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释义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提到西湖,人们会联想到苏轼曾经有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一个巧妙的比喻。但这“淡妆”或“浓抹”的“西子”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呢?他在一首短短的绝句里,只可能提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从“水光”和“山色”,“晴”和“雨”作一个对照的启示,让熟悉西湖的人自己去领会。

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里却描绘出一个刚刚披上了春天的外衣的西湖;读了以后,真的仿佛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淡妆西施的面影,使我们更加感到苏轼的比喻的意味无穷了。全诗通篇到底,顺序写来,引人入胜。风格是如此的坦易纡徐,语言是这样平易畅达,理解起来,似乎是毫无困难的。但是再仔细体会一下吧,则这里面可能有很多的东西为我们所忽略,在我们面前轻轻地滑了过去。

首先应该弄清它的结构。这诗写西湖先从孤山写起,因为“湖中独立一孤山”(见《舆地纪胜》),是一个非常特出的标志;“孤山寺北贾亭西”,自然指的是西湖。由于有了第一句的叙述,第二句就有了着落,这“水面”不可能是别的水面了。这诗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面四句写春到湖边,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后面四句,则以“白沙堤”为中心,专写湖东的景色。前面四句,先点明环境背景,然后描写;后面四句,先描写,然后再点明环境背景。这样就使得中间四句,都是景物描写,看不出一点转换的痕迹。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把全篇的结构,织成一幅完整无缝的天衣。章法之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常常有一种似断非断,似乎不相联系而又相联系的“草蛇灰线”的笔法,在这诗里,可以找到例证。“乱花”“浅草”二句,写的也是一般春景,为什么说,它只应该属之于后面两句而不能属之于前面呢?这因为“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和“绿杨阴里白沙堤”是有联系的。春天来,西湖的四周哪儿不是象绿毯般的草地?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却是游人来往频繁的大路,“杨柳风微春试马”(借用吴伟业《永和宫词》诗中的句子。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妓女都是这样。白居易另有一首《代买薪女赠诸妓》有“一种钱塘江上女,着红骑马是何人”二句可证。)不是经常看到的景象吗?当诗人“最爱湖东行不足”的时候,脚踏着这柔软的草地,他想,该用怎样恰当的语言来形容它呢?最现成的莫过于“没马蹄”(指草的深度可以陷没马蹄)了。由此可见它不仅和环境背景有密切关联,而且和诗人当时的思想活动也有联系。这些地方,笔意细致入微,但却又自然而不着迹象。如果我们稍微粗心大意一点,就会把它放过去的。

更重要的是:在这首诗里,诗人处处扣紧了季节时令的特征,把早春的湖上风光描绘得恰到好处。秋冬水落,春天水涨,“初平”是说刚刚与湖岸相平。在湖光天色的混连中,天上舒卷着重重叠叠的春云,显得和湖面距离很近。“水面初平云脚低”这句勾勒出一个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春的意态也描绘出来了。诗人的用笔,是极有分寸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原来这还是初春的季节啊!这样,“早莺”的“早”,在意思上也就贯到了下句的“燕子”。正因为是“早莺”,所以要抢向阳的“暖树”;正因为是“早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的时候,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惊喜与怀疑。方东树评这诗说是“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这话是深深能窥见个中三味的。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篇写景句中贯串成为一条线索,把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苏小小。但是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句里,诗人同时也给我们透漏出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7: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