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屈能伸大丈夫
“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丈夫能屈能伸”,这是一条大家所熟知的古训,多少风云人物、英雄豪杰都因能屈能伸而叱咤风云,所向披靡。
立大志者,需以“屈”处世;成大业者,需靠“伸”显才。“屈”是遇锋芒时的避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伸”是看伺机而动,英雄视时机而动。
仲由,字子路,是春秋时期鲁国卞人,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有一天,子路向孔子问:“由闻丈夫居世,富贵不能有益于物,处贫贱之地而不能屈节以求伸,则不足以论乎人之域矣。”
孔子回答说:
君子之行己,期于必达,于己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故屈节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时,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
意思是说,君子对于自己的志向操守,必然要明达。委屈时可以委屈,需要施展便能有所施展。如此,他降身屈从,是为了等待知遇的机会;他施展才华,是为了及时抓住良机。所以即使他暂时得不到发展,也不会败坏自己的节操;有机遇实现自己抱负,也不会违背道义。
其实,君子对自己的志向很明白,但并非一定要求要有施展的机会。当有施展才华、利益大众的机遇时,他便当仁不让,把握机会实现自己的志愿。但若遭遇到人生低谷,怀才不遇,他也不刻意要求有所发展。
无论什么样的环境,他都能随遇而安,又不妄自菲薄。因此,面对困顿低谷,他也能安然静守,不败坏自己的节操以求发展;有机遇实现抱负,他也能把握时机施展才华,不做违背道义之事。这也正如孟子所言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细想一下,在我们的人生中,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起起落落。然而在起落之时,我们是否还能坚守内心的志向操守?会不会因为怀才不遇而郁郁寡欢?会不会因为逆境困顿而屈身丧志?当有所施展,又会不会因名利得失而违背道义?
一个人如果不能坚守道义,患得患失,那么其人生必然会有许多的苦恼。一个人如果不能甘于平淡,忍苦耐劳,继续奋进,其才华德能就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若是轻易丧失信心,自甘堕落,那么机遇纵然到来,也无法把握。一个人如果汲汲追求于名利,降身屈从,甚至为此做出违背良心、违法犯纪之事,恐怕就将自身陷于危难之中了。
反之,一个人果真能如夫子所教授的去做,自然随顺环境,那么就算在困境中,也不会再怨天尤人了;纵然一时得不到施展,也能安于本分,继续学习提升;等机遇来临,也会坚守道义,不做违背道德之事。如此,于当下生活自然轻松愉快,也不会陷自身于不义了。
古今以来能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屈能伸的伟丈夫。人生处世有两种境界:一是逆境,二是顺境。
在逆境中,困难和压力逼迫身心,这时就应明白一个“屈”字,委曲求全,保存实力,以等待转机的降临。
在顺境中,幸运和环境皆有利于我,这时就应明白一个“伸”字,乘风万里,扶摇直上,以顺势应时更上一层楼。
从做人说起,应该有刚有柔。
人如果太过于刚强的话,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不顾后果,迎难而上,这样的人容易遭受挫折。人生苦短,能忍受几多挫折?
