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礼论(节选)·《荀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释义

礼论(节选)·《荀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礼论(节选) 《荀子》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故礼者,养也。刍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养体也;侧载睪芷,所以养鼻也;前有错衡,所以养目也;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所以养耳也;龙旗九斿,所以养信也;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孰知夫出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为安;若者必危;苟情说之为乐,若者必灭。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丧之者也,是儒、墨之分也。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故王者天太祖,诸侯不敢坏,大夫士有常宗,所以别贵始。贵始,得之本也。郊止乎天子,而社止于诸侯,道及士大夫,所以别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大者巨,宜小者小也。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51〕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所以别积〔52〕厚者流泽〔53〕广,积薄者流泽狭也。

大飨〔54〕,尚玄尊〔55〕,俎生鱼〔56〕,先大羹〔57〕,贵食饮之本也。飨〔58〕,尚玄尊而用酒醴〔59〕,先黍稷而饭稻粱;祭〔60〕,齐〔61〕大羹而饱庶羞〔62〕,贵本而亲用也。贵本之谓文〔63〕,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大一〔64〕,夫是之谓大隆。故尊之尚玄酒也,俎之尚生鱼也,豆〔65〕之先大羹也,一也。利爵〔66〕之不醮〔67〕也,成事〔68〕之俎不尝也,三臭〔69〕之不食也,一也。大昏之未发〔70〕〔71〕也,太庙之未入尸也,始卒之未〔72〕小敛〔73〕也,一也。大路之素〔74〕未集也,郊之麻絻〔75〕也,丧服之先散麻〔76〕也,一也。三年之丧,哭之不反〔77〕也,清庙之歌,一唱而三叹〔78〕也,县〔79〕一钟,尚拊膈〔80〕,朱〔81〕弦而通越〔82〕也,一也。

凡礼,始乎棁〔83〕,成乎文〔84〕,终乎悦校〔85〕。故至备,情〔86〕文俱尽;其次,情文代〔87〕胜;其下,复情以归大一也。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不乱,贰〔88〕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立隆〔89〕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本末相顺,终始相应,至文〔90〕以有别,至察以有说。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从之者存,不从者亡。小人不能测也。

礼之理诚深矣,“坚白〔91〕”“同异〔92〕”之察入焉而溺〔93〕;其理诚大矣,擅作典制辟陋之说入焉而丧;其理诚高矣,暴慢恣睢〔94〕轻俗以为高之属入焉而队〔95〕。故绳墨诚陈矣,则不可欺以曲直;衡〔96〕诚县矣,则不可欺以轻重;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于礼,则不可欺以诈伪。故绳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规矩者,方圆之至;礼者,人道〔97〕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98〕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礼之中焉能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之者焉,斯圣人矣。故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无穷者,广之极也;圣人者,道之极也。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非特学为无方之民也。

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99〕为要。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100〕也。故君子上致〔101〕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步骤〔102〕驰骋厉骛〔103〕不外是矣,是君子之坛宇宫廷也。人有〔104〕是,士君子也;外是,民也;于是其中焉,方皇周挟〔105〕,曲〔106〕得其次序,是圣人也。故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107〕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108〕叛之心也。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谷〔109〕,犹且羞之,而况以事其所隆亲乎!故死之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复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亲,于是尽矣。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谓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谓之瘠〔110〕。君子贱野而羞瘠,故天子棺椁〔111〕十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然后皆有衣衾〔112〕多少厚薄之数,皆有翣菨〔113〕文章之等,以敬饰之,使生死终始若一,一足以为人愿,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极也。天子之丧动四海,属〔114〕诸侯。诸侯之丧动通国〔115〕,属大夫。大夫之丧动一国〔116〕,属修士〔117〕。修士之丧动一乡,属朋友。庶人之丧,合族党〔118〕,动州里〔119〕。刑余罪人〔120〕之丧,不得合族党,独属妻子,棺椁三寸,衣衾三领,不得饰棺,不得昼行〔121〕,以昏殣〔122〕,凡缘〔123〕而往埋之,反无哭泣之节,无衰〔124〕麻之服,无亲疏月数之等,各反其平,各复其始,已葬埋,若无丧者而止,夫是之谓至辱。

