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瑞明
《明儒学案》六十二卷,是明代学术思想史。作者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字太冲,浙江余姚人,世称梨洲先生。清军南下时,他组织力量抵抗失败,隐居读书著述,他写的《明夷待访录》,是论述民主政治的伟大著作,他大胆地指出封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他为了切实地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学术抱负,立志编写学术思想史,为了了解一代学者的思想脉络与精神风貌,潜心研究各家文集,选录其精华,摘取其要旨,汇编成《明儒学案》一书,言行并载,支派各分,使一代学术源流,了如指掌。本书以《师说》列于前,计有方孝孺、王守仁等一些学者,并作了简要介绍,赞扬方孝孺“扶持世教”,以忠孝节义移风易俗,为天下万世作出了贡献。尊崇王守仁为“命世人豪”,以“至诚”指导人们走成圣成贤的道路。
本书叙述了十九个学案,只有七个学案各占一卷的篇幅。其余的学案,都以几卷来叙述。《江右王门学案》有九卷,《诸儒学案》占十五卷。《诸儒学案》是将一些不出名的学者的材料汇集在一起写成的。在黄宗羲心目中,举足轻重的是崇仁、姚江、蕺山三学派。卷一至卷四《崇仁学案》,介绍了吴与弼、胡居仁等十人。吴与弼,字子傅,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县)人,读朱熹《伊洛渊源录》,颇受启发,立志研究道学,一生勤奋好学,他认为“圣贤”所言所行,无非“存天理,去人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躬耕食力”,经常参加农业生产,以劳动实践中的道理教育生徒,拜他为师的生徒很多,胡居仁即出于其门下。胡居仁,字叔心,不追求科举功名,专心学问,根据他的研究,他认为释氏的说教是凭空想象,所见不真不实,但是他又说:“释氏固未尝无真见,其心死之而后活,制之而后灵,所谓真空,即妙有也。”他认为儒家大不同于释老,所谓儒者养得一身之正气,释老养得一身之私气。
卷五至卷六,论白沙学案,主要学者陈献章,字公甫,新会白沙里人,世称白沙先生。他指出,人要学圣贤,“心地要宽平,识见要超卓,规模要阔远,践履要笃实。”黄宗羲认为,明代学术,由白沙开其端,至姚江而始大成。姚江学派的大师王守仁,字伯安,馀姚人,就其籍贯称其学派为姚江学派。王守仁幼时曾就学于绍兴会稽山的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他父亲曾任吏部尚书,他当过兵部主事,因弹劾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以后复官。他为挽救明统治阶级的危机,提出了一套主观唯心主义的学说,在中国社会流传甚广。黄宗羲对他很推崇,以他为明代学术之“大宗”。
卷六十二《蕺山学案》,其代表人为刘宗周,他同情东林党,反对魏忠贤,对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他认为是三饷加派过重,严刑酷法,吏治败坏造成的;对各地农民起义,他主张应“抚之有方”,不应以武力镇压。他敢于直言极谏,不留意功名利禄。刘宗周把他的弟子黄宗羲,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谆谆教诲,扶危解难,师生关系极为密切。黄宗羲写的《蕺山学案》,字里行间,流露着浓郁的感情,黄宗羲指出:儒者人人讲“慎独”,但真正能懂“慎独”真谛的是刘宗周,他以“慎独”为根本。黄宗羲对刘宗周有很深刻的认识,所以《蕺山学案》内容特别丰富,其篇幅较《崇仁学案》多出三分之一以上,较《姚江学案》更多一倍强。《蕺山学案》专为刘宗周一人立案,这在本书中是少见的,只有卷十《姚江学案》列王守仁一人,附录二人;卷三十一《止修学案》列李材一人。本书各学案涉及的学者在十至二十人者有八个学案;涉及人数较多的《江右王门学案》,列邹守益等二十七人,附录六人;《诸儒学案》列方孝孺等四十三人。本书所载学者二百余人,每案先分撰小传以叙述生平;次选录论学要旨,包括论学书、语录、讲义、札记、随笔等。本书对明儒学术思想,提供了较丰富的史料。本书初刊行于清雍正、乾隆年间。解放前,商务印书馆一再印行,除万有文库本外,又分装为二大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