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苏轼《有美堂暴雨》抒情山水景胜诗
释义

苏轼《有美堂暴雨》抒情山水景胜诗

有美堂暴雨①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②。
十分潋滟金樽凸③,千杖敲铿羯鼓催④。
唤起谪仙泉洒面⑤,倒倾鲛室泻琼瑰⑥。

【注释】

①有美堂:在杭州吴山最高处,嘉祐二年杭州太守梅挚所建。因宋仁宗赐梅挚诗中有“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语,故名曰“有美堂”。

②浙东:杭州在钱塘江西,浙东指钱塘江(古称浙江)东岸。东汉时依浙水为界分两浙,东为会稽郡,西为吴郡。唐宋时分为浙江东路,浙江西路。

③金樽凸:指酒满出杯面。

④敲铿(keng):状鼓声。羯(jie)鼓:唐时西域传入的乐器,据说来源于羯族。两面蒙皮,腰细,击鼓时疾如急雨。

⑤谪仙:天上贬谪下来的仙人,指李白。这一称呼由贺知章呼李白为“天上谪仙人”而来。

⑥鲛室:《述异记》说南海之中有鲛人(人鱼)室,鲛人哭的眼泪都化为珍珠。琼瑰:美玉。这里用珠玉来比喻诗词佳作。

【评析】

在西方,山水诗的出现是比较晚的。厨川白村曾指出,直到文艺复兴时代,欧洲人对于自然美的价值的认识,还没有真正成熟。英国诗人詹姆士·汤姆森写出较有名的自然诗《四季》,已经是十八世纪的事情。可是在中国,早在公元五世纪的晋宋时代,就不仅产生了大量成熟的山水诗,而且自然美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已经成为诗歌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所以在中国古代的山水诗中,是很能够看出中国诗人的精神特质和审美特点来的。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之一,他的山水诗具有非常强的抒情性,充分显示了他浪漫主义的精神气质。而《有美堂暴雨》一诗,又是他山水诗中很有特色的一篇。

这首诗是熙宁六年初秋,作者游杭州城内吴山有美堂时所作。有美堂在吴山最高处,登临远眺,左见钱塘江,右瞰西子湖,视野极其开阔。所以诗中所写的景象,也比《望湖楼醉书》中所描写的西湖雨景更加壮阔而雄奇。

开头第一句,“游人脚底一声雷”,起势十分突兀,具有先声夺人之概,显示出暴风雨来势之迅猛。雷声不是在空中,也不是在头顶上,而是在游人的脚下炸响,这显然是一种极度的夸张。有人说,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吴山地势之高;其实,更主要的,还不如说是为了突出雨前云层之低。暴雨将临,黑沉沉的乌云翻滚着,直压向地面,至使站在吴山顶上的游人竟感到这一声霹雳是在脚下响起,这就非常准确地捕捉住了夏末秋初江南暴风雨的特点。“一声”二字,尤其显示了雷霆的迅烈,使人感到动魄惊心。

由于第一句突出了乌云的低压,所以第二句的描写就有很强的实感。“满座顽云拨不开”:带着雷电的雨云,竟然就在人们的身边翻涌着,沉重、浓密,以至用手去拨也“拨不开”!这里“顽云”二字,见唐代陆龟蒙的《苦雨诗》:“顽云猛雨更相欺”,表现出乌云汹涌翻腾的气势,“拨不开”三字,既写乌云压山、弥满四座,同时也夸张地渲染了暴雨将至时的气氛,使当时的情景,写来如历历在目。

接下来的一联,集中表现了暴风雨到来时那一瞬间的奇伟景象:“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这两句诗,后一句是实写雨景,前一句是以幻写真。钱塘江古称浙江,杭州在钱江西岸,属浙西。站在吴山顶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雨阵从东岸飞扑过江的情景,故有“浙东飞雨过江来”之句。面对着千里横飞、呼啸而来的暴风雨,作者产生了“天外黑风吹海立”这样神奇的幻觉和想象。他觉得风是如此狂猛,天地是如此昏暗,这一定是从海上吹来的“黑风”掀动了大海的波涛,使海水涌起、浊浪排空,化作暴雨,倾泻下来。这里的一个“黑”字,极写暴风雨来临时天昏地暗、令人恐惧震惊的景象;“吹海立”三字,从杜甫《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宫》中“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一句化出,极力夸张海水涌起、排空而来的气势。用“海立”来表现“飞雨”,比起“倾盆”、“倾缸”之类的描写来,气势真不知要大几千几万倍!这两句诗雄构奇想、气势非凡,《御选唐宋诗醇》说“写暴雨非此杰句不称”,诚为确论。

下面一句,“十分潋滟金樽凸”,有些选本说是写钱塘江,这是一种误解。此诗题目为《有美堂暴雨》,作者在描写暴雨的同时,还必须扣准“有美堂”三字。前面说过,有美堂位于吴山顶峰,左眺钱江,右瞰西湖,因“地有吴山美”而得名,所以作者在这里,是不会只写钱江,而把西湖丢下的。事实上,“十分潋滟金樽凸”一句,正是以金樽喻西湖,写暴雨如注下西湖的水满溢动之貌。

