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凉州词》原文|注释|赏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②。
羌笛何须怨杨柳③,春风不度玉门关④。
·注 释
①凉州词:原为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歌词,描写西北边陲的塞上风光和战争情景。
②万仞:千万丈。仞,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
③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古代一种歌曲。
④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导读入境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很有才气的诗人。靳能所作“王之涣墓志铭”说他:“尝或歌从军,吟出塞,皦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之寒,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远远望去,汹涌澎湃浊浪滔滔的黄河像一条宽宽的带子迤逦飞上云端。近看在那万仞高山之下是座孤零零的小城。你听! 是小城中戍守的将士吹起了羌笛,那不是“折杨柳”的曲调吗? 又何须吹弄那曲哀怨的“折杨柳”呢? 要知道这里不仅没有一株杨柳,就是春风呵,也吹不过那玉门关。
·赏 析
这首诗描写了边关悲壮苍凉的景色、戍边将士的思乡怨情,同时也抒发了他们豁达的胸怀。开头写黄河,汹涌咆哮的黄河,“远上”,多么远呢,无边无垠,视野所及,此由近及远。接着写在万仞山下的一座孤城,此由上而下。这就把黄河、白云、孤城、高山等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具有十足边塞色彩的自然景观。多么开阔,何等壮观。而细细品味,置孤城于雄阔的背景之前,又会有一种寂寥荒凉之感。顺势一转引入笛声。“羌笛何须怨杨柳”,从南北朝以来,有一种折杨柳枝送别的风俗,因而“折杨柳”又成为送别的乐曲。现在又听到了这支曲子,想那吹笛人一定是有满腔怀乡怨别之情吧! 于是诗人说:玉门关外,只有黄沙、白草,春风都吹不到,哪里有杨柳可折? 你吹笛的人也不要怨杨柳了吧!
诗由山川的雄阔苍凉写到孤城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继而引发征夫的离愁别恨,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何须怨”三字其艺术手法委婉蕴藉,可见当边关将士乡愁难禁时,是卫国戍边的重大责任使他们做出如此自我宽解,于是悲切的怨情中也便有了悲壮与慷慨,也体现了唯有盛唐诗人才有的广阔的胸襟。
“春风不度玉门关”成为盛传的名句。今人写到大西北的开发、繁荣昌盛之时,每每化用春风“普度”、“又度”、“再度”玉门关之句,足见王诗影响的深远。
·思考题
李白诗中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王之涣也有“黄河入海流”的诗句。试与《凉州词》中“黄河”句对照一下,视角和意境上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