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清代文学·清代说唱文学·清代说唱文学的主要形式和作品
释义

清代文学·清代说唱文学·清代说唱文学的主要形式和作品

清代文学的内容·清代说唱文学·清代说唱文学的主要形式和作品

清代说唱文学的形式很多。20世纪50年代以后,说唱文学的口头演唱艺术被称作“曲艺”,《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现代曲艺曲种表》载345个曲种,形成于清代和清代以前曲种多达一百八十余种(包括少数民族曲艺)。一些曲种是某种说唱形式在各地的传播,它们的“传统曲目”是同一作品的流传“异文”。这里所说的说唱文学形式(体裁),与当代由文化部门定名的“曲种”并不完全一致。以下介绍的是影响较大和留存作品文本较多的说唱文学形式。

(一)评话、评书

评话、评书是以散文的“说”为主的说唱形式。明末清初出现一位大说书家柳敬亭(1587—约1670,原名曹逢春,江苏泰县人),他先后在扬州、苏州、杭州、南京等地说书,并入南明大将左良玉幕中。明亡后,又到过北京、天津等地。他擅长的书目很多,如《水浒》《三国》《西汉》《隋唐》等,并在各地授徒传艺,被后世评话界奉为“祖师”。明清之际,许多文人在诗文、杂记中记载和赞扬他的说书艺术。黄宗羲《柳敬亭传》说他“每发一声,使人闻之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明末张岱记柳敬亭说“景阳冈武松打虎”:“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 𠷺夹声如巨钟,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蓦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瓮,皆瓮瓮有声。闲中着色,细微如此。”清代南方说书称“评话”,北方称“评书”。文献记载,顺治年间苏州评话家韩圭曾被诏人内廷说书。苏州的评话和弹词合称作“评弹”。

乾隆年间,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一一载扬州著名评话艺人及其擅长书目,有吴天绪《三国》、许广如《东汉》、王德渔《水浒记》、蒲天玉(琳)《清风闸》、邹必显《飞跎传》、慌陈四《扬州话》等。北京的评书据称是清初王鸿兴所创,他的传人有“三臣五亮十八奎”之说。清末北京说书场集中在天桥一带,所说的书目有《隋唐》《水浒》《封神》《西游》《聊斋》《济公传》《彭公案》《永乐升平》等。另外在福州、杭州及四川等地区也有说评书和评话的记载

由于评话和评书是口头说唱艺术,所说多为长篇,且多即兴发挥,没有文字记录稿;传世之扬州评话话本《清风闸》《飞蛇传》等,是后人据蒲琳、邹必显及其传人所说故事的改编本,与口头说唱相去甚远,因此对清代评话和评书作品已难做评论。但有些评话、评书书目经历代艺人师徒传授,从现当代艺人的演唱中,如著名扬州评话家王少堂(1889—1968)所说的《水浒》,可知清代人对评话、评书艺人的赞誉,并非无据。

(二)鼓词、大鼓

鼓词是流行于北方各地城市和乡村的说唱艺术。清代鼓词源于明代“词话”。“鼓词”之名也出现于明代,如明末贾凫西(山东曲阜人,名应龙,别号木皮散客)所编《历代史略鼓词》。今存鼓词《大明兴隆传》《乱柴沟》即产生于明代。鼓词的形式有说、有唱,说唱相间。其演唱特点是以鼓、板击节,用弦子(三弦)伴奏。唱词属诗赞体,以七言为主(可加衬词),也用十字句,有“巧十字”(三四三句式)和“拙十字”(三三四句式)之分,下句押韵。

清李声振《百戏竹枝词·鼓儿词》题下注云:“瞽者唱裨史,以三弦弹曲,名‘八板’以按之,闺人衡乐听焉,呼之曰‘先儿’。其词北方最盛,又名‘说北书先生’。”清代乾隆以后,始见各具地方特色的“大鼓”,如“木板大鼓”(河北、山东)、“京音(韵)大鼓”(河北)、“奉天大鼓”(又称“东北大鼓”)、“梨花大鼓”(又称“山东大鼓”)、“三弦书”(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等。它们多演唱中、短篇的鼓词,以唱为主,或只唱不说。

