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杜甫(唐)
释义

杜甫(唐)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 ,是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他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他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诗人思想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创作了名篇《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警世之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756—759年,安史之乱最盛。杜甫历尽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从鄜州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758年5月,被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春望》、“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760年春,他已48岁,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5年。他生活的最后两年,居无定所。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这11年间,他写诗1000余首,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杜甫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而是在深刻、广泛地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在“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憎恨野蛮的拉丁制度;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如《春夜喜雨》,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杜甫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

杜诗体制多样,兼采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五言古诗熔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郁,风格奇崛拗峭。其五言、七言律诗功力极高。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蹊径,贡献颇大。

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因此被后人尊为“诗圣”。

入选教材作品

1。《望岳》(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出版社教材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一册)

2。《春望》(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出版社教材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三册)

3。《石壕吏》(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二册)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教材九年级下册,语文出版社教材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五册)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30:53