礼者,谨于吉凶不相厌〔125〕者也。紸纩〔126〕听息之时,则夫忠臣孝子亦知其闵〔127〕已,然而殡〔128〕敛之具,未有求也;垂涕恐惧,然而幸生之心未已,持生〔129〕之事未辍也;卒矣,然后作具之。故虽备家〔130〕必逾日然后能殡,三日而成服〔131〕。然后告远者出矣,备物者作矣。故殡久不过七十日,速不损五十日。是何也?曰:远者可以至矣,百求可以得矣,百事可以成矣;其忠至矣,其节大矣,其文备矣。然后月朝〔132〕卜日,月夕〔133〕卜宅,然后葬也。当是时也,其义止,谁得行之!其义行,谁得止之!故三月之葬,其以生设饰死者也,殆非直留死者以安生也,是致隆思慕之义也。

丧礼之凡〔134〕:变〔135〕而饰,动〔136〕而远〔137〕,久而平〔138〕。故死之为道也,不饰则恶,恶则不哀;尒〔139〕则玩〔140〕,玩则厌,厌则忘,忘〔141〕则不敬。一朝而丧其严亲〔142〕,而所以送葬之者不哀不敬,则嫌〔143〕于禽兽矣,君子耻之。故变而饰,所以灭恶也;动而远,所以遂敬也;久而平,所以优生也。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故文饰、粗恶,声乐、哭泣,恬愉、忧戚,是反也,然而礼兼而用之,时举而代御〔144〕。故文饰、声乐、恬愉,所以持平奉吉也;粗恶、哭泣、忧戚,所以持险奉凶也。故其立文饰也,不至于窕冶〔145〕;其立粗恶也,不至于瘠弃〔146〕;其立声乐恬愉也,不至于流淫惰慢;其立哭泣哀戚也,不至于隘慑〔147〕伤生。是礼之中流也。

故情貌之变,足以别吉凶、明贵贱亲疏之节,期〔148〕止矣;外是,奸也;虽难,君子贱之。故量食而食之,量要〔149〕而带之。相高以毁瘠〔150〕,是奸人之道也,非礼义之文也,非孝子之情也,将以有为〔151〕者也。故说豫娩泽〔152〕,忧戚萃恶〔153〕,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颜色者也。歌谣謸〔154〕笑,哭泣谛号,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声音者也。刍豢稻粱酒醴餰鬻〔155〕,鱼肉菽〔156〕〔157〕酒浆,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食饮者也。卑絻〔158〕、黼黻〔159〕、文织,资粗〔160〕、衰绖〔161〕、菲繐〔162〕、菅屦,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衣服者也。疏房檖越席床笫几筵,属茨〔163〕倚庐〔164〕席薪枕块〔165〕,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居处者也。两情者,人生固有端〔166〕焉。若夫断之继之,博之浅之,益之损之,类之尽之,盛之美之,使本末终始莫不顺比〔167〕纯备,足以为万世则,则是礼也。非顺孰〔168〕修为之君子,莫之能知也。

故曰:性者,本始材朴〔169〕也;伪〔170〕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171〕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172〕圣人然后分〔173〕也。诗曰:“怀柔〔174〕百神,及河乔岳〔175〕。”此之谓也。

