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古文观止·欧阳修·丰乐亭记》鉴赏
释义

《古文观止·欧阳修·丰乐亭记》鉴赏

古文观止·欧阳修·丰乐亭记

修既治滁之明年【2】, 夏, 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 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 耸然而特立【3】; 下则幽谷 【4】, 窈然而深藏【5】;中有清泉, 滃然而仰出 【6】。俯仰左右, 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 辟地以为亭, 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 【7】, 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 【8】, 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9】, 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 按其图记, 升高以望清流之关, 欲求晖、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者; 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 海内分裂, 豪杰并起而争, 所在为敌国者, 何可胜数【10】。及宋受天命, 圣人出而四海一 【11】。向之凭恃险阻, 铲削消磨。百年之间, 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 而遗老尽矣【12】。今滁介江淮之间, 舟车商贾 【13】, 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见外事, 而安于畎亩衣食 【14】 , 以乐生送死 【15】; 而孰知上之功德, 休养生息, 涵煦于百年之深也【16】!

修之来此, 乐其地僻而事简, 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 【17】, 风霜冰雪, 刻露清秀, 四时之景, 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 道其风俗之美, 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 刺史之事也 【18】。遂书以名其亭焉【19】



【注释】

【1】本文作于庆历六年(1046),当时作者在滁州。丰乐亭在今安徽滁县城西丰山北麓。苏轼曾将这篇《丰乐亭记》书刻于碑。

【2】滁:指滁州。

【3】耸然:高高矗立的样子。特立:独立。

【4】幽谷:幽深的山谷,此指紫薇谷。

【5】窈(yao)然:幽暗深远的样子。

【6】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

【7】五代:指唐朝灭亡后,我国中原地区相继建立的梁、唐、晋、汉、周五个短期王朝。

【8】太祖皇帝:指宋太祖赵匡胤。

【9】“尝以周师破李景兵……”两句:赵匡胤当时任后周殿前都虞侯。李景(璟),五代南唐中主。据《资治通鉴》记载,周显德三年(956)春,周世宗征淮南,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退守滁州清流关,周世宗命赵匡胤突阵而入,将皇甫晖、姚凤等活捉。

【10】胜(sheng):尽。

【11】圣人:指宋太祖赵匡胤。

【12】遗老:经历事变的野老旧臣。

【13】商贾:指商人。

【14】畎(quan)亩: 田地。

【15】乐生送死:养生送死。指过太平日子。

【16】涵煦:滋润化育。

【17】掇(duo):拾取、采取。

【18】刺史:唐代州的主管称刺史,此处即指知州。

【19】名:命名。



【赏析】

欧阳修一生曾屡遭挫折,其中主要的是三次遭贬。一次是因为替范仲淹革除弊端的义举而写了《与高司谏书》,说了几句公道话,而被贬为夷陵令。第二次是因为他写了《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上书朝廷,为杜衍、范仲淹等鸣不平,触怒了御史中丞王拱辰等,被罗织罪名,降知滁州。第三次是因为他在英宗的丧事活动中,丧服里穿了紫袄,被御史弹劾攻击,加上还有人诽谤他“帷薄不修”、“私从子妇”,被贬为毫州知州。宦海浮沉, 使他对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 官场的倾轧,使他希图摆脱世俗纷扰, 向往恬静的归隐生活。滁州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山高水清, 风景宜人。这里地处偏僻, 民风淳厚, 宛如世外桃源。欧阳修被贬至此, 倒也悠闲自在。在这里, 清山绿水涤除了他心头的烦恼, 大自然触发了他无拘无束的天性和丰富的感情。他几乎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由于他把“与民同乐”看成是“刺史之事也”, 虽然是“戴罪流徙”, 远离了政治斗争的中心, 不能直接向朝廷指陈时弊了, 其心情倒也安然。不久, 欧阳修又写了著名的《醉翁亭记》, 更充分地反映了他此时的思想状态。因此, 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比较旷达的人生观。

