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爱国诗词《顾炎武·酬朱监纪四辅》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释义

爱国诗词《顾炎武·酬朱监纪四辅》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爱国诗词鉴赏《顾炎武·酬朱监纪四辅》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十载江南事已非,与君辛苦各生归。

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

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

东京朱祜年犹少,莫向尊前叹式微。

【注释】 ①碧血:碧是一种青绿色的美石,玉类。《庄子·外物》: “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常用以称颂为国死难的人。

【鉴赏】 这首诗作于顺治十年(1653),到这时明朝已经亡国十年了。顾炎武与朱四辅相酬,在满怀的悲悼亡国之痛中,仍有一种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精卫》) 和“三户已亡熊绎国,一成犹启少康家”(《又酬傅处士次韵》其二) 的坚定信念,表达了顾炎武挚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朱四辅是江苏扬州宝应县人,字监师,明末秀才。据 《宝应县志》,朱四辅著有 《铁轮集》、《拥万楼诗文集》等。他在明末当过 “监纪推官”、“监纪提刑”一类县一级的属官。顾炎武以明朝遗民自居,故以明末官衔相称,表达不忘故国之意。

诗的首联是大难之后的感喟之词。“十载”指明亡已经十年。古人感叹世事变迁,常以物是人非相称。而在这清初的十年中,经历了生死交关的艰难历程,不仅人非、物非,事事皆非,作者和朱四辅都是经过了曲折艰辛的 “辛苦”历程,九死一生,才得以 “生归” 活着过来。回首往事,怎能不自心中升起一种沉痛悲苦的沧桑之感!

更尤有盛者,明清易代之际的历史,尤其在江南一带,是比任何改朝换代都更加惨绝人寰的。“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便是对那段历史的沉痛回顾。明崇祯十七年 (1644) 3月19,北京城破,崇祯皇帝自缢而死。5月11,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命大学士史可法督师于扬州。由于南明小朝廷奸邪当道,内讧不断,一些将领先后降清,致使清兵长驱南下,势如破竹。顺治二年 (1645) 4月,清兵攻破苏北重镇泗州,当月25日破扬州,史可法率全城军民英勇抵抗,最后壮烈殉国。接着,清兵大肆屠杀扬州抗战军民长达十日之久,史称“扬州十日”。5月,清兵由京口 (故址在今镇江市京口区,为南京北方门户) 等地入南京,南明弘光帝出走芜湖被俘,次年死。顾炎武这里只是指出了当时历史最沉痛的一刻。“愁”是愁南明旧朝的昏聩,“痛”是痛满清新朝的暴酷。一“愁”一“痛”之间,蕴含了多少历史的悲感!

“碧血未消今战垒”是说虽然十年如水而逝,而历史不可遽消,当年大明志士的 “碧血”斑斑,历历犹在目前。“白头相见旧征衣”是说人虽依旧,而时移事非,旧时征衣犹在,而故人今已白头。这一联里,包含的意思有二: 其一,遗民志士仍在不断活动,力图恢复,故旧恨新仇教人不可忘怀; 其二,遗民志士虽在不断活动,而清廷基业已固,反清事业不成,只剩下白头早衰 (当时顾炎武年仅四十岁)。所以,他不得不面对现实,然而,他又不甘心。于是寄希望于来者,“东京朱祜年犹少,莫向尊前叹式微”。东京指东汉首都洛阳。朱祜见《后汉书》,曾任汉光武帝的护军,随军征伐,屡立奇功,拜建武大将军,封鬲侯。这里以朱祜比朱四辅,鼓励他建功立业,不要自我伤悲。莫要像《诗经·邶风·式微》里那样悲叹: “式微式微! 胡不归?”莫要在酒杯樽前老了青春,要积极进取,为国家民族努力立下不朽功业!

最后还要注意的是,顾炎武在历代遗民中,是最具有清醒的理性意识的一位文化巨人,他主张在复国不成时不必固执于狭隘的一家一姓的“忠义”。他在清初致力于文化建设,保存民族文化精义,这也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那么,对于他在本诗中所说的 “莫向尊前叹式微” 的劝勉之词,也不宜狭隘地理解,而尤应如此看。

文章作者:韩云波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6 0:3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