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176〕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始卒,沐浴〔177〕〔178〕饭唅〔179〕,象生执〔180〕也。不沐则濡栉〔181〕三律〔182〕而止,不浴则濡巾三式〔183〕而止。充耳而设瑱〔184〕,饭以生稻,唅以槁〔185〕骨,反生术矣。设亵衣〔186〕,袭三称〔187〕,缙绅〔188〕而无鉤带矣。设掩面儇〔189〕目,而不冠笄〔190〕矣。书其名,置于其重〔191〕,则名不见而柩独明矣。荐〔192〕〔193〕则冠有鍪〔194〕而毋〔195〕,罋庑〔196〕虚而不实,有簟〔197〕席而无床笫,木器不成斫〔198〕,陶器不成物,薄器〔199〕不成用,笙竽具而不和,琴瑟张而不均,舆藏而马反,告不用也。具生器以适〔200〕墓,象徙道也。略而不尽,而不功,趋舆而藏之,金革辔靷〔201〕而不入,明不用也。象徙道,又明不用也。是皆所以重哀也。故生器文而不功,明器而不用。凡礼,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祭祀,饰敬也;师旅,饰威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故圹垄〔202〕,其象室屋也;棺椁,其象版盖斯象拂〔203〕也;无帾丝歶缕翣〔204〕,其以象菲帷帱尉〔205〕也;抗折〔206〕,其以象槾〔207〕〔208〕〔209〕〔210〕也。故丧礼者,无它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故葬埋,敬藏其形也;祭祀,敬事其神也;其铭〔211〕〔212〕系世〔213〕,敬传其名也。事生,饰始也;送死,饰终也。终始具而孝子之事毕,圣人之道备矣。