现存鼓词文本,有长篇、中篇和段子。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鼓词与子弟书》说:长篇鼓词“大都为金戈铁马、国家兴亡的故事……对于战争的描写,兵将的对垒,特别加以形容”,如《北唐传》《呼家将》《杨家将》《平妖传》《三国志》《忠义水浒传》《西唐传》《北唐传》《反五官》等。这些鼓词多与明清历史演义、英雄传奇长篇小说题材相同。今存车王府曲本中的38种鼓词中,也有许多长篇鼓词来自神怪和侠义、公案小说,如《封神演义》《西游记》《济公传》和《包公案》《三侠五义》《施公案》《彭公案》等,其中《封神演义》多达220册,《施公案》295册。它们都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编者不详。

中短篇的鼓词题材广泛,多改编其他俗文学传统故事,如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鼓词与子弟书》中提到的作品《蝴蝶杯》《巧连环》《凤凰钗》《满汉斗》《红灯记》《三元传》《紫金镯》《二贤传》《珍珠塔》《千金全德》《双灯记》《斩窦蛾》等,车王府曲本中的《风波亭》《清石山狐仙传》《双喜配》等。清代后期,大鼓书所唱,郑振铎认为多为长篇鼓词的“摘唱”,赵景深《大鼓研究》则认为它们是独立的短篇作品。其实两者都有,也有许多移植自子弟书和取自社会生活的作品。大鼓作为一种演唱文艺,在城市中,人们多着重欣赏艺人的演唱技巧;农村中的大鼓艺人多在庙会、集市赶趁演出,三弦书艺人还经常被农民请去“唱愿书”(酬神还愿)。这类演唱环境,不可能演唱长篇大部的鼓词,只能“摘唱”(“拆唱”)其中的片段,因而形成为各自独立、精彩的段子。长篇鼓词后来多作通俗文学读物流通。

(三)子弟书、快书、石派书

子弟书是清代满族的说唱文学。作者和演员都是在旗的满族“子弟”。“子弟”一语,本是宋元以来演艺行的惯用语,指“不入生意门儿”的业余演员。所以子弟书(包括“快书”)演员演出上场时,有“请场”的仪轨,有人作揖相请,以不失“子弟”的身份。一般认为子弟书来源于鼓词,盛行于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最初流行于北京,后又流传到沈阳和天津等地,清末消失。子弟书作品一般篇幅短小,每篇(回)唱词百句左右;关目复杂作品可分“回”,多为二三回,少数作品有三四十回。每篇(回)前有七言诗一首,称“诗篇”,俗称“头行”。唱词为七言,可随意加衬字,一句有长达30字者。

现存子弟书作品约在500种以上,其中来源于舞台流行的戏曲、明清小说名著故事者在300种以上;其他是描写当时北京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据民间故事改编的作品。关德栋、周中明编《子弟书丛抄·前言》,总结子弟书的艺术特色有四:“叙事委婉曲折,情文并茂。”“写情状物富有诗情画意,令人心驰神往。”“对人物内心世界刻画,妩媚细腻,激情充沛。”“语言清新明丽,铺陈排比。”子弟书中尚有一种“满汉兼”作品,如《螃蟹段儿》,它们是用满语和汉语混合写成,是习于满语又熟于汉语的满族知识分子所作。子弟书的曲调有“西调”(又称“西城调”、“西韵”)、“东调”(又称“东城调”、“东韵”)。清顾琳著《书词绪论》(自序于嘉庆二年,1797)中说:“书之派起自国朝,创始之人不可考。后自罗松窗出而谱之,书遂大盛。然仅有一音。嗣而厌常喜异之辈,又从而变之,遂有东西派之别。然西派未尝不善,惟嫌阴腔太多,近于昆曲,不若东派正大浑厚,有古歌遗响。”本书为专论子弟书的著作,分“辨古”、“立品”、“脱俗”、“传神”、“详义”、“还音”、“调弦”、“立社”八节,涉及子弟书的源流、创作、演唱、伴奏和子弟书作者、演员结社等问题,它对清代说唱文学的研究也极有价值。

