认为黑格尔把真理看成是思维对存在的客观反思。他断言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真理。真理是主体对自身的主观性的把握。“真理存在于主体的内在精神之中”。他并且把认识真理的方法归结为神秘的主体内省,并称之为“主观的反思”,克尔凯戈尔认为: 认识真理是与人生态度紧密相关的。这样他就使其主观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跟悲观主义的伦理学连接起来。他认为每个人的现实存在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有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或阶段供自我选择: 1.美学的或感性的态度。其特征是人生活于感性的表面中,不敢正视生活的内在实质,回避生活中的厌烦和忧虑,不愿做出选择,只要求满足于精神或物质的一时享受。2.伦理的或理性的态度。处于这种生活状态中的人们都不是享乐主义者而是禁欲主义者。内在的道德责任心处于支配自己的地位,他们都拥有明确的善恶观念,并且总是趋于善、正义、仁爱等美德。但他们只是理性的人,尚末把握真正的“存在”。他们并末真正摆脱世俗的感性生活,经常受到享乐主义的引诱。3.宗教或非理性的态度:这时的人已经成为摆脱了一切孤独的“存在”,和唯独面对着上帝的“罪人”。他们回到了非理性的主观的自我,成为真正的“存在”。克尔凯戈尔认为上述人生的三阶段体现了人生的三种不同境界。人生来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先天本质,上述三种人生状态的选择则是个人的自由的体现。只有第三种选择才是对自我存在的本身的选择,从而才能面对上帝,成为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克尔凯戈尔在《非科学的结论性附篇》 (1846) 中,攻击黑格尔将整个存在体系化的企图。他宣称不可能建立起存在的体系,因为存在是不完全的,它不断发展,不可能单凭理智就能了解。他晚年写了一系列反对丹麦教会的著作。他的著作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已译成德文出版,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产生了广泛影响,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奠定了方向。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9: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