〔注释〕分:划分。屈:竭尽。持:制约。长:增长,发展。养:养护。刍豢(chú huàn):泛指家畜。刍,吃草的牲畜;豢,吃谷物的牲畜。椒兰:两种香草。苾(bì):芳香。黼黻文章:古代礼服上的花纹。疏房:敞亮的房屋。檖:檖,通“邃”,深远。越席:蒲草编的席子。床笫(zǐ):竹编的床席。几筵:古人席地而坐,放在座位边上供倚靠的小桌子叫几,竹制的垫席叫筵。轻重:尊卑。称:相称,各得其宜。大路:即“大辂”,古代君主坐的车。睪芷(zé zhǐ):香草。错衡:用金银镶嵌花纹的车前横木。和鸾:古代车和马上装饰的铃铛。斿(liú):旗上的飘带。寝兕:卧着的犀牛。与下文的“持虎”都是画在天子车子上的图案。持虎:蹲着的老虎。持,通“跱”。蛟韅:鲛鱼皮做的马肚带。丝末:丝织的车帘。弥(mǐ)龙:车耳上画的龙。弥,车耳。信至:训练得十分熟练。乘:驾驭。出死要节:舍生而求名节。出费用:舍得花费。文理:体现礼的各种制度和规定。苟生:偷生。怠惰偷懦:松懈懒惰。说:同“悦”。一:统一。墨者:墨家学派。类:种族。恶(wū):何,怎么。偏亡:缺一方面。焉:则。天太祖:把始祖当作天来祭祀。天,把……当作天。常宗:百世不变的大宗。得:通“德”。郊:祭天。止:限。社:祭地。道:祭路神。一说道为禫的古字,卸除丧服的祭祀仪式。事七世:侍奉七代祖先,即立七代祖先的神庙进行祭祀。五乘之地:五十里封地,古代十里为乘(成),每乘出兵车一辆,五乘指大夫一级。三乘之地:三十里封地,指士一级。〔51〕持:通“恃”,依靠。〔52〕积:通“绩”,功业。〔53〕流泽:流传给后代的恩德。〔54〕大飨(tài xiǎng):在太庙中合祭历代祖先。〔55〕玄尊:盛着清水的酒杯,指以清水为酒。尊,同“樽”,酒器。〔56〕俎(zǔ)生鱼:俎里放置生鱼。俎,一种四脚长方形器皿,是祭祀时盛置鱼肉的礼器。〔57〕大羹:不加调味的肉汁。〔58〕飨:一年四季对祖先的祭祀。〔59〕酒醴:甜酒。〔60〕祭:月祭。〔61〕齐:通“跻”,献供。〔62〕庶羞:美味的食物。〔63〕文:文饰,指礼节仪式和制度。〔64〕大(tài)一:大,太古时代。〔65〕豆:古时盛食品的器皿,也用作祭器。〔66〕利爵:古代祭祀时用一个活人代表死者受祭,叫做“尸”,劝“尸”吃东西的叫“利”。利爵,利献上的酒。〔67〕醮(jiào):喝尽。〔68〕成事:祭祀完毕。〔69〕臭:通“侑”,劝。〔70〕发:举行。〔71〕齐:古代婚礼中的一种仪式。〔72〕未:当作末,丝,指寿衣,下未字同。〔73〕小敛:为死者换上寿衣。敛,同“殓”。〔74〕素:白色。〔75〕麻絻:麻布礼帽。絻,同“冕”。〔76〕散麻:腰间系上麻带。〔77〕不反:指死者不复生。〔78〕三叹:三个人应和。〔79〕县:同“悬”。〔80〕拊膈:均为古代乐器名。〔81〕朱:把……染成红色。〔82〕通越:在瑟底通孔,使瑟声低沉。越,瑟底的孔。〔83〕棁:通“脱”,疏略。〔84〕文:文饰。〔85〕校:通“恔”,快意,满意。〔86〕情:感情,指礼仪所要表达的感情。〔87〕代:交替。〔88〕贰:违背。〔89〕隆:完备的礼制。〔90〕至文:十分完备。〔91〕坚白:即“离坚白”,名家公孙龙辩论的命题之一。〔92〕同异:即“合同异”,名家惠施辩论的命题之一。〔93〕溺:淹没,指站不住脚。〔94〕恣睢:恣肆放荡。〔95〕队:同“坠”,失败。〔96〕衡:秤。〔97〕人道:为人、治国的原则。〔98〕无方:没有原则,没有固定的法度。〔99〕杀:减少,简省。〔100〕礼之中流:适中的礼。〔101〕致:尽力做到。〔102〕步骤:步行。〔103〕厉骛:飞奔。〔104〕有:通“域”,居住。〔105〕方皇周挟:方皇,同“彷徨”,徘徊;周挟,周遍。〔106〕曲:皆,尽。〔107〕慢:怠慢。〔108〕倍:通“背”。〔109〕臧谷:臧,奴仆;谷,小孩。〔110〕瘠:薄。〔111〕椁(guǒ):外棺。