子弟书的作者也是演唱者,他们常在作品的“诗篇”或结尾的唱词中,嵌进自己的别号、斋名,可知名号的有五十余人,但他们的姓名、生平事迹多不详。著名作家有“西调”代表作家罗松窗,作品有 《庄氏降香》《罗成托梦》《游园惊梦》《寻梦》《红拂私奔》《翠屏山》等8种;“东调”代表作家韩小窗,作品有《徐母训子》《长坂坡》《白帝托孤》《卖刀试刀》《得钞傲妻》《哭官哥》《一入荣府》《宝钗代绣》《露泪缘》《宁武关》《草诏敲牙》《红梅阁》《千金全德》等22种。其他重要作者如鹤侣氏(爱新觉罗·奕赓)的作品有《孟子见梁惠王》《刘高手探病》《柳敬亭》《侍卫论》《少侍卫叹》《鹤侣自叹》《集锦书目》等18种。

“快书”源于“带戏”子弟书,又称“子弟快书”、“连珠快书”。盛行于清同治光绪年间,直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仍有流传。现存作品文本约四十余种,主要改编自古代小说和子弟书,其中改编《三国演义》的段子即18种,如《斩华雄》《虎牢关》《舌战群雄》《借东风》《空城计》等。其形式为韵文的唱词和散文的说白组成,都是短篇,由 “诗篇”、“书注头”、“春云板”、“流水板”、“诗白”、“话白”、“连珠调”等段落组成。演唱声调高亢,节奏紧凑,越唱越快,要有“硬砍实凿”的工夫。

“石派书”又称“石韵书”,因创始于石玉昆而得名;又因其源于子弟书,故名“石派子弟书”。石玉昆,满族,他的说书活动在道光至咸丰年间,子弟书作品中称他“巧腔儿妙句儿有工夫”(《郭栋儿》),“指法儿玲珑嗓音儿响亮,神情儿潇洒字句儿清新”,“令诸公一句一夸一字一赞,众口同悦众口同音”(《石玉昆》)。现存石派书文本分为三类:一、“石派书赞”,29种,都是短篇唱词,有许多是长篇书的摘唱;二、“石派书带赞”,11种,说唱本,短者数“回”,长篇如《清石山》30回,《风波亭》40回,它们都据小说、戏剧改编;三、“龙图公案”,写包公除暴安良的故事,现仅存《救主盘盒打御》《小包村》《招亲》《包公上任》《乌盆记》《相国寺》《七里村》《九头案》《巧换藏春酒》《三试项福》等共31段。石派书“龙图公案”先被改编为小说《龙图耳录》,后被又改编为《三侠五义》,光绪十五年(1889)又被俞樾再改编为《七侠五义》

(四)弹词

“弹词”又称“南词”、“弦词”,是流行于南方的说唱文学,源于宋代的“淘真”、明代的弹词。明代留存的弹词作品片段,主要是七言诗赞体。据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载,演唱者是“男女瞽者”,用琵琶伴奏,作品有《红莲》《济颠》《雷峰塔》《双鱼扇坠》等。清顺治年间的弹词《天雨花》中有“弹词万卷将充栋”的话,但这些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

康熙、乾隆年间,江浙一带以苏州弹词最盛。乾隆年间有著名弹词家王周士,以唱《游龙传》《白蛇传》闻名,并总结演唱经验作《书品》《书忌》各14则,组建苏州评弹艺人的行会组织“光裕社”。嘉、道以后,又陆续出现陈遇乾(唱《义妖传》《芙蓉洞》《双金锭》)、俞秀山(唱《倭袍传》)、马如飞(1817—?)等名演员。马如飞以唱《珍珠塔》闻名,传世尚有《马如飞先生南词小引初集》(弹词开篇集,光绪十二年(1886)刊本),同治以后他又重组“光裕社”,传至现代。乾隆年间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载扬州著名弦词艺人有房山年、顾汉章等,主要书目是《玉蜻蜓》。在浙江另有“四明弹词”、绍兴“平湖调”。嘉、道以后,又有长沙弹词、贵州弹词出现,用各地方言演唱。

现存清代弹词文本约近五百种。这些弹词文本,从语言形式上看,一类用接近口语的“白话”,它们多是文人的创作,作为通俗文艺读物流通;一类保留一些方言土语(吴语),它们多是苏州弹词艺人说唱的整理、改编本。郑振铎分别称为“国音弹词”、“土音弹词”。从叙述方式看,一类是“叙事体”,即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一类为“代言体”,演员按故事中的人物分“生”、“旦”、“净”、“丑”等角色说、唱(即“出角色”),同时又作第三人称的叙述,称作“表”。弹词唱词主要是七言句式(间或作“三、三”句式,或加“三字头”),清代前期弹词还插唱流行的小曲(包括南北曲曲牌的俗唱)。另外,在演唱弹词开场前,艺人先唱“开篇”(又称“诗篇”),是短篇的唱词。