人如果太柔弱,遇到事情就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这种人则很难成大事。一味软弱,就会永远成为扶不起的阿斗。
做人就要刚柔并济,能刚能柔,能屈能伸,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屈伸有度。
刚强对一个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是人本身的一种最可贵的品质,但刚强也有限度,有了困难和挫折宁折不弯是对的,但却不可一味地刚强到底。要明白,刚强者是容易吃亏的。
况且刚强的人都是心劲足、血性大之人,遇到困难他们往往耗尽心血,硬要死撑,直到精血耗尽,不能再撑,一旦折服是很难有机会再站起来的。
柔弱却能持久,柔者有包容力,能够海纳百川,就是靠兼容并蓄的力量吞吐含纳。但是如果一味柔弱,就会遭到欺凌。
俗话说得好,一个人要是没刚没火,便不知其可。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只会软弱,不懂刚强,那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无志空活百岁,柔弱持久,也是白白消耗岁月。
三国时期,魏国官吏王昶曾这样训诫他的子孙:
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
意思是说,若能以暂时的委屈作为伸展,以暂时的退让作为获得,以暂时的懦弱作为强大,就没有办不到的事。何为大丈夫,大丈夫就要学会能屈能伸,而明白此中道理的人,古今中外没有多少人。
把“能屈”这个词理解为“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么“能伸”这个词则指的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
曾经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树林子里,狮子建议9只野狗与自己合作猎食。它们打了一整天的猎,一共逮了10只羚羊。狮子说:“我们得去找个英明的人来给我们分配这顿美餐。”
那头狮子说完以后,有一只野狗接过话说:“一对一最公平。”狮子在听过这话以后,非常生气,立即把它打昏在地。其他野狗看到这种情况以后都吓坏了,其中一只野狗鼓足勇气对狮子说:“不!不!我的兄弟说错了,如果我们给您9只羚羊,那您和羚羊加起来就是10只,而我们加上一只羚羊也是10只,这样算起来我们就都是10只了。”
狮子听完这话以后心里非常满意,说道:“你是怎么想出这个分配妙法的?”然后那只野狗答道:“当您冲向我的兄弟,把它打昏时,我就立刻增长了一点智慧。”
在那些聪明的犹太人心里,他们认为,不吃小亏,在后来就可能要吃更大的亏。
在这则故事中,野狗之所以能分到一只羚羊就是肯吃眼前亏。它若不吃眼前亏,换来的可能就是狮子的利爪。所以,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果碰到了这种对自己非常不利的环境时,千万不可以逞一时之勇,吃点眼前亏,也许并不是坏事。可见,有时候能屈能伸是非常有必要的。提到能屈能伸,就需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韩信。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势均力敌。然而刘邦借助大将韩信一统天下,韩信也就是这样封王封侯的。然而这个封王封侯的韩信却曾忍过受胯下之辱。
韩信年轻时,曾受过乞婆的喂养,受到了当地人的嘲笑。有一天,他在街上逛街,从对面走过来几个当地最不好惹的地痞小流氓。他们截住韩信嘲笑他吃“漂母食”,并且要求韩信从他们的胯下爬过去,要不然就把他打死。韩信想了一会,便伏下身去从他们的胯下爬过去,随后把衣服上的灰尘拍拍便离去了。
那些地痞流氓哈哈大笑,说韩信是个胆小怕事的人,不能做出什么大事。后来韩信发愤,学得统兵之法,军事才能无人能及,被萧何引荐到刘邦帐下,就这样做了大将军,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如果当初韩信一气之下,宁和那些流氓死拼的话,恐怕历史将要改写,历史上不会出现一个叱咤风云的大将军,只会多了一个没有名气的枉死鬼。
当然历史就是历史,没有什么假设,但是历史中的智慧值得我们思索。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刚能柔,就是源于韩信的典故。
在常人看来,胯下之辱绝对让人不堪忍受,简直是奇耻大辱,然而韩信爬过去了,而且爬过去之后把身上的尘土拍拍就走了,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
要想做大事业就得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耻辱。历史将赋予你重大的任务,你就要做好吃苦受辱的准备,这不仅是命运对你的考验,也是自己对自己的验证。
面对耻辱,要冷静地思考,会不会带来生命危险,会不会从此一蹶不振,永难再起?如果真有这种事情,那么就要思考,然后再去做,而不是鲁莽地凭自己的一时意气用事。
人在遭遇困厄和耻辱时,如果自己的力量不能和对方抗衡的话,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实力加以保存,而不是拿自己的命运作赌注,做无所谓的争取。一时意气是莽夫的行为,绝对不是成大事的人会做的事。
能屈能伸,“屈”只是一时的,一时的忍辱负重是为了长久的事业和理想。如果不能忍受一时之屈,壮志就不能实现,不能使抱负得以施展。
“屈”是“伸”的准备和积蓄的阶段,就像运动员跳远一样,屈腿是为了积蓄力量,把全身的力量凝聚到发力点上,然后将身跃起,在空中舒展身体达到最高的目标。
打个比方,动物界里面的刺猬可以说是能伸能屈的智慧化身了。你看它身处顺境时拱着小脑袋,凭借着满身的硬刺,横冲直撞,当它遇到危险的时候,则缩回脑袋,把自己滚成一个刺球,让敌人无隙可击。
能伸能屈,与其说是生物界的一种智慧,不如说是它们生存的本能。伸是进取的方式,屈是保全自己的手段。人生在世,都是从反复伸屈的状态之中走过来的。
生活事业在处于困难、低潮或逆境、失败时,若去运用“屈”的智慧,往往会收到自己意想不到的结果,相反,该屈时不屈,却去伸,必然遭到沉重打击,性命有时也难保,这样,还有什么资格去谈人生、谈事业、谈未来、谈理想呢?