〔112〕衾:被子。〔113〕翣菨(shà jiè):古代棺材上的一种装饰物。〔114〕属:会聚,集合。〔115〕通国:友好的诸侯国家。〔116〕一国:指同朝的官吏。〔117〕修士:品行端正的士。〔118〕族党:同族。〔119〕州里:乡里。〔120〕刑余罪人:犯法而受到制裁的人。〔121〕昼行:白天送葬。〔122〕殣(jìn):掩埋死尸。〔123〕凡缘:指平常的衣服。〔124〕衰(cuī):古代丧服之一。〔125〕厌:掩盖。〔126〕紸纩(zhù kuàng):放新丝绵与将死者的鼻前,看其是否还有呼吸。〔127〕闵:病,垂危。〔128〕殡:停放灵柩。〔129〕持生:侍奉活人。〔130〕备家:殡殓物品准备齐全。〔131〕成服:穿丧服。〔132〕月朝:月初。〔133〕月夕:月末。〔134〕凡:概要。〔135〕变:指尸体变形。〔136〕动:指举行丧礼的各种形式。〔137〕远:指举行仪式使死者逐步远离房间。〔138〕平:哀痛平复。〔139〕尒:同“迩”,近。〔140〕玩:轻忽,戏狎。〔141〕忘:怠慢。〔142〕严亲:严,君主;亲,父母。〔143〕嫌:近。〔144〕代御:代,交替;御,使用。〔145〕窕冶:妖艳。〔146〕瘠弃:毁伤身体。〔147〕隘慑:过分悲伤。〔148〕期:当作“斯”,此。〔149〕要:同“腰”。〔150〕毁瘠:毁坏自己的身体。〔151〕有为:有所作为,指沽名钓誉以取得官爵。〔152〕说豫娩泽:说,同“悦”;豫,快乐;娩泽,面色润泽。〔153〕萃恶:面色憔悴难看。萃,同“悴”。〔154〕謸:戏谑,开玩笑。〔155〕餰(zhān)鬻:餰,稠粥,鬻,稀粥。〔156〕菽:豆类。〔157〕藿:豆叶。〔158〕卑絻:通“裨冕”,祭服。〔159〕黼黻:古代礼服上的彩色花纹。〔160〕资粗:粗布制的丧服。〔161〕衰绖(cuī dié):丧服。〔162〕菲繐:薄而稀的麻布。〔163〕属茨:用草编成屋顶的房子。〔164〕倚庐:守丧人住的简陋木屋。〔165〕枕块:以土块为枕。〔166〕端:根源。〔167〕顺比:和顺。〔168〕孰:同“熟”。〔169〕朴:未加工过的木材。〔170〕伪:人为。〔171〕辨:通“办”,治理。〔172〕待:依靠。〔173〕分:区分职分。〔174〕怀柔:安抚。〔175〕乔岳:高山。〔176〕大象:大致效法。〔177〕(kuò):把头发束在一起。〔178〕体:剪指甲。〔179〕饭唅:把珠、玉、贝、米等放在死者的口里,放的东西视死者的贵贱等级而定。〔180〕生执:活着时所做的那样。〔181〕栉:梳篦总称。〔182〕律:梳头发。〔183〕式:同“拭”,擦拭。〔184〕瑱:塞耳的玉。〔185〕槁:当作“皜”,洁白。〔186〕亵衣:内衣。〔187〕称:古代计量衣服的量词,犹言“套”。〔188〕缙绅:插笏于腰带上。绅,古代贵族束在腰间的大带。〔189〕儇(xuān):绕。〔190〕笄(jī):簪。〔191〕重:木做的神主牌。〔192〕荐:陈设。〔193〕器:指陪葬的器物。〔194〕鍪(móu):帽子。〔195〕(xǐ):包头发的丝织品。〔196〕罋庑(wèng wǔ):盛物的陶器。〔197〕簟(diàn):竹席。〔198〕斫:砍削,加工。〔199〕薄器:竹苇编的器具。〔200〕适:去,到。〔201〕金革辔靷:套车的用具。〔202〕圹垄:坟墓。〔203〕版盖斯象拂:车前后左右的挡板和车盖。象,衍文。〔204〕无帾(chǔ)丝歶(yú)缕翣:都是棺木上的丝织品。无,即“”。〔205〕菲帏帱尉:门帘及各种帷帐。〔206〕抗折:抗,加于圹上挡土的葬具;折,承抗的葬具。〔207〕槾(mán):粉刷墙壁。〔208〕茨:用草盖房子。〔209〕番:篱笆。〔210〕阏(è):遮风尘的门户。〔211〕铭:把记载死者事迹、歌颂死者功德的文字刻在器物上。〔212〕诔:哀悼死者的祭文。〔213〕系世:世代传袭的记载。