民间演唱的弹词最早的传本是康熙年间的 《刘美成传》,乾隆以后,又陆续有《白蛇传》《三笑》《玉蜻蜓》《珍珠塔》《东调双蝴蝶》《描金凤》《大红袍》《果报录》《九丝绦》《玉鸳鸯》《百花台》《风筝误》《一线缘》《双玉环》《还金镯》《双玉燕》《双珠凤》《双珠球》《双金锭》《十美图》《文武香球》《落金扇》等。这类民间演唱弹词的题材和故事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封建家庭伦理故事,如《珍珠塔》《玉蜻蜓》等;一类是男女恋爱婚姻故事,如《三笑》《白蛇传》等;一类是平反冤狱,大多数又有男女恋爱婚姻故事的,即通常说的‘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的就是。”其中最多的是第三类,“落难公子”因某种机遇,或“立功”(如征讨“反叛”),或“中状元”,中间也会有其他艳遇,最后“一夫多妻”大团圆。由于历代弹词艺人的不断加工,民众对通俗文学读物的需求和书商、书坊的炒作,这些弹词大都有多种整理、改编本出版,并有不同的书名。

文人创作的弹词,有的研究者称作“拟弹词”,它们主要作为通俗文学读物流通。其题材较为广泛。如写历史故事的《北史遗文》,述北齐、北周到隋朝统一的故事;《安邦志》(又称《晚唐遗文》)《定国志》《凤凰山》是三部系列作品,总名《七梦缘》,自唐末五代写起,述赵宋起家、建国的故事,全部长达674回,郑振铎说它“恐怕是中国文学里篇幅最浩瀚的一部书”(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下册第357页)。这几部弹词约产生于道光年间,作者不详,其内容为“讲史”,但故事均属虚构。清末庚子(1900)国变后一批文人创作的弹词,如李伯元《庚子国变弹词》、挽澜词人《法国女英雄传》、钟情心青《20世纪女界文明灯》、秋瑾《精卫石》等,所表现的关心时事的家国情怀和倡导妇女解放的思想,是传统弹词中没有表述的主题。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女性创作的弹词,它们是清代文人创作弹词的主体和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最早是顺治年间陶贞怀的《天雨花》(自序于顺治八年,1651),后人将它同《红楼梦》并称作“南花北梦”。乾隆年间,陈端生(1751—1790)的《再生缘》,接续佚名《玉川缘》作,陈寅恪《论〈再生缘〉》中曾引用元稹论杜甫诗的评语来评价它的艺术成就:“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数对律切而脱弃凡俗”。另有朱素仙的《玉连环》(又名《钟情传》)。嘉、道年间,侯芝(1768—1830)改编有弹词《锦上花》(改编《锦笺缘》《金冠记》)《金闺杰》(改编《再生缘》)《再造天》(一名《续再生缘》)。李桂玉(生卒年不详)的《榴花梦》(自序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全书360卷(最后3卷为他人续作),四百八十余万字(存抄本),是中国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叙事诗。另有邱心如(1805—1873后)的《笔生花》、郑澹如的《梦影缘》。咸、同以后,有周颖芳(?—1895,郑澹如之女)的《精忠传》、孙德英的《金鱼缘》、汪藕裳的《子虚记》、程蕙英的《凤双飞》、彭靓娟的《四云亭》等。这些女性创作的弹词,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不仅展现了妇女文学创作的才华,“她们把自己的心怀,把自己的困苦,把自己的理想,都寄托在弹词里了”

