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经济学·人物·张謇
释义

经济学·人物·张謇

经济学·人物·张謇

中国近代的 “状元” 实业家。字季直,号啬庵,江苏通州 (今南通市)人。出身农家,三十二岁中举,四十一岁中状元,授六品翰林院编修。张謇中状元的次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张謇上书弹劾李鸿章 “主和误国”,要求罢斥这位 “昏庸骄蹇” 的 “四朝元老”。不久,他得到父亲病逝的电报,便请假离京回家奔丧。此一去,便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张謇的家乡盛产棉花,日本商人蠢蠢欲动,筹划在江南开设纱厂。如果日商的这一计划实现,中国的纺织业就会面临绝境。当时的两江总督张之洞看到了这一点,想抢在日商之前赶办纱厂,于是委托因故留在苏州、镇江、通州的本籍京官办理。张之洞奏请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并创办纱厂,张謇乐意地接受了这一任务。据张謇后来回忆,他在三十多岁应举时,就认为: “中国须兴实业,其责任须士大夫先之。” 甲午战败后,他更相信: “求活之法,唯有实业、教育。” “实业救国” 的理想,就是他创办大生纱厂的动机。这种选择,对一个官场上前程似锦的状元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张謇办厂之初,最困难的就是资金问题,他是一介书生,很难取信于上海、通州的富商大贾。为了筹集股资,他东奔西走,忍辱蒙饥,勉强集得一些资金,破土动工兴建厂房。但资金难以为继,工程进展缓慢,最后还是凭借自己的状元资格,向掌握实权的官僚游说,打通关节,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的财政支持,大生纱厂才得以建成投产。投产后,张謇多次面临绝境,但最后都绝处逢生,经过十年惨淡经营,大生纱厂终于发展为拥有十多家配套卫星厂的企业王国。1904年,张謇被清廷任命为商部头等顾问官 (三品衔)。辛亥革命后,张謇的经营投资范围从纺织、食油、面粉、肥皂、水利等扩展到电灯、铁路、银行等行业。到1921年时,资本总额高达三千四百万元,仅大生纱厂就发展到八家,纱锭十五万五千枚,约占当时全国华厂总锭数的百分之七十。张謇所经营的事业,规模之宏大,资本之雄厚,在当时的民营企业中首屈一指。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还于190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他在开学典礼上说: “欲雪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而不求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后来,他又陆续创办了垦牧、铁路、医学、农学、纺织、绣织、蚕桑、警察等十余所职业学校,因此清廷在1911年任命他为中央教育会会长。有趣的是,这样一位具有开拓精神和爱国热忱的实业家,在政治上却以保守著称。他是君主立宪派,从1901年即热衷立宪活动,曾联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的立宪派人士,成立预备立宪公会,自任副会长。武昌起义爆发后,张謇赶到南京,劝说两江总督张人俊出兵援鄂,镇压起义。1912年,他虽被任命为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但未到职。他支持的是袁世凯 (张謇与袁世凯是三十年的老相识),曾出任熊希龄内阁的农林、工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他还反对白话文,提倡尊孔读经,抵制新文化运动。这些也许就是 “状元”头衔给他带来的局限。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