滁州宋代属淮南东路, 州治今安徽滁县。在五代时这里曾是兵家相争之地, 兵荒马乱, 民不聊生。“及宋受天命, 圣人出而四海一”, 经过近百年的休养生息, 虽然赋役繁苛, 但江淮地区较之其他地区相对要丰足安乐得多。“民生不见外事, 而安于畎亩衣食, 以乐生送死”,“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反映出老百姓的安居乐业。欧阳修以“丰乐”命名新建的亭子即寓意于此。尽管作者把这些归结为“上之功德”, 为皇帝歌功颂德, 但也深刻反映出了这个安定的局面得来非易。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了建亭的缘由。因“饮滁水而甘”,于 是找到了泉源“于州南百步之近”, 进而看到泉源“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 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俯仰左右, 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 辟地以为亭”。作者在《与韩忠献王书》 中也介绍了建亭的缘起:“山川穷绝, 比乏水泉, 昨夏秋之初, 偶得一泉于 (滁) 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 水味甘冷, 因爱其山势回抱, 构小亭于泉侧”。其《与梅尧臣书》 也谈到了建亭的前后过程:“去年夏中, 因饮滁水甚甘, 问之, 有一土泉, 在城东百步许。遂往访之, 乃一山谷中, 山势一面高峰, 三而竹岭回抱, 泉上旧有佳木一二十株, 乃天生一好景也。遂引其泉为石池,甚清甘, 作亭其上, 号丰乐亭, 亦宏丽。”作者还写有《幽谷泉》诗, 诗中描绘了幽谷泉及周围的景色, 表达了流连忘返的心情:“踏石弄泉流, 寻源入幽谷。泉傍野人家,四面深篁竹。溉稻满春畴, 鸣渠绕茅屋。生长饮泉甘, 荫泉栽美木。潺湲无春冬, 日夜响山曲。自言今白首, 未惯逢朱毂。顾我应可怪, 每来听不足”。

第二部分通过对滁州历史的回顾和地理位置的介绍, 歌颂了宋王朝结束战乱, 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功德。为了突出主题, 作者只写了宋朝以前战乱的历史。概括地写了唐朝以来的情况:“自唐失其政, 海内分裂, 豪杰并起而争, 所在为敌国者, 何可胜数! 及宋受天命, 圣人出而四海一”。具体地写了“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这件事。然后写老百姓“安于畎亩衣食, 以乐生送死”, 并将此归之为“上之功德”。

第三部分通过写滁州的山水美景,风土人情和百姓丰衣足食的欢乐,表现出作者流连于当地四时的风光和安闲的风俗的感情,进一步赞颂了当朝让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反映了作者敬上爱民的思想。最后一句为点题之笔。

文章主要是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的。“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这一段是写历史,表现了滁州过去的战事和宋太祖赵匡胤的勇武,赞扬了宋朝开国皇帝的武功。“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风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这一段是写当代。昔日的战场,今天已经难于考察其具体地点了。因为“故老”都已不在了,天下太平的日子已经很久了。这是第一层对比。从“自唐失其政”到“涵煦百年之深也”是第二层对比。这一段通过对人间沧桑的感慨,又一次颂扬了宋王朝统一国家、让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作者俯仰今昔,反复抒发感叹,使文章充满了感情。这两层对比,也都是与文章题目和主题相照应的。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又写“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都是为了说明当时的百姓不能“丰乐”。而“圣人出而四海一”以后,百姓能够丰足安乐,则是“上之功德”。进一步证明四海安乐的局面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文章的另一写作特点是借写景而抒情,情景交融。本文用了大量笔墨写滁州的山水景色,从中流淌出作者丰富的情感。战乱之时,好山好水不过是为了割据称王的“凭恃险阻”;在世事变迁的过程中,也只是“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而在百姓安居乐业的当时,则“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欧阳修写景有很深的功力,文中仅用“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这十五个字就把一年四季四时之景的特点表现出来了。“掇幽芳而荫乔木”是通过人的动作来写春夏之景;“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则是用人的感爱来写秋冬之色。作者在《醉翁亭记》中也写了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文短情深,不仅反映出当时作者的心境。而且反映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精确的表达能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欧阳修在滁州为任一期,对滁州已经产生了感情。“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离任时,他在《别滁》诗中饱含感情地写道:“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管弦作离声”。时过多年,作者还时有忆滁佳作。如离开滁州八年以后,欧阳修写了《忆滁州幽谷》诗:“滁南幽谷抱千峰, 高下山花远近红。当日辛勒皆手植, 而今开落任春风。主人不觉悲华发, 野老犹能说醉翁。谁与援琴亲写取, 夜泉声在翠微中”。足见欧阳修对滁州的感情历久而弥深。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