(五)木鱼书、潮州歌

“木鱼书”,“木鱼歌” 的演唱底本,它的文学形式与弹词相似,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弹词》中将木鱼书归入弹词类。木鱼歌流行于广东地区,许多传统作品来自弹词或北方的鼓词唱本。文献中又谐音作“摸鱼歌”、“沐浴歌”。最早见于明末人邝露(1604—1650)《婆猴戏戏韵学宫体诗》:“琵琶弹木鱼,锦瑟传香蚁。”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一二《粤歌》载:“粤俗好歌……其歌之长调者……至数百言、千言,以三弦合之,每空中弦以起止,盖太簇调也,名曰‘摸鱼歌’。或妇女岁时聚会,则使瞽师唱之。如元人弹词,曰某‘记’某‘记’者,皆小说也。”“竟日始毕一‘记’,可劝可戒令人感泣沾巾。”谭正璧、谭寻《木鱼歌、潮州歌叙录》将木鱼歌本分为“南音”和“龙舟”两大类,龙舟多为短篇作品。《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将“龙舟歌”划为另一个曲种。

木鱼书的作品文本留存很多,谭正璧等《木鱼歌、潮州歌叙录》著录“南音”140种,“龙舟”126种。南音多长篇,其中有所谓11部“才子书”的说法,它们是《三国》《好逑传》《玉娇梨》《平山冷燕》《金簪记》《西厢记》《琵琶记》《花笺记》《二荷花史》《珊瑚扇金锁鸳鸯记》《雁翎媒》。它们大致反映了木鱼书题材来源和特征。其中《花笺记》(今存清康熙年间的序刻本)《二荷花史》是木鱼书特有的作品,艺术成就也较高。

“潮州歌”流行于广东潮州地区(包括福建南西部地区)和港、澳及东南亚潮州籍华侨、华人中,用潮州话演唱。留存文本和民间多称“歌文”、“歌册”。谭正璧等《木鱼歌、潮州歌叙录》著录162种。其形式和题材来源与木鱼书相似,有的研究者也把它归入木鱼书。它也有许多出自地方题材的作品,如《荔镜记》《陈三五娘》《苏六娘》等。

(六)宝卷、道情、香火神书、赞神歌

“宝卷”是在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中,按照一定仪轨演唱的说唱文本。演唱宝卷称作“宣卷”(或作“念卷”、“讲经”)。宝卷渊源于唐代佛教的俗讲,产生于宋元时期。明代正德以后,各民间教派均以宝卷为布道书,但从清代初年起,宣卷又发展为广大民众参与的民间信仰、教化、娱乐活动。前期的佛教和民间教派宝卷,除了演唱少量神道故事和宗教传说故事的宝卷外,大部分是宣传教理、唱述宗教仪礼和修持仪轨,它们不是文学作品;清及近现代的民间宝卷主要是文学故事宝卷。所以,一方面宝卷被视为宗教的经卷文献,同时宣卷和宝卷又被视为一种民间演唱文艺和说唱文学体裁。

清代民间宣卷和宝卷的流传主要分为南北两大地区: 北方以河北为中心,及邻近的山东、山西、河南地区,在偏远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也有流传;南方主要流行于江浙吴方言区。至今在吴方言区和甘肃河西走廊的一些农村中尚有流传。

清及近现代民间流传的文学故事宝卷(包括改编前期佛教和教派宝卷),主要以民间手抄本形式流传,现存近千种。按题材大致可以分为神道故事、民间传说和俗文学传统故事、妇女修行故事、时事故事几类。神道故事宝卷只有少数是讲唱传统的佛、道教的神佛菩萨,如《香山宝卷》《鱼篮宝卷》《目连宝卷》《三官宝卷》等,绝大多数是民间信仰的神,如刘王(猛将)、白龙、财神、灶王、土地、祠山大帝等。这类宝卷多是根据民间的传说编写。民间传说和俗文学传统故事宝卷数量最多,著名的民间传说故事,如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董永卖身、洛阳桥等,都被改编为宝卷。俗文学传统故事指明清戏曲、小说、说唱文学、唱本传播的各种传统故事,宝卷多据说唱文学和唱本改编:在吴方言区,主要据弹词改编,流行的弹词书目,如《珍珠塔》《玉蜻蜓》《倭袍传》《何文秀》《文武香球》《大红袍》《百花台》《白鹤图》《八宝双銮钗》《双珠凤》《双玉燕》《双玉玦》《十美图》等,基本上都被改编作宝卷演唱;在北方主要据明代词话和清代鼓词改编,如《慈云走国》《白玉楼》《二度梅》《张四姐大闹东京》等。南北方的宝卷也互相交流。妇女修行故事宝卷主要承继前期佛教宝卷,如《黄氏女宝卷》《刘香女宝卷》;某些改编俗文学和民间故事的以妇女为主角的宝卷,也常被纳入女主人公遭遇种种变故磨难笃志拜佛(或其他神灵)终成正果的故事模式中。时事故事宝卷较少,多移植自其他民间说唱文艺,如讲述嘉庆十九年(1814)江苏无锡乡民与城中士绅为开坝放水抗旱的《开桥宝卷》(又名《显应桥宝卷》),便移植自无锡说因果。宝卷中的故事,大都被改编作善恶分明的因果报应故事模式:“贤人”(男女主要人物)受难有前因,苦尽甘来,得到善果;作恶之人,怙恶不悛,则受严厉惩罚。宝卷引导听众去恶扬善,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困扰,把希望寄托在今生的善终,或来世的福报,因而取得心灵的慰藉和生活的信心。