春秋晚期越国的国君越王勾践为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年—前465年在位,在位32年,他是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王。
勾践即位的时候,邻国吴国的国君是阖闾。由于勾践的父亲允常在位期间与吴国君主阖闾曾多次作战,吴王阖闾得知允常去世的消息,便乘机出兵攻打越国。
在槜李之战中,越军射死了吴王,从而加深了双方的仇恨。夫差继位后,发誓要报越国杀父之仇。公元前494年,在吴越夫椒战斗中,勾践被他们打败了,同时被他们困在会稽山。虽然勾践打了败仗,但他听取了臣下范蠡和文种的意见,答应他们向吴国求和,等待时机一到再图大业。文种通过吴臣伯嚭说服吴王接受了越国的求和,勾践夫妇入吴为奴,在阖闾墓旁的石室里喂养马匹。
从一国之君到为人仆役,这是多么大的耻辱。但勾践忍了、屈了。他是甘心为奴吗?当然不是,他是为了复国报仇。
来到吴国后,他们住在山洞石屋里,夫差出去的时候,他就亲自为之牵马。有人骂他,他也不还口,始终表现得很驯服。
一次,吴王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一下,知道这病没多久就可以痊愈了。于是勾践去探望夫差,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然后对夫差说:“大王的病过不久就能好了。”
夫差就问他为什么?勾践就顺口说道:“我曾跟人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有点苦,所以您的病过不了多久就能好的,请大王放心!”
果然,没过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敬,很受感动,然后就把勾践放回越国去了。
回到了越国以后,勾践再次迁都会稽,重修政制,用极快的速度复兴自己的国家。他尊贤礼士,敬老恤贫,以百姓为念。
为了牢记亡国之痛、石室之辱,不让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意志,他撤下锦绣被,铺上柴草铺,餐饮时先尝一口悬在床头的苦胆,给后人留下了卧薪尝胆的成语。
他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发展生产,增殖人口,减缓刑罚,轻徭薄赋,博取了军民的爱戴之心。他令国中男女入山采葛,赶织黄丝细布献给吴王,表示自己的忠顺,用来麻痹对方。而这一招也很有效,吴王一时高兴增加了越国的土地,从而也放松了对勾践的警惕,他认为勾践是真的屈服于他了。
勾践一众君臣心连心,大家共同努力,发愤图强,国势也不断地强大起来,而吴国呢?它却一天天走向衰败。
经过了近十年的耐心等待,公元前482年,勾践趁吴王发兵北征之机,发动了复仇战争,越国大获全胜。但考虑到吴国实力犹存,勾践答应了伯嚭的求和之请。
公元前475年,越军攻打姑苏城,围了两年以后,最终攻下了这座城,夫差逃至姑苏山。
历史惊人地重演了,这一次品尝胜利滋味的是越王勾践。他并没有接受吴国的投降,夫差当时就自杀了,越国从而吞并了吴国。因此,勾践成为春秋末年政坛上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正所谓“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那么是什么让勾践有如此大的成就呢?能屈能伸是他取胜的最大感悟,如果不是他当时跪下求饶,那么还会有他现在的江山吗?他会落下如此美名吗?说不定那个时候就已经被吴王给杀了。所以说,能屈能伸方能百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