“十分”,指把酒斟得很满,如白居易《醉吟》诗:“两鬓千茎新似雪,十分一盏欲如泥”。“金樽凸”三字,从杜牧《寄李起居四韵》“云罍心凸知难捧”、《羊栏夜宴》“酒凸觥心潋滟光”等句化出。这一句写作者从有美堂上俯视西湖,偌大的西湖,只如天地之间一只小小的酒杯,暴雨后湖水涨满,就像琼浆玉液高出杯口、盈溢流出一样。气象恢宏奇伟,语意雄浑,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李贺《梦天》诗中“一泓海水杯中泻”的句意。

“十分”一句属见,下面的“千杖”一句则属闻。这时候,作者听到的雨声,是如同千万支鼓槌敲打羯鼓一般的轰响。唐南卓《羯鼓录》中记载,宋璟善击羯鼓,曾对唐玄宗说:“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山峰取不动,雨点取碎急”,可知羯鼓之声乃急骤如雨,这里苏轼是反过来,形容雨声如同羯鼓之声。又据《唐语林》载,李龟年“善打羯鼓,明皇问卿打多少杖?对曰:‘臣打五千杖讫’。上曰:‘汝殊未,我打却三竖柜也。’”是唐人又以打坏鼓槌的数量来代表击鼓的技艺水平。苏轼这里的“千杖”二字,突出了鼓声的巨大有力,表现出雨声的震耳欲聋,从而进一步渲染了暴风骤雨的猛烈气势。作者此时在有美堂中,大约设有宴席,金尊羯鼓,都是眼前之物,信手写入诗中,比喻得十分精妙新奇,使人耳目一新。

此诗的前三联,对面前的疾风暴雨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尾联忽发奇想,由写“雨”转向了写“人”。“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谪仙,指李白。《旧唐书·李白传》载:“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又载:“……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作者在这里,显然将自己比作了谪仙。他十分自负地想:当年,唐玄宗为使李白撰写乐府新词,曾将清水洒在他的脸上;那么,今天这场如此壮美的雷雨,会不会是天帝为催我赋诗而泼洒下来的天泉呢?“鲛室”一词,见《述异记》:“南海中有鲛人室,水居如鱼,不废机织。其眼能泣,则出珠。”琼瑰,即美玉。倾珠泻玉,当指顺口涌流出的绝美的诗句。这一联诗,表面上仍是对面前急雨的形容描述,实际上却是说,这场奇伟壮观的暴风雨激发了自己的诗情,自己也要像当年李白那样,乘醉挥毫,写出惊世绝俗、文采艳艳的美妙诗篇来。在对暴风雨作了笔墨淋漓的描绘之后,突然转入如此飘忽的遐思逸想,奇情异彩,不能不让人拍案称绝了。

苏轼的《有美堂暴雨》这首诗,历来为诗论所盛推,被认为是一篇充满“奇气”(方东树《昭昧詹言》)的奇作。究竟此诗“奇”在何处?我们认为有如下三点:

首先,是它的极强的主观抒情性。有人说,在这首诗中,作者“完全站在客观的地位”,描绘了一幅“纯粹客观式的画面”,其实是大不然。“游人脚底一声雷”,这是客观的描写吗?“天外黑风吹海立”,就更不是“纯粹客观式的画面”。恰恰相反,这首诗中所表现的,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带有极鲜明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苏轼看来,眼前的这场暴风雨,就像是大自然的感情的一种搏动,与他自己狂放不羁的性格、汹涌澎湃的情感,正存在着某种奇妙的和谐和一致。作者在这首诗中,与其说是在客观地描写景物,不如说是以他如椽的巨笔,尽情地涂写着心中的印象,表现着大自然的壮美景象在他胸中激起的巨大的感情波澜。作者似乎有意地背离了中国古代山水诗中强凋主体被动承受的拟物主义的抒情方式,有意突破了在山水描写中隐遁自我的传统,使得此诗对于自然的美的描写,深深地打上了作者自己的思想性格的印记。这种对于传统的背离和突破,这种在山水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应当说是此诗被人称“奇”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诗的第二“奇”,在于它奇特的内容和结构。在这首诗中,我们看不到中国古代诗歌的“诗以言志”的传统观念和一般律诗那种起承转合的表现手法,它只是对暴风雨的尽情的描述:全诗第一句写霹雳,第二句写乌云,第三、四句写暴雨的奇观,第五句写水势,第六句写雨声,最后一联,由泉洒谪仙的联想,意织到天意催诗,全诗即戛然而止。起如惊雷,去如飘风,明明是一首严整的七律,人们读后却觉得像是从长篇古风中截取下来的一段,这是人们称“奇”的第二个原因。查慎行在《初白庵诗评》中说此诗“通首多是摹写暴雨,章法亦奇。”就是指的这一点。

第三,是此诗的奇妙的比喻、夸张、想象和联想,充满了奇思奇气。这在前文中已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9: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