清代民间宝卷的形式,基本上只保留前期宗教宝卷中散说和七、十的唱段。唱词用各地民歌小曲演唱,或用唱经式的语调念诵。演唱宝卷是在一系列的求神拜佛仪式中进行(总称“做会”),听众也参与宝卷的“和佛”(在唱词的句尾齐声接唱佛号)演唱。这种听众参与演唱的形式,在其他民间说唱文艺中是没有的。

作为说唱文艺的“道情”,大致在南宋时已经出现。近现代各地流传的说唱道情,多在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但现在已发现的明清道情文本很少,仅《庄子叹骷髅》《韩湘子九度文公》数种。它们都是宣扬道家的出世思想,形式是唱乐曲和诗赞的说唱文体。清康熙年间蒲松龄创作的 “通俗俚曲”《墙头记》《寒森曲》《增补幸云曲》等曲,以【耍孩儿】为主唱曲调,模仿山东地区民间道情的长篇叙事作品,其中《墙头记》“出角色”,也可作戏剧形态演唱。

“香火神书”和“赞神歌”是20世纪80年代后始被发掘出来的说唱文学形式。香火神书主要流行于江苏北部地区,在各种却灾祈福的“香火会”上演唱,源于古老的驱傩歌舞和民间社祭,至迟在明代前期已经形成。演唱者称“香火童子”(简称“香火”、“童子”),具有“巫”的身份。香火神书主要有“唐忏”(又称“大忏”)、“小忏”两类。唐忏主干上的故事有 《袁天罡卖卦》《魏征斩龙》《唐王游地府》《刘全进瓜》《唐僧取经》《九郎请神》等。每一部分又衍生出许多故事,如《刘全进瓜》前后有《僧道化钗、逼钗》《李翠莲上吊》《借尸还魂》《御赐团圆》等段落;《九郎请神》前后有《老大人上朝》《叹五更》《王二传书》《九郎辞学》《混天元》(又名 《天地对》)《封官》《龙宫借马》《西京买鞍》《龙宫借鞭》等段落;《唐僧取经》部分除了取经故事外,前面又有《陈子春上任》《刘洪杀舟》《殷秀英骂贼》《江流认母》等。神书的形式主要是七言唱词,有少量说白;每段唱词数百句至上千句。它们各自成篇,又互相连接,是一部规模宏大的长篇叙事诗。小忏是香火会“请神”(“跳神”)时唱的各种神的出身故事歌,多改编自古代民间传说。香火神书大都有手抄本留存,已发现的最早的抄本是清乾隆年间的。除唐忏、小忏外,香火会上也唱一些俗文学故事歌,这类故事歌多有刻印的唱本,在开头和结尾加上焚香敬神的套语,如清末扬州文魁堂刊《新刻杨排风扫北大祭祖》(《金枪传》下部),开头唱“金炉又把宝香焚,还请(唱)《金枪传》上人”。

“赞神歌”流行于江浙吴方言区,又称“太保书”,演唱者称“祝司”、“太保”、“奉香人”等。在各种庙会、社赛、“斋天”和民家“赕佛”祈福禳灾的信仰活动中演唱,其形成的时间难以考察。赞神歌主要唱各种民间信仰的神灵故事。如《伏羲王》(伏羲兄妹成婚)《蚕花》(蚕神)《卖鱼观音》《如来》(如来佛收服孙悟空)《玄坛》(财神赵公明)《三官》(天、地、水官)《陈三姑娘》(地方神)《夫人词》(即临水奶)《五路财神》《禹王》(太湖水神)《刘王》(驱蝗神刘猛将)等,也唱一些生活歌和俗文学传统故事歌,如发现于浙江嘉善的道光二十四年(1844)抄本《卖花传》(包公判案故事)、咸丰七年(1857)抄本《洛阳桥》(蔡状元修建洛阳桥故事)。