(张 静)

 

〔鉴赏〕《荀子》一书共三十二篇,其中涉及礼的就有《劝学》、《修身》、《不苟》、《荣辱》、《非相》、《非十二子》、《儒效》、《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致仕》、《议兵》、《强国》、《天论》、《正论》、《解蔽》、《乐论》、《正名》、《性恶》、《君子》、《大略》、《子道》、《法行》、《尧问》等二十六篇,《礼论》则从礼的起源、礼的性质和礼的作用三方面对诸子礼学作了总结。可见,荀子政治思想中最突出的就是“礼”。

文章的起首,荀子就以惊人之笔提出并回答了关于礼的起源问题。这个问题在儒家创始人那里是含混不清的。他们一般都声称是圣人制礼作乐,但对圣人为什么、凭什么制礼作乐,则未作深层次的探究。荀子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试图揭示人类的观念活动与其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他认为礼不是圣人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根源于物质生活资料再分配的需要。他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不能不求取;求取如果没有一个界限,就不能不争夺;争夺就会破坏社会安定,没有社会安定就必然贫穷。先世圣王厌恶这种混乱的局面,因而制订“礼义”作为“度量分界”,“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在物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使人人各有所得,于是,礼就产生了。所以他又说:“礼者,养也。”礼是调节人们欲求的“规矩”、“方圆”,即标准,以防止“不足”或“太饱”的现象发生。这里,荀子第一次从人们的物质生活上来探讨礼的起源,这是他的一个贡献。

《礼论》着重分析了礼的性质。礼与法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一般说来,礼是凭借教育感化和社会约束的力量来维持的,一个人有非礼的行为,他所受到的不外乎舆论的轻视和谴责。法是凭借强制的力量来维持的,一个人有违法的行为,他将受到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制裁。先秦时期在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因此,礼主要是用于调节贵族内部的生活秩序,刑则是用来对付平民的。礼与刑在对象和功能上的不同,迸发出儒家与法家的论争。荀子淡化了礼与法的界限,他以礼为“度量分界”,所谓“分”,就是区分、区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就是在分配社会产品时要区别贵贱、长幼、贫富,依他们身份的轻重不同,得到各自应得的份额。所以荀子所说的礼,实质上是一种封建法权。例如,同样是“养”,天子就应乘专用的车子,铺高贵的席子,身边要摆着香草,还要挂上象征天子尊威的画有龙的旗帜。同样是“死”,“天子棺椁十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还要区别葬服的厚薄,装饰的多少,丧事规模的大小等等。这种以强化封建等级制为特征的礼,就兼有法的性质。所以他在《王霸》中就干脆直言“礼法”了,以致后来汉儒编撰《礼记》,就大量采用了他的言论。

荀子认为,礼不仅兼有法的性质,还兼有道的性质。他说,礼是“万世则”,是“人道之极”,是人人都必须遵循的最高法则。为了论证礼作为“人道之极”的合理性,他还用自然现象附会说,天地之间的事物都是有区别的结合,日月的区别,才有昼夜的光明,四时的区别,才有寒暑的交替,星辰的区别,才有多彩的巡游,江河的区别,才有百川的汇流,万物的区别,才有繁茂的生长。总之,在他看来,无论自然界抑或人类社会都是不齐不平的,而礼就是反映了这个宇宙共同法则的道。这样,他所说的道,就改造了老子的非礼之道,而把道予以伦理化,与宋钘、尹文所说的道十分类似;既然礼兼有“道法”的性质,这又与黄老道家无异了。

《礼论》指出,礼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在“财用”、“贵贱”、“多少(即上下)”、“隆杀(即厚薄)”等方面都符合礼的规定,做到“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法礼足礼”,遵循礼,不折不扣地实践礼,成为“有方之士”,“方”与“道”同义,即有道的人。其中,他最重视的是遵循儒家所说的“忠臣孝子”之礼,因为它体现了等级制度中的顺从原则,是“先王之道”的核心所在。为此,他用了大量篇幅论述对君亲的“敬始而慎终”之事,强调“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在祭祀的礼节上,也作了不少繁琐的规定。《礼论》在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论语·学而》“慎终追远”说的张本。

《礼论》展示了荀子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该文撷取儒家、法家、黄老道家思想,自成一家之言,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学术个性。这是研究荀子及其学派所应首选的篇章之一。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5: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