(七)小曲、南音

“小曲”,又称“时兴小曲”、“时尚小令”、“时调”等,兴起于明代中叶,这时的小曲多为歌唱男女风情和市井生活的歌曲。

清代各地流传的小曲,除部分来自南北曲曲牌(它们是民间的通俗唱法)、明代小曲外,大部分是来自各地民歌,同时出现组曲成套的“联曲体”(个别曲种中的曲牌也出现有板腔的变化)。其演唱形态丰富多样,形成许多地方曲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直接由明代小曲发展而来,并吸收各地民歌小调,它们一般称作“小曲”、“小唱”,以琵琶、弦子、扬琴等伴奏,如江苏扬州的“小唱”(今名“扬州清曲”)。雍正以后在山东鲁西地区的“小曲子”(今名“山东琴书”)产生改编白蛇传故事的《白蛇传》,24回,所唱曲牌216支

另一类受满族说唱“八角鼓”的影响发展而来。八角鼓说唱形式大概在康熙、乾隆间形成。“八角鼓”是一种手鼓,李声振《百戏竹枝词·八角鼓》说八角鼓:“形八角,手击之以节歌,都门有之。”(路工编《清代北京竹枝词》第181页)演唱者手持八角鼓击节演唱,伴奏乐器主要是三弦。演唱形式有五种:(一)岔曲;(二)群曲,多人齐唱、轮唱;(三)拆唱,又称“八角鼓带戏”,演唱者分角色“赶角”;(四)单弦,一人自弹三弦演唱;(五)双头人,与单弦同,另加一人持八角鼓伴奏。(四)(五)两种也合称“单弦”,成为独立曲种。说唱文本形式以【岔曲】作头、尾,中间插唱各种小曲成套,称“牌子曲”。乾隆以后,八角鼓流传各地,被一些小曲类曲种接受,如山东的聊城八角鼓、河南的大调曲子,甘肃的兰州鼓子等。

清代小曲类作品,除乾隆、嘉庆年间先后结集的《霓裳续谱》《白雪遗音》外,各地刊印曲集、唱本和手抄本留存数量难以统计。台湾学者张继光《明清小曲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博士论文[1993])著录所见清代小曲集多达五十余种。

小曲类作品以短篇的抒情或唱故事的作品为主,也演唱长篇叙事作品。小曲作品的内容,罗常培《北京俗曲百种摘韵》(北京来熏阁书店1950)分为十类:情歌、烟花、事物、集锦、滑稽、感叹、杂剧、新闻、劝戒、物语(故事)。张继光《明清小曲研究》分为三大类:(一)情词类:又分“女子思春”、“勾引挑逗”、“偷情佳期”、“爱情生活”、“移情别恋”、“送别离情”、“闺怨相思”、“欢会重聚”、“连贯曲情”等类别。(二)非情词类:1.职业类,写商人、货卖、妓女、艺人等各种市井人物;2.谐讽类,嘲讽各种社会人物和现象;3.劝戒类,劝善戒恶;4.咏物类,咏各种动物、植物和日常生活用品,有些是寓言;5.咏景类,咏四季景色、节日民俗、各地风情;6.言志类,写处世、待人、励志等;7.人伦类,家庭中的各种关系;8.喜歌类,各种喜庆时唱的歌;9.杂类。(三)叙事类:1.古事类,改编戏曲、小说和民间故事的歌;2.时事类,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新闻。从上面的分类看,小曲作品展现了十分广阔的社会画卷。

清代文人创作的小曲,以康熙年间著名作家蒲松龄(1640—1715)编“通俗俚曲”为著,包括《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餍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磨难曲》《增补幸云曲》等14种,均有手抄本存世。它们都是篇幅较长的叙事说唱,其中有些是改编《聊斋志异》中的小说。蒲松龄的俚曲创作是为了劝善教化,为了便于在民间传播,他使用淄博地区方言口语和当地流行的小曲子编写。在说唱的形式方面,做了多种试验,如模仿民间流行的“倒喇”、道情,还创造了小曲“十样锦”组曲成套的形式。

“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南乐”。流行于福建南部和台湾及东南亚华人华侨中。音乐为曲牌体,但不属于明清小曲系统,而源于唐宋大曲,并受宋词、元曲和南曲的影响。分为“指”、“谱”、“曲”三部分,“指”是“套曲”,今存49大套,有词,但多做器乐曲演奏;“谱”是标题性器乐曲,现有16套;“曲”,又称“草曲”,是清唱曲,用拍板、三弦、二线、琵琶、洞箫伴奏,曲词留存约近千首,多为明清文人创作,内容有抒情、写景、叙事三大类。文采飞扬,意境深邃

注释

② 第306—321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③ 关于柳敬亭的生平和说书艺术,参见陈汝衡《说书艺人柳敬亭》,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① 黄宗羲《南雷文定》前集卷一○,康熙刊本。② 张岱《陶庵梦忆》卷五《柳敬亭说书》,转引自周良《弹词旧闻抄》第26页,江苏人民出版社会1983年版。③ 参见邓之诚《骨董琐记》卷六《韩生评话》,民国间排印本。④ 第246页,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版。⑤ 张次溪《人民首都的天桥》,修绠堂书店1951年版。⑥ 参见倪钟之《中国曲艺史》第357—362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⑦ 王少堂出身评话世家,擅说《水浒》,有《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各十回,均有录音纪录稿,整理出版的有《武松》(江苏人民出版社1959)、《宋江》(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① 参见路工编《清代北京竹枝词》第160页,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按,路工认为本书作于康熙三十五至四十五年(1696—1706),孟繁树《谈〈百戏竹枝词〉》(载《戏曲艺术》,1984.3)认为本书作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② 有的研究者也将子弟书、八角鼓等用鼓伴奏的说唱艺术形式归入大鼓类。③ 《中国俗文学史》下册第384—406页,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按,本书现有多种影印本和排印本。① 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按,本文收入作者《曲艺丛谈》第127—175页,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年版。① 据陈锦钊《论子弟书的整理与研究》,载《满族研究》2003年第4期。按,陈文系据各家收藏目录淘汰重复、讹误后做的统计。② 第12—1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③ 关德栋《记满汉语混合的子弟书〈螃蟹段儿〉》,载《曲艺论集》第86—1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④ 关德栋、周中明《子弟书丛抄》附载,下册第817—832页。① 清康熙间蒲松龄作俚曲《增补幸云曲》第7回有“耍把戏,弄傀儡,说快书,唱道情”的说法(见路大荒编《蒲松龄集》第四册第157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其中的“快书”与此无关。② 据陈锦钊《快书研究》第23—60页,明文书局1982年版。③ 以上据陈锦钊《现存石派书简介》(未刊稿)。① 今存明杨慎《二十一史弹词》,原名《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唱词全为十字句,与北方鼓词相同,不是弹词。② 据盛志梅《弹词总目》,《清代弹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附录。按,该目共收弹词534种,包括民国间的少量作品和误入的木鱼书、鼓词和其他唱本等。③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下册第384、406页。按,本书现有多种影印本。① 周良等著《宝卷·弹词》第62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② 参见周良《弹词经眼录》,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① 《中华文史论丛》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②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下册第357页,商务印书馆排印本。①③ 据谭正璧等《释木鱼歌》转引,载《木鱼歌、潮州歌叙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② 第358—359页,中华书局1985年校点本。④ 以下关于宝卷的论述,参见车锡伦《中国宝卷概论》,载《中国宝卷研究论集》,学海出版社1997年版。① 据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按,该书共著录宝卷1585种,包括宋元明及民国年间的宝卷。①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之《中国现代曲艺曲种表》。① 参见车锡伦《江苏北部的香火神会、神书和香火戏(提纲)》,载《信仰、教化、娱乐——中国宝卷研究及其他》,学生书局2002年版。①本曲过去仅有艺人口头传唱,今已录音整理,见张军、郭学东《山东曲艺史》第47—55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② 参见曾永义《中央研究院所藏俗文学资料的分类整理和编目》,载《说俗文学》第4页,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① 盛伟编《蒲松龄全集》收校点本,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①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南音》第